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数学建模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021-01-07◎
◎
数学是一门非常广泛且具有“综合性”特征的学科,对于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认知能力、严谨思维、逻辑思维等重要的学习关键点具有明显的提升效果。同时,数学也是一门工具型的学科,将为小学生后续的学习、工作提供有力的帮助。因此,在设计教学方案的过程当中,教师必须根据小学生的特点,进行学习模式的创建,提升小学生整体的思维能力。目前在数学教学当中,运用数学建模教学模式,可以帮助小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点,发展额外能力。但在整体的运用过程当中,依然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如何有效地推进数学建模教学,将对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产生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亦是本文重要探讨目标。
一、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现状
对我国现有的小学数学教学进行整体分析,可以得知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一次性渗透了过多的知识点,导致小学生无法对重点目标进行学习。数学是一门非常庞大且分支众多的科目,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必须将其进行合理的划分,以小单元格形式对小学生进行数学教学的渗透[1]。但很多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并没有对数学整体进行合理划分,导致课堂授课知识点混淆。此外,教师在授课时,受学生数量、课堂时间、自身精力等因素的影响,也无法在课堂当中有效地设立针对学生自身适应模式提升的学习方案。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大部分途径还是由书本教学以及大量布置练习题为主,造成小学生学习知识点缺失、学习兴趣下降、很容易在复习时出现遗忘的现象。
二、如何在教学中对小学生进行数学建模教学
1.进行高效的课堂教学 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可以将数学建模与知识点进行有效结合,通过直观的方式,呈现在小学生面前,帮助小学生全面了解相关的知识体系。并在后续的生活当中,运用学到的知识点,使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数学进行更好的认知,例如,在学习《方程》教学时,教师为了保证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以题材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提问[2]。如列举“鸡兔同笼”,在“鸡兔同笼”的设定当中,鸡与兔子同在一个笼内,从上面能看到35 个头,从下面能看到94 只脚。教师可以对学生设立问题,让学生通过方程演算,弄清分别有多少只鸡、多少只兔子。学生在进行整体的思维模式考量后,可以根据题目进行设定方程,并假设兔子与鸡的量性变化。假设有“X 只鸡”,兔子的数量对等,在(35-X)只。基于兔子与鸡脚之间的不同点,学生可以列出“2X+4(35-X)=94”的方程式,从而有效地推算出整体的结果。同时,教师也应让学生进行延伸举例,帮助学生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了解方程式对于实际工作生活的重要性。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思维模式,更好地理解方程构建模型自有的魅力。
2.组建学习讨论小组 在进行数学建模教学的应用过程当中,除教师的课堂教学外,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也非常重要。只有小学生养成数学学习的自我认知,才可以对教师后续的教学方案起到有效的提升效果[3]。因此,教师应组建学习小组,让小学生通过讨论的形式,分析出相应的学习关键点,达成教师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师可以布置小组讨论课题:“甲乙两人同时从A、B 两地出发,在距离A 地90 千米处相遇,并结伴而行。在同时到达A 地后返程,在距离甲地50 千米处再次相遇,求甲乙两地路程之间的间距”。小学生通过集中讨论,设立有效的公式,可以将相遇地点标记为“S1”,第二次相遇地点标记为“S2”,根据A、B 两地距离推算出有效的答案(如图一)。通过学习讨论小组,小学生不仅可以有效完成高难度的学习问题,同时,还将帮助其培养团结、友善的学习氛围,起到一举多得的教学效果。
(如图一所示 小学生列举出的公式)
结束语:综上所述,在我国小学数学教学当中,教师必须根据小学生的实际学习特点以及学习情况设立有效的教学方案,并根据整体方案的反馈,对自身的教学模式进行改进。在数学教学当中,运用“建模教学”,可以有效帮助小学生形成确切认知,对后续学习效果的提升起到全面加强、全面培养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