有句有篇 风流尽现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之我见
2020-04-07◎
◎
我想,这种现象产生重要原因是,在我们中学阶段的诗歌教学中,“应试主义”教学仍然占据着主要地位。这种现象很容易使教师产生功利思想,诗歌教学就依旧千篇一律地采用“死抠字眼——理解句意——总结思想——分析手法”四步教学法,分条缕析,肢解原本文脉贯通、浑然一体的千古佳句,就这样,诗歌的美感被彻底破坏,学生的热情也被消磨殆尽,原本美好的诗歌课堂变得枯燥无味。
针对这种现象,我在诗歌教学的实践中有一下几点看法。
一、改变观念,注重诗歌的整体美感
这首先要求教师去除短视的功利心态。从长远来看,领略诗歌的整体美感,其文化熏陶作用要远远优于肢解诗歌。
袁枚在《随园诗话》里说:"诗有有篇无句者,通首清老,一气浑成,恰无佳句令人传诵。有有句无篇着,一首之中,非无可传之句,而通体不称,难入作家之选。二者一欠天分,一欠工夫。必也有句有篇,方称名手。”也就是说,好的诗歌应是整体美感与佳句迭出兼具。
注重诗歌的整体美感,可以从诵读、背景知识,诗人际遇、创设情境等方面进行教学和探究,先给学生一个整体架构,在此基础上与诗人进行心灵的对话,在情境中领悟诗人在作品中包含的慷慨激昂黍离骚情。再通过进一步诵读,领略古典诗词中语言的精妙,意象的风韵。
诗歌的整体美感讲究的是诗意、诗情、诗韵,有时甚至可以不求甚解,诗歌的整体美感本来就是一个意会的东西。有些教师在讲诗歌的时候喜欢逐句题译,将含蕴深远的古诗词题译成通俗易懂的现代文,这样破坏了诗歌的美感,也破坏了诗敏在学生心中神秘幽美的形象。
比如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杜甫诗《登高》,如果逐句翻译,它将变成这样一段话: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晚年疾病缠身今日独自登上高台。历尽了苦难后双鬓已长满了白发,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这么一来,学生是通俗易懂了,但杜甫身世的凄惨,晚年的孤苦,以及杜诗一贯的“沉郁顿挫"之风便在分条缕析支离破碎中荡然无存了。窃以为,诗歌教学最忌割裂整体,逐句翻译。这种教学方法是对古典诗歌摧毁性的破坏。当然,诗歌的整体美感与下文要提到的“吟咏"和“联想想象"是息息相关的。
二、反复吟昧,诵出诗情
我国伟大的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诵读得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诗词的教学从来也离不开朗诵。反复诵读,时感悟诗人情怀,引起共鸣最直接的方式。
古典诗歌韵律鲜明,节奏明快,读来琅琅上口,并且很容易被诗人的情感所感染。“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于言,莫深乎义。”由此可见,领悟诗情诗意,都始于言,即吟咏。
比如李白的《蜀道难》,诗歌的风格雄奇奔放,纵横恣肆,淋漓酣畅,形象绚丽多姿,想象丰富而奇诡,这样的诗歌本就应该把朗诵当作教学的重点之一。“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如此佳句,反复吟诵,热烈吟诵,蜀道的高危,剑阁的峥嵘,在酣畅淋满中境界全出。这就是朗诵的魅力。有些老师认为自己的朗诵水平不好,因此教学中常有意回避这个环节,我以为,朗诵水平不在于高低,费乎有真情,只要按自己的感悟真情吟咏,定然有收获。
三、把握意象,启发学生联想、想象
诗歌的精髓在于言简意丰,“言有尽面意无穷"。因而一个诗句包含的诗情语韵绝不是简单的翻译能领悟的。它离不开鉴赏者的二次加工。
联想,想象,其实就是对诗歌的二次创造。而诗歌的句外之音正是通过这一环节来表现的。这也是感受诗歌领悟作者情感最重要的环节。对于诗歌的理解,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个性解读,二联想和想象更是主观的,因而教师填鸭式的讲解根本代替不了学生在头脑中将诗句和意象进行二次加工的过程。因此,教师应该启发学生对诗歌进行开放合理的想象,在鼓励个性解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走进诗人,全面地感受诗歌,领悟诗情。
当然,除此之外,在指导学生读诗过程中,教师可以从“信息收集”、“主题探究”、“问题设置”、“成果总结”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帮助和指导,确保学生对诗歌的探究能处在一个正确的方向上,而不至于偏离主题。而在探究的过程中,应该尊重学生的每一个看法,每一种观点态度,鼓励学生以自己的体会和理解来解读诗歌,在思想健康积极向上的前提下,走进诗人的心灵,允许诗歌的主题向多方面辐射。这样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的同时,又能通过自己的领悟去感受诗歌的魅力,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