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课堂改革,构建高效课堂
——构建高中“一导三学高效课堂”教学活动阶段总结
2020-04-07◎
◎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教育改革不断向纵深方向推进,并取得了可喜成绩。课堂改革是新一轮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的重要途径。我校审时度势,抓住改革的机遇,从教学实际出发,为更好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自2019 年3 月开始,我校组织人力策划建立以构建高效课堂为目标的改革计划,经过反复研究,确立以“一导三学”为教学策略,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构建高效课堂,从而推动我校的课程改革进程,提高教学质量。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要有长远眼光和规划,每走一步都要谨慎、正确,防止出现较大偏差。另外,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方法的更新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学校决定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开展课堂教学改革一年多以来,我校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总结说明如下:
一、明确概念,达成共识
学校召开课堂改革启动大会,进行宣讲和动员,阐明两个重要概念。
一是高效课堂的概念。高效课堂的模式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只有抓住高效课堂的本质,才能创造出高效的课堂。高效课堂的本质就是,采用最适合教师和学生的课堂组织形式,把学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课堂教学上来,使学生最大限度的学到知识、提高个体能力。我们提倡基于不同学科的根本特征、不同教学对象、教师个人专业发展情况去探索恰当的课堂教学。既有硬性规定,也有弹性自主;既有规范操作要求,又有自由发挥空间。这样,使教师容易接受,转变较为容易,从而在思想认识上减少了课堂改革的阻力。
二是明确“一导三学”的内涵。什么是“导”? 导,即教师对学生的主导、引导、启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使学生想学、能学、会学、愿学,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获取终身学习的兴趣与能力。“导”的能力,是对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新要求,要求教师不仅要有经验,还要有理论,更要有积极的实践能力;教师要善于分析、热心研究学生,以学生的“学”为根本出发点,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角度进行“导学”,即为学而“导”,以学定“导”。导学式教学法、导学案的使用,只是“导”的一项具体的方法。我校以导学案的编制与使用为突破口,增强教师“导”的意识,鼓励教师创造并采用多种“导”的方法。
什么是“三学”? 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这是新课程改革极力倡导的学习方式,充分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自主学习,是在教师导学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指导,以导学案为媒介,设计恰当的问题作为任务驱动,学生借助工具书或互联网独立完成一部分问题,学生得到了充分的学习的主动权。合作学习,是在教师充分了解学生自主学习情况的前提下,针对不能充分解决的或是解决难度大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上进行适当指导,学生之间互助学习,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合作性,分享学习成果的成就感。团队合作学习是解决疑难问题的重要途径,并且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会分享信息、团结合作。探究学习,是高层次的学习,学生可以在教师提示的探究性问题的引导下,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对自己感兴趣或疑惑的问题深入探究,教师指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探究方法对问题探究,以求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和问题的答案。在实践过程中,教师通过精编的导学案和科学、系统的教学设计,将“三学”有机融合,使学生以学习者、研究者、发现者的身份完成整个学习过程,全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二、加强集体研究,个人先行示范
学校以学科组为单位,狠抓集体备课和课堂教学,要求在集体备课中,把研读课程标准当成首要任务,以核心素养为各科最终完成的教学目标。在研究课标的同时,必须研究学情,再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导学案,为了检验效果,先由组内一名教师做示范,通过集体评课、议课,完善教学设计,然后,让组内教师学习、参照。
在这一环节中,学校要求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设计教学。将学生基本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的学生,善于学习,品德优秀,要求他们当堂完成课时学习任务。第二层次的学生,要求他们较好地掌握知识和能力,教师重点关注他们能力的提高。第三层次的学生,教师关注他们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学习兴趣的提高。这样的要求是现实的,也是可行的。
在教师进行引导时,要求教师不被课件牵着走,不必都使用“课件”,不作秀。一般不要求教师进行排练,要原汁原味的常态课,像“家常菜”一样朴素、可口。在评课时,各位教师要知无不言,多提不同意见,不能“颂课”,评课时要互动,及时研讨。
三、改变常规课堂,防止课堂模式化
模式化课堂是按习惯授课,极大地束缚了教师的教学创造力。模式化的课堂使多数学生从浅度学习达到中度学习后,便难以突破自身的瓶颈,难以走向深度学习。这也可以解释为优秀人才难以脱颖而出的一个重要的教学因素。我们不赞成一味地追求僵化的、机械的、线性的甚至反人性的操控课堂教学过程的方法,单纯强调可控目标,以简单的管理代替教育规律的空洞说教,真正的课堂应是自主、合作、探究、和谐而热烈的课堂。
学校强调,教师要少讲,学生要多练,多探讨,绝不允许满堂灌,但也不规定僵化的模式。我们认为,课堂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和单纯的技能训练,课堂应该是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互动中思想的碰撞和新认识的形成。因此,学校强调课堂是一个“沟通”的场所。要求教师为学生努力创造民主、和谐氛围,课堂环境的营造,教师的语言和教态成为强调的重点。教师温、良、恭、俭、让的儒雅、优雅、典雅要鲜明地表达出来,成为教育环境和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堂气氛影响课堂沟通,人的思考和决策方式受氛围影响,这种氛围有时拥有绝对的支配力。学生习惯顺应氛围,老师也如此,气氛被破坏,师生的学习效果深受影响。
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克服自身习惯,摒弃以自我为中心的课堂教学,那么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将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成为破除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有力武器。
四、编制导学案,促进教育理念与方法的转变
学校要求,各教研组根据学情及本学科的特点编制导学案。通过导学案的编制与使用,教师对教学资源的开发及利用,对讲解法的优势与不足的分辨,对习题的命制、教学设计的创意及水平准确把握,获得直接的感性经验。通过归纳总结,教师结合自身素养,促自己提升专业发展水平,形成个性的教学风格。
在编制导学案的过程中,教师灵活运用教材,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形成问题链,对所学内容进行适度扩展,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增强了教师研究能力,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启发,使班级日益成为有规模、有水平的学习共同体。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我校教师的教育理念有了较大的转变,教育实践也在积极进行,越来越多的老师清楚地认识到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课堂教学发生了明显变化,满堂灌不见了,教师循循善诱的导学是主要的教学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成为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与此同时,在课堂改革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在现实中,教师普遍存在现代教育理论知识的缺失,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结合存在畏难情绪,改革的勇气和魄力有些欠缺,命题技术制约了教师的引导能力的充分发展,等等。
教育改革没有旁观者,只有实践者。牢牢把握机遇,乘势而上,努力有为,聚焦课堂改革,构建高效课堂,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