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雨中情“蕴”,写乡土情怀
——浅谈对比式作文教学
2020-04-07
美学家布洛克说:“艺术品不等于从一扇透明窗子看到的外部世界的景象,而是一种独特的人类观看世界的方式。”而我们的学生在文学创作中就是景象的粗犷回放,缺少了精神、思想的灵动,这样的作品是缺乏生命力的。那么,农村中学生如何植根于自己的乡土生活,写出思想灵动的文章呢?
在平时的课文教学过程中,我喜欢以对比的手法进行作文教学,那什么是对比式作文教学呢? 就是学习某课文前,先不动声息地布置与课文类似的作文题目,先让学生写一次,然后,教师把学生出现的问题,有侧重地在课文教学过程中作针对性教学,即以课文为依托、示范,让学生在阅读欣赏美文时以“示范课文”作参照,主动把自己之前写的文章与之作对比,让学生在对比的落差中有目的地、有针对性地自主吸收美文的精华,学以致用,最后达到提高自身作文水平的效果。
对比式作文教学第一步就是结合教材的课文定某个写作方向。最近,我以乡土文化为切入点,让学生立足于自己的生活,回到他们生活的本源进行创作。所以在学习《昆明的雨》之前,我以“家乡情”为主题让学生进行第一次创作,可交上来的文章大都没有灵动的思想、真挚的情感。学生在这第一次作文的过程中,有意无意地回避了自己真实的生活,所以,尽管为他们挑明选材、写作的方向,他们的文章还是那样的单一乏味,毫无看头!
对比式作文教学接下来第二步就是要“赏”。
首先,赏的是作者,赏写作背景。
汪曾祺是性情中人,他关注的是人间草木,传达的是宁静淡远的情趣。他在昆明生活了7 年,昆明无异于是汪老的第二故乡。《昆明的雨》就是以昆明的雨为触发点,彰显了作者对昆明、对生活的无限热爱。此时,学生会感受到汪曾祺透着这“昆明的雨”传递出的浓浓的思乡之情和他对昆明、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在“赏”的过程中,学生会明白到在写作过程中是要带着情感出发,而不是机械式、粗放性的景象回放。
接着,就是赏雨中的情“蕴”,赏的是文章的情味、人文内涵。在《昆明的雨》中,首尾都有“我想念昆明的雨”的话,“想念”一词已点明作者写此文的出发点是抒发感情,文章以饱含深情的笔触来写昆明的雨季和雨季中景物,这些都流露着作者对昆明的喜爱之情,都传达着一种情味,这“情味”含有一丝乡愁和对往事的感慨,但更多的是对宁静、清新、平淡、闲适、柔和和生活情调的喜爱。此时,在“赏”的过程中,学生看到了生活的美,也感受到作者的生活态度,更让学生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懂得文章就是以表达作者的倾向、立场、情感、意念、志向为中心的,文中的写人记事状物都是为表达思想感情服务。
当然,“赏”还应赏文章的艺术表现手法。《昆明的雨》之所以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就在于作者对“凡人小事”的视角,折射出了作者浓烈如火的情怀。文中选取仙人掌,缅桂花等植物,作为承载感情的载体,都具有非凡的意义。他们共同彰显着汪老对昆明、对生活的热爱。此时,学生 “赏”出了原来可以根据一个想法、一个情思来寻找相关的景、事、物。
因此,在“赏”的过程中,学生已经品到了散文大家汪老的作文的过程、思维、情思,这样,学生一边赏一边会主动地不断把美文与之前自己写的文章做比较,在自我的对比中,学生深深地感觉到那种落差,在这种落差中学生会不自觉地吸收着美文中的精华,并学以致用。
对比式作文教学第三步就是“写”,也可以说是重写作文。
在经历了“赏”后的自我对比之后,学生就要再次进行第二次创作,他们会明白到他们并不缺乏素材,素材就在生活中,更何况这些农村学生生活在广阔的农村,他们学会了感悟,学会发现生活中的美,学会去表达自己的情思。接下来的重写作文中,学生不再跳过自己的生活圈,他们回到广阔的农村生活中去找素材,表达自己的情怀。
“我手写我心”,在第二次的作文中,学生的作文确实有了很大的进步。因为在这次对比式作文教学“赏”美文的过程中,学生明白到作文就是要写出生活的本质,越真实越好,还应写出对生活的认识! 如有学生在《我的家乡》中写道:“拔出的花生泥土味很大,我却喜欢这味道,里面好像有一股香,新鲜剥开的花生特别甜”;还有学生写到妈妈晒腊肉的情景,在香浓的肉香中感受着妈妈对家人的深情……这些就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景象回放,我感觉到,这些农村孩子已经重新回到他们的土地上,用文字捍卫着自己曾经失却的精神家园,作文中他们加入了自己对世界个人独特的观照,学会了体察生活、学会了以文章来表达自己的情思,他们在用心地体察生活,细腻地抒写心中的乡土情怀。
本次的专题训练就是藉着美文《昆明的雨》,运用对比式作文教学引导一群农村孩子重回那片孕育他们而又蕴藏着深厚传统文化的土地,书写他们心中浓重的乡土情怀。其中所运用的对比式作文教学就是让学生在美文面前,面对文学大家作直接的自我剖析,能让学生穿越时空与文学大师在文学各方面作详细的交流,进而吸取精华,学以致用,最后达到提升作文水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