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策略
2020-04-07◎
◎
在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师要深入学生实际,研究现阶段高中生在数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严格贯彻新课程标准,认真研究高考题目中折射出来的核心素养,坚持在高考背景下,以核心素养的培养为最终的价值诉求,将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进行有效统一,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目标,彰显数学学科的独特育人价值和意义。
一、化繁为简,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
数学的抽象性是数学本质的集中展现,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重要基础。换言之,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使其形成一定的数学意识,在数形结合中引导学生探究数学学科的本质。基于此,在数学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对正余弦定理、数列、集合与函数等相关知识的讲解中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并在相关运算中化抽象为具体、化繁为简,让学生体悟到数学知识的高度概括精髓,促使学生抽象思维的形成。
例如,在“函数”的教学中,由于缺乏相应的解析式与图形,函数的学习整体呈现出的特点就是抽象性明显,这让很多学生打了退堂鼓。考虑到这一学情,我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将函数的特征利用具体的式子进行呈现,让学生一目了然,把握概念精髓,学会灵活运用。通过典型案例的讲解,如对于任意的自然数x 和y,函数f(x)都能够满足f(x+y2)=f(x)+2[f(y)]2,且f(1)≠0,求f(2011)的值。显而易见,在这道例题中f(x)的具体方程式不清楚,但是我们可以引入常见的数字,如1、0、-1 等代替未知量,这时,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等式:f(x)=0、f(-1)=-0.5、[f(1)]2=0.25。在这样一目了然的算式中,f(n+1)-f(n)=0.5,可解f(2011)=2011/2。在这道例题的教学中,抽象的函数概念具体化,不仅让学生对抽象概念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在无形中培养了他们的数学抽象能力。
二、转换思想,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往往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与推理能力。但在长期的数学教学实践中,我发现绝大部分学生不具备这项能力。而该能力的培养又不是一蹴而就,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渗透转换思想,并运用一些经典的例题带领学生进行验证,以此培养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
例如,在例题的分析中:三角形ABC 的三个角对应的边长分别为a、b、c 且成等差数列,求的值。当学生在拿到题目之后不知如何下笔,这时,我将边长a、b、c 看成是边长分别为3、4、5 的直角三角形或任意三角形,在满足题意的前提下,将其代入其中,求出cosA 与cosC 的值,很快便能得出答案。这样一来,在常规步骤的解题过程中,我以满足题意的数字进行代入,化抽象为具体,在思维的转换过程中,扭转学生一贯的解题思路,提升他们的答题速度,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更为其后续的解题提供了新的方向。
三、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
数学建模是依据实际的现实问题建立数学模型,通过对数学模型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数学思考方法,致力于将抽象的数学问题简单化,提高解题速度。该过程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步骤,准备模型、提出假设、求解、分析、应用与推广。在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标准的深入推进下,数学建模又被重新提起,在这一背景下,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不仅是核心素养指导下对数学教学提出的要求,更是顺应社会实际,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前提。
例如,在“储蓄类问题”的讲解中,这一内容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为学生引入了“贷款买房”这一现实问题,构建生活类模型开展教学。在相对生活化与熟悉的内容中,学生对知识的接受也变得简单、顺利了许多,这一过程,通过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延伸了数学教学的深度与广度,真正让学生意识到了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渗透于无形。
四、巧借概念,培养学生的直观想象能力
在理论化的数学概念教学中,其专业的数学语言很难让学生真正理解,久而久之,学生在潜意识里觉得数学的学习较为深奥,不利于调动他们对数学知识学习与探究的兴趣。面对这一情况,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摒弃理论化的口述式教学模式,在练习中引导学生深入浅出,真正让概念教学在实践中体现出来,让学生大胆想象,以此调动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
例如,在“平方根”的教学中,我利用经典的案例,将无形的概念渗透在解题过程中,让学生在整体感知题目的基础上,以合理的数学联想把握题目走向,明确考点,如:中x 的取值范围,求解x2=6,在这道例题中,首先,学生们能根据平方根定义得出x 的值,之后在整体把握与直观想象中将其与一元二次方程构建联系,最后得出结果。在这种概念巧用与其他知识的联系建立中,能培养学生的直观想象力,提升他们整体的答题速度。
综上所述,随着知识时代向核心素养时代的过渡,高中数学教学也要与时俱进,以核心素养的培养为出发点,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将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进行有机统一,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