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不像”教学
——谈农村英语课堂的创新教学
2020-04-07
记得有次公开课,有位老师点评到,本课例各个环节完整,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别具一格,课件制作精美,教师的基本功也很扎实。但就是显得太表演课了! 这不禁让我陷入思考。我们的教学是否像流水线一样在制造一个个考试机器人? 我们生活在一个创新的时代,从层出不穷的技术创新再到社会治理创新。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教育的创新也是必然的,我们作为一线教师,每天花大量的时间精力在对学生备课、授课、批改作业,却忽略了世界在发展,教育在改革,那么如何进行这些教育创新而不停留在概念和口号层面? 这就需要在实践中勇于突破。
一、别让朗读太像朗读
朗读,一个再简单不过的事了,语文课上老师会要求学生泛读、细读、有感情地朗读,齐读,单读、对读、分角色读等等,去体验音韵之美,可以锤炼记忆,便于师生互动,可以激发学生的读书的欲望……这样的模式放在英语学习上是否也适合,我看未必。
英语是一门语言类学科,虽然和语文一样学习到句子,可是英语学习的句子是生活中的常用语。也就是要“说”出来的,这时候,我会希望学生朗读,不要太像朗读。比如,学习的“How much is it?”这是一句问价钱的句子,如果只是简单的朗读,他们会读成“How-much-is-it?”,而正确的应该是短而带有疑问语气的。机械性地朗读很难让学生理解整个句子的意思,不能很好地锻炼语感,很多学生可以流利地朗读课文,但是对于课文中的一些单词或者是句子并不认识,更不能灵活地运用到实际中。我们从教材上分析也是,人教版PEP 教材中每个单元分A、B、C 三个部分,AB 部分都是包含了Let’s talk 和Let’s learn,到了高年级的才在B 部分出现“Read and write”,也就是贯穿在小学英语学习的课文,其实大部分是“说”。
二、别让讨论太像讨论
教育的改革,不仅仅体现在课堂教学的改变,近年来,一些新兴的学校纷纷开展“圆桌”式桌位安排。把传统的一人一桌一椅改成一张大圆桌,三五个学生围坐着上课。这样的一个模式便于小组合作学习,改变了从前老师发号施令式地对学生说,同学一起讨论下某某问题,而是遇到有趣的问题就可以适时地进行讨论一小番。英语教学不适宜太过刻板地教,这种模式可以让他们处在一个群体语言习得的环境,让学到的句子知识得以应用,比如学习到“Nice to meet you!”、“What’s your name?”学生就可以和组内不同的同学间进行交流,老师也不再需要刻意为讨论设计一个讨论的环节。课题一上来“What’s he like?”就可以让学生讨论“Who is your English teacher?”—“Is he/she tall? —What’ s he/she like?” 谁是你的英语老师? —他/她高吗? —他/她是个怎样的人? 不同的小组可以讨论不同的老师。讨论在不知不觉中开展,知识在讨论中渗入式地习得。
三、别让问题太像问题
“问—答”环节在课堂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在学校教学中,启发式教学被广泛应用,课堂提问是该教学方式的重要方法之一。由于各种因素,现在仍然存在一部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陷入课堂提问的种种误区,教学效果没有达到预期。如果提出些没用思维价值的简单问题,比如“有没有”、“对不对”等,换来满堂看似活跃的统一“回音”,实际上学生的思维并没有真正展开。相反,不考虑学生实际的知识基础、个体差异,提出一些深度大大超越学生的认知水平的问题,导致学生不知所措,既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延误了教学进度。
想要有效地提问,何不尝试把角色调换。例如在“What would you like?”一课中,教师尝试对学生提出“What would your partner like?”让学生去调查了解自己小伙伴的爱吃的,在这过程中,学生会对一些词汇和句子产生疑问,从而达到学生自身想了解这个知识点,当学生获得一部分此类知识内容后教师再进行教学就顺水推舟了。
四、教师可以不太像教师,学生可以不太像学生
一个好的英语老师还得是一个导演,一个演员,相对于中国的英语老师,外教老师的英语课堂看起来总是更加放松、活泼和生动,学生也能更加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让学生喜欢自己。当一株小树苗被栽进泥土时,没人知道它将来是房子的顶梁柱,还是火坑中支持燃烧的柴火,但没有哪一棵树是没用的。我们的学生,我们的孩子,从出生就被赋予期望,考重点高中,考重点大学,成名成家……他们在朝着父母期望的成龙成凤,老师期望的优秀生努力,然后忘记自己,如果生命中的每件事都是有目的的,我希望那是围绕着“快乐”的!
有个著名的“跳蚤效应”实验,生物学家将跳蚤随意向地上一抛,它能从地面上跳起一米多高,但是如果在一米高的地方放个盖子,这时跳蚤会撞到盖子,而且是一再地撞到盖子。过一段时间后,在拿掉盖子会发现,虽然跳蚤在继续跳,但已经不能跳到一米高以上。在教育教学中,我们是不是也常在有意无意制造一个个无形的“盖子”,只能在规定的高度下,像只跳蚤一样原地跳动,再也不敢冲破人生的局限。
学生在课堂中产生自己的思想,这是教学的最高境界,应该成为我们为之努力教育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