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对话式教学培养高中生历史解释能力的问题与对策
2020-04-07
历史解释能力是学生历史学习的一个关键,历史解释能力的发展可以指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来认知历史、解释历史,给予一定事实和现象,学生可以给出合理的解释,并学会恰当地比较分析和评价,这样才能够使学生的历史素养获得全面发展。当前考试和日常练习的过程中,对学生历史解释能力的要求逐步提高,在教学中教师也非常注重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对话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时常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引导。但是很多学生在学习上还是暴露出诸多问题,在课堂上跟随教师的思路还能说出一些不太完整的观点,但脱离教师的引导,在学生独立答题的过程中,存在思路混乱、逻辑不清、历史事件认知不准确等诸多问题,需要教师加以重视。
一、高中生历史解释能力培养存在的突出问题
1.学生对历史解释能力的培养还不够重视。提及历史解释能力,很多学生对它的认知停留在了历史理解层面,简单认为只要能够读懂教材的文本,就具备了基本的历史解释能力。这是非常片面的,历史理解只是历史解释最基础的一步,完整的历史解释还包括对历史事件的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这些都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依靠丰厚的历史积累来不断完善。
2.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表现出一定的倾向性,认知不够全面。中学阶段学生的社会经验还不够丰富,本身在性格上也带有一些冲动、急躁的心理,因此在历史解释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学生的认知也表现出一定的认知倾向性,极易将自己的感情加入到对历史的认知过程,导致在观点表述方面不够全面、客观、公正。在对学生沟通对话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很多学生对历史史料的认知都不够全面,很多学生直接断章取义,毫无前后联系的意识,这直接影响了学生历史解释能力的有序发展。
二、基于对话式教学培养学生历史解释能力的相关对策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不意味着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全面放手,相反在给予学生一定自学空间的基础上,教师更需要有策略的启发和引导,使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可以获得更好的发展。对话式教学可以使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薄弱环节所在,从而开展策略性指导。
1.前后联系,培养学生的历史梳理意识
教材上,对很多历史事实只是进行了简单的概括,有的一笔带过,但在历史真正发生的过程中,这些事件是紧密相连的,从产生、发展到延续、直至消亡,需要经历漫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历史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能让学生对他们进行机械的割裂,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来识记,而是要使学生具备基本的前后联系意识,让学生明确事件发展的基本顺序,在对某一历史事件进行解释的过程中,首先要引导学生回归那个历史时期,仔细思考一下,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发生了哪些事情,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遵循事物发展的顺序,将它们前后关联,这样就可以将历史的脉络逐步理清,在历史解释的过程中,认知也能更加全面。
2.逻辑条理,尊重历史解释的层次性
涉及历史解释的相关问题时,很多学生都能说出一二,但是常因为表达缺乏层次性而失分。眉毛胡子一把抓,读来既无条理性,更缺乏认知深度。因此,在日常与学生对话互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教会学生尊重历史解释的基本条理逻辑,提升表达的层次性。以鸦片战争为例,课本上详述了鸦片战争的历史意义,学生也都能记诵。但遇到“为什么把鸦片战争称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这个问题时,很多学生就说不清楚,这时候教师就可以通过对话对学生来开展引导。让学生想一想,鸦片战争发生前我们国家的基本情况,鸦片战争发生的原因,清政府失败的原因,鸦片战争对中国造成的影响等。引导学生学会从时间角度、政治角度、经济角度、文化角度等多个层面来认识这一问题。这样,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就能获得更加全面的发展。
3.客观公正,树立历史解释的正确态度
高中阶段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情感饱满,态度积极,因此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也极易带出鲜明的个性特征。尤其是在学习中国近现代史过程中,学生的爱国意识非常浓厚,会使他们在语言表达过程中掺杂一些个人情感。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他们客观公正地评价一些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这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此外,教师要多给学生展示一些历史学者对于史料评价的典型案例,让学生从中进行有效借鉴。
总之,从历史教学的实际出发,历史解释能力的发展不仅直接影响学生对新课程的学习和理解能力,而且对复习过程中学生归纳、整合、知识梳理能力的发展都会产生多重影响。核心素养理念之下,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十分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因而结合教材史料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成为教学的一个重点。随着教学的深入,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历史解释的基本方法,更需要通过对话引导等方式,使学生具备前后联系意识、逻辑条理意识,学会客观公正地理解和解释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