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学学习素质形成的情境创设教学
2020-04-07◎
◎
数学学习素质通常定义为是学生在计算、分析图形等数学过程的学习能力,它一般不随着教授者的教学能力或数学素养产生较大的变化,要提高数学学习素质必须要依靠学生本身对数学进行自我体验、琢磨、总结和升华。
站在数学教学的立场看,数学情景的建立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对具体内容消化理解、构建具有社会化气息浓重的学科知识氛围,如果说数学知识是形成学科素质的载体,那么数学情景则是学习数学过程中的必要条件和关键一步。广义上来说,数学情境既是知识储备和提升技能的前提,也是拓展学习思路的道路[1]。
当前,针对已经建立的学习目标,需要创设对应的学习情景,以此让学生能在更贴近实际生活的情况下提高数学学习素养,目前该方法已成为中小学教学中的必要方法之一。因此作者就目前关心的热点:即数学教学如何基于数学核心素养创设情境谈一些基本方法。
一、在学生现实生活世界中,创设情境
每个人都无法避免自己是社会中的一员,学生同样如此,时时刻刻都需要与社会中的载体接触,在这个漫长又简单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对未知事物进一步了解的兴趣。建立符合学生认知高度的专题情境,把专题背景紧密的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能够让学生自主的感受到实际生活中会发生既定的问题,切切实实的认识到数学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从而激发主体的能动性,产生强大的学习欲望,最大化的激活学生的脑力开发。
创设一些有悬念的情境,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感到学习数学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从而愿意接近数学。如: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请你将你的年龄乘2 加7。再把结果乘3 减21,将结果告诉我,我就能在3 秒钟内说出你的年龄!”学生踊跃举手。力求难倒我,有的学生使用的是父母的年龄,当然我都一口回答对了,在学生万分惊异的时候,我将代数式(2a+7)×3-21 化简后,得6a 就行了。“这么简单!”“把代数式化简,好处多多呀!”在释疑的过程中,把学习的趣味传递给了学生,这样教学目的就达到了。
二、在学生实践探索中,创设情境
美国的一名数学家曾经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方法是做数学”,在实际数学教学过程中,不管是传输知识还是培养技能,再到分析思路的养成,都必须要让学生亲力亲为的去做和体验数学[3]。换句话说,如果要真正掌握数学学习的核心方法,不能只靠机械的模仿和死记硬背,而是需要结合实践、交流、沟通和自我探寻与反思,这才是学生学好数学的正确方式。
1.引导学生在操作中学习知识 在教授数学知识时,教师应将更多精力放在知识传导的过程和方式,从书本上的白纸黑字转化为学生脑海中的思维运动在一定程度上会消耗学生的脑力消耗,在特定情境中让自身主体去探索知识的每个符号,以此来最大化发挥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显著的提高训练数学学习素养的能力。举例子来说明即为:课本中有相关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章节中提到了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的定义,对于之前从未接触过相关知识的学生来说,这部分是有一定难度的,而作为传道受业的教师可以从实践切入,直接在白萝卜(或红薯)上平削去一块,讨论得到什么(面)? 垂直于这个面平削去一块又得到一个面,讨论两个面相交的地方得到什么(棱)? 再垂直于这两个面平削去一块,讨论三个面相交的地方叫什么(顶点)? 直到“割”出一个长方体。在这个实际操作中,学生主体真正感受到了什么是长方体的面、棱和定点,从而可以直观的理解了教师教授的内容。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从实践中获得知识,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动手实践,可以使学生得到更深印象的锻炼。
2.引导学生在反思过程中体验成功 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往往急于得出问题的结论,因此必然表现出片面性、轻易下断言的弱点。教师的责任在于培养学生仔细思考、细心验证,寻求正确的结论。如:教学《正方体的表面积》时,教师出示:一个正方体棱长是15厘米,从它的顶点处分别截下棱长为1 厘米、2 厘米、3 厘米、4 厘米、5厘米、6 厘米、7 厘米、8 厘米的正方体后这个木块剩下的表面积最少是多少? 学生在研究探索的过程中,受以往经验的影响(一个正方体从顶点处截下一个小正方体后,所剩物体的表面积与原正方体的表面积没有发生变化)往往会得出错误的结论(15×15×6=1350)。这时候,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考虑到要使剩下的部分的面积尽可能小,就应在同一条棱的的两端各截去棱长为7 厘米和8 厘米的小正方体。否则在八个顶点处截取的正方体不相连,表面积就不会减少,这里也渗透了极限思想。
三、在学生数学应用活动中,创设情境
新的课程标准对学生应用数学能力十分关注,特别是要为学生创造具有数学氛围的学习环境,锻炼学生将已有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的能力,凡是能够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将数学融于现实,将现实折射出数学。
以实际问题为背景来设计。这是创设情境教学中最普遍使用的一种方法,同时也最贴合新课标课程的指导思想。这类问题通常由教师抛出学生生活过程中的一个案例,需要学生去结合数学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身份证号码与学籍号为了把众多的对象区分开来,人们需要使用一些方法。如各个家庭都有一本户口薄,这样就把一个个家庭区分开来。我们国家为了更仔细地区分每一个人,1987 年实行了身份证制度,凡年满16 周岁持有身份证的男女公民,每一个人都应对了一个身份证号码。现在请你参加下面的调查和设计活动。
(1)尽可能多地记录大人的身份证号码;(2)对收集到的所有身份证号码进行归类,找出规律,猜测身份证编写号码的依据;(3)结合身份证号码的编写规律,将该规律类比到学生的学籍号码,找出学籍号码制定的入学时间、性别和姓名等信息的制定规则;(4)最后让学生自我进行反思,制定的学籍号码是否有可行性。再与其他同学相互比比看,谁的更为简洁有效。
通过作者提出的学习情境,学生可以亲身体验数学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到方方面面,既能够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又能让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提升到另一个高度,极大的改善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这样的课题学习内容一方面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教学活动,另一方面也使统计调查有更强的实践性,学生获得的体会远远大于单纯从课堂上的教学。
总而言之,提升核心素养的途径必然离不开情境,情境创设教学的最大优点是让学生真正的具有参与感,学好数学并不是教育的终点,如何更好的通过数学认识这个世界,同时对自身的发展也具有不言而喻的好处,为将来国家数学科研储备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