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探究
2020-04-07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参与过程中,尽管大部分学生在教师的谆谆教导下,掌握了相关的基础知识,但却受到自身思维能力、认知能力等限制,难以运用所学的知识有效地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目前,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实施,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针对这种新情况,我在组织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时候,尝试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多样新颖有趣的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分析数学问题,推动学生提升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一、注重实际问题导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纵观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大部分教师往往是按照教材内容,单刀直入地向学生讲解数学知识,借助语言描述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在此过程中忽视了小学生的抽象思维不发达和数学理解能力不强的此问题。导致学生在理解数学知识的时候存在诸多的问题,甚至一些学生在听讲的过程中,不知道教师在说些什么。在无法扎实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时候,要培养学生如何有效解决数学问题并进行灵活运用,在这方面我会针对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发展特点,从学生的角度入手,借助多样的方式为其展现数学知识,使其在体验活动的过程中,对数学知识展开分析和探究,从而在实现数学思考中,积累有价值的数学知识。如以“倍的认识”为例,我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我结合内容,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什么是倍呢?在粉笔中,有三根红色的粉笔,六根白色的粉笔,问学生白色粉笔和红色粉笔之间存在着何种关系? 如果是二根红色的粉笔,六根白色的粉笔,或者是一根红色的粉笔,六根白色的粉笔,那么白色粉笔和红色粉笔之间又存在着何种关系呢? 通过变换角度提出问题,让学生不断探究与分析,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对“倍”的理解,主动探寻到问题的答案,这样使学生不仅实现了对所学知识多维度的变换,还掌握了数学思考的方法,为其运用所学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发挥教学情境创设,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年龄小、好奇心强、又对新奇有趣的事物有着浓厚的探究兴趣。但是,在探究的过程中,受其自身认知能力和分析能力的限制,难以透过数学现象把握本质,因而导致问题的解决存在诸多障碍。针对小学生这个特点,我们在数学教学活动开展中,特别注意打破知识灌输这个单一传统教学方式的限制,在给予学生自主探究和分析问题的同时,特别要注意对学生分析数学现象的引导,透过数学现象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数学规律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在此过程中,深刻理解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探究方法,推动数学问题的有效解决。例如:以“认识人民币”为例,为了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中对人民币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和了解,我们就可使用情境教学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可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引导学生回顾其曾经在日常生活中对人民币使用的生活经验,进一步加深对人民币的感知和理解。然后,继续立足日常现实生活,创设这样的一个情境:超市里的棒棒糖1 元钱一根,橡皮擦1.5 元一块,铅笔1.5 元一支,彩色卡纸5 元一盒,胶带1元一个。问题:小丽拿着8 元钱去买东西,要求她至少要买3 样不同东西,并且要把8 元钱全部花完,那么小丽买了什么东西呢? 具体的付款方式是什么呢? 在这样的情境体验过程中,学生会对问题展开思考和计算,并在已有数学知识的驱使下,发挥数学思维作用,不仅可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直观的数学现象,还可以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探索数学规律,掌握数学知识,积累分析数学问题的经验,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三、组织小组合作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受自身的认知能力、学习能力的限制。而且,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受教育因素、家庭因素、个体因素等影响,也存在着较为明显的个性差异,这就使得他们的数学发展情况是不一样的。学生在自主性的发挥下,无法解决问题。此时,可以组织小组合作的方式加强学习,在集体的协作中,通过互相的交流、讨论来探寻问题的解决方法。因此,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经常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发挥学生的主观互动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充分给予学生探究数学平台和机会,并使学生在合作中解决问题,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以“多位数乘一位数”为例,我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一盒粉笔有12 支,现在课桌上有5 盒粉笔,请问一共有多少根? 在此问题的驱使下,学生会在小组中展开讨论,采取加法或乘法的方式进行,讨论各种方法和途径解决数学问题,得出同一结论。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实施和改进,重点是要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需要打破知识灌输这一单一传统方法的限制,要善于利用问题导入、情境教学、小组合作等多种方式方法,引导学生在寓教于乐中,体验问题的解决方法,提高问题的解决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