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班级管理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整合策略
2020-04-07贾增侠
贾增侠
引言: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全面深化,智育已经不再是学校教育的唯一目标,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不断提升。高中阶段的学生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再加上繁重的学业压力,大多数高中生都有不同程度上的心理问题。德育是高中班主任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相结合,能够使得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及时引导和解决,进而促进学生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形成。由此可见,加强对高中班主任管理中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整合策略的研究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
一、高中班级管理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整合的意义
1.有助于学生主体性价值的体现 在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行的背景下,要求在高中班级管理中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这就要求高中班主任转变以往强硬管理的手段,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价值,让学生自我管理。而在高中班级管理中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相结合,能够有效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提升班级活力,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班级管理活动中,进而有效提升班级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2.为学生长远发展做准备 对于学生而言,班级不仅是学习的场所,更是一个小型社会,学生要想在班级中获得良好的发展,就必须有一定的社交力、组织力和判断力,同时还需要具备强大的内心和健康的心理。在高中班级管理中将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进行整合,要求班主任在社交、人生观塑造以及意志力锻炼等方面,给予学生更多自主选择和尝试的机会[1]。同时对于学生在班级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和教育,以此来促进学生价值选择能力、道德判断力、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做好准备。
二、高中班级管理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整合的策略
1.鼓励学生自治 高中班主任不仅需要负责班级管理工作,而且还需要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如果在班级管理中,所有的事情都亲力亲为,那么必然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且收效甚微。班级是学生的班级,学生才是班级的主体,要想实现高效的班级管理,就必须要将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出来。实际上,高中生具备丰富的知识、独立的个性以及良好的判断力,他们完全可以实现自我管理[2]。因此,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可以采取以学生自治为主,教师管理为辅的管理模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基本管理单位,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实现组内管理和监督,提升班级管理效率和水平。另外,为了确保学生自我管理的效果,班主任应将基本心理健康知识和德育知识融入到学生的日常行为中,并开展制度化管理模式,以此来构建积极、和谐的集体文化,强化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
2.内化学生思想认知 在高中班级管理中,班主任需要在学生自治的基础上,从思想层面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渗透,让学生明确在班级管理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重要性。同时在心理层面,教师需要根据高中生的心理特征和蓄力需求,通过丰富多样的班级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比如,班主任可以结合高中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实践活动,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日常生活实践大胆的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另外,班主任可以将班会课变成心理驿站、法治讲堂和树洞,及时为学生解决成长道路上的困扰,促进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在道德层面,班主任需要将基本道德准则和法律知识渗透到班级管理中,给予学生在正确的指引,让学生对自己进行有效的约束,以此来规范学生的行为,内化学生的思想认知。在班级建设层面,班主任需要营造一种积极、和谐、进取、互帮互助的良好班风进而为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在班级管理中的落实奠定良好基础,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和稳定发展。
3.个性化指导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在成长道路上遇到的困境是不同的。因此,在高中班级管理中,班主任不仅需要从集体层面对学生开展心理辅导和德育工作,而且还需要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开展个性化辅导[3]。这就要求高中班主任具备敏感的发现意识,在全面了解和关注班级内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的基础上,及时发现学生在心理、道德等层面可能出现的偏差和问题,并开展个性化的心理辅导和德育工作,提高学生在心理层面的自我调节能力。促进他们健康心理的形成,进而提升班级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综上所述,在高中班级管理中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进行整合,不仅可以提升班级管理的效果,同时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高中班主任必须要清楚的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整合的重要性,并根据高中生的心理特征和发展需求,在日常管理中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有机整合,以此来落实班级管理的基本要求,促进学生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