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学”模式下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以“离子反应(第一课时)”教学为例
2020-04-07刘冬乔
刘冬乔
离子反应是高中化学极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其教学难点是如何帮助学生从微观视角认识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然而传统教学大多只是实现了“知识与技能”这一教学目标,学生掌握了一些概念和化学用语的书写,但面对实际问题时却缺乏从微观视角分析问题的能力,没有一套科学的分析思路和方法。究其原因是学生未真正参与到微观离子视角认识物质的过程当中,缺乏亲身思考、亲身探究的经历。实践证明,将学生带入学习情境和学习过程的有效途径是教师的有效引导,而引导的常用手段就是“设问”。“问题导学”教学就是以设问为重要形式的一种教学模式。
一、“问题导学”教学模式
笔者认为,“问题导学”教学模式是指教师紧扣教学目标设计一系列具有指向性、思考性和可探究性且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生成问题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其基本环节是:“教师导入问题——学生自主思考——师生合作探究——学生总结知识——训练提升”。具体操作是:教师先抛出设计好的问题,学生围绕问题自主阅读教材,自主思考、探究,尝试独立解决问题;教师以“问题”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讨论质疑、合作探究,共同解决前一环节所发现的问题;水到渠成,教师在综合点评学生各个观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总结;趁热打铁,教师布置一些优质训练题以训练学生的解题思维能力并巩固已学知识。
“问题导学”教学模式有一个核心环节是“自主思考”,它提倡学生围绕“问题”自主阅读教材、自主思考、自主探究,在这过程中,学生的“自主”能力会逐渐得到强化。“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长期实施,定会使学生乐于、善于自主学习。
二、基于“问题导学”的《离子反应》教学对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
1.以新奇的“问题”导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学习动机来源于学习者对学习的需要,学生如果缺乏学习动机,就不可能主动参与学习。可见,学习动机是自主学习的前提条件。激发动机的有效策略之一是创设富有情趣的问题情境,在教学中,若教师提出与学生实际联系紧密、新奇的问题或素材,学生学习动机就迅速被激发,并急切地带着“问题”去投入自主学习活动中。本节课以“猜谜游戏”引入课题,诱发学生好奇心,再以“自制下雨报警器”引发学生自主阅读并思考。这为新课拉开序幕的同时,也激起了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思考的强烈欲望。
2.以带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激发学生自主思考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有价值的问题是启迪思维的一把关键钥匙,问题是思考开始启动的导火线。教学中,教师以带有思考性的问题启发、引导学生,促其思维自由发散,带其进入思考境界。本节课设计了一系列问题:“为什么NaCl固体不导电而NaCl溶液能导电呢?氯化钠还可以在什么条件下导电?其它物质能在水溶液里发生电离导电吗?”这些问题指向性和目标性十分明确,并富有思考价值,能有效地引领学生有目的地去阅读、思考、探索。
3.以带有探究空间的“问题”激发学生自主探究 初中阶段学生观察过导电性实验,知道盐酸、硫酸等在水中能够解离出H+和酸根离子,NaOH、Ca(OH)2等能解离出金属离子和OH-,但教材中还未提及“电离”的概念。与高中“电离”对比不难发现,初中阶段强调酸、碱在水溶液中解离的结果,并未提及水分子的作用;高中阶段则侧重于过程分析,强调水分子对NaCl晶体中Na+、Cl-的作用。初中的“解离”直接呈现概念的结果,学生可以不加思索地获取知识的结论;而高中的“电离”则从微观、动态的视角引领学生逐步探索概念的来龙去脉。这让学生明白了一个道理:如果没有深入自主探究事物的形成原因和过程,就永远不会获得事物的客观真理。
三、基于“问题导学”的《离子反应》教学案例
1.以新奇“问题”激发自主学习动机 本节课以“猜谜(报警器)游戏”导入新课,创设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因“猜谜游戏”极具趣味性且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顿时产生了强大的内驱力,使其带着新奇的“问题”去投入自主学习活动中。
2.设置“问题链”,引发独立思考、交流合作 教师介绍 “下雨报警器” 并演示其报警过程,设问:“猜一猜是什么物质起导电作用?”,要求学生先猜想再设计方案证明,给学生提供自主思考、探究的平台。进一步设问:“为什么NaCl固体不导电,而NaCl溶液能导电?”引导学生结合图片和动画从微观、动态的角度分析NaCl溶液导电的过程和本质。再设问:“NaCl还可以在什么条件下导电?”引导学生结合视频思考NaCl在熔融状态下导电的原因。学生通过“水溶液”和“熔融状态”这两种条件下导电过程的分析,得出了电离的概念、溶液导电的本质。再以“其它物质也能在水溶液里发生电离而导电吗?”作为过渡,让学生分组实验探究HCl、NaOH、KCl、Na2SO4和酒精溶液的导电情况,再以“从物质类别的角度思考,这些物质分别属于哪一类呢?”、“能否用另外的标准对它们进行分类吗?”等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逐步获得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定义。在初步学会电离方程式的书写后,教师提供几种酸、碱、盐让学生尝试书写其电离方程式,这除了使学生熟悉书写的技巧外,还合作归纳出了酸、碱、盐的新定义。
3.自主总结知识 学生围绕教师设计的“问题链”对所学知识和学习成果等进行自主总结,并认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既要对自己和他人的优点进行总结,也要对自身存在的不足进行反思。对于内容较深奥、知识点繁多且没有条理性的课例,为了减轻学生自主总结的压力以及使课堂更加紧凑,教师可以以“问题链”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进行总结,例如“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定义分别是什么?”、“常见的电解质有哪几类?”、“书写电离方程式的技巧有哪些?”、“学习时你存在哪些疑惑?你是如何解决它们的?”等。
4.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提升 最后通过知识覆盖面较广的习题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借此巩固、内化所学知识。在这一环节中,若教师筛选或编写的题目过于简单,成绩优秀的学生会得不到满足,觉得没有挑战性,从而导致自主学习的内驱力降低;若远高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大脑皮层模糊一片,失败可能性大,自信心和积极性被削弱,学生不能在成功的喜悦中获得自我效能感的增强,久而久之,学生会产生厌学情绪,自主学习的脚步会停滞不前。因此,为了使自主学习获得最大化效果,教师选编的题目应具有一定的梯度、有层次性,教师应善于围绕学生知识的“增长点”,将习题设计为符合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呈螺旋式上升趋势,以促进学生在成功的喜悦中自主学习。此外,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多设计一些探究性习题、创新型习题、与生产生活相关的趣味型习题。
本节课以“猜谜游戏→下雨报警器工作原理演示→NaCl溶液导电原因微观分析→NaCl熔融状态导电视频→HCl、NaOH、KCl、Na2SO4和酒精溶液导电性实验”为明线,以“电离的概念,溶液导电的本质→电离方程式→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酸、碱、盐的新定义”为暗线。明线为暗线设置问题情境,设计一连串层层递进的问题(即问题链),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探究、质疑评价,生成问题。
四、结语
基于“问题导学”的教学模式围绕着“问题”展开教学,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自主思考、自主探究,再加上同伴的帮助、教师的点拨,最终获取知识的结论。这样一个“以问题为载体、以自主为主旋律”的教学模式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注意的是,所设计的“问题”要尽可能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难度要适中,位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要讲究整体性、系统性和综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