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音乐教师在新型教学中须把握好“度”

2020-04-07吴一莉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20年26期
关键词:新课标教学法多媒体

吴一莉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课程改革理念已深入人心,许多音乐教师对新课标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在实践过程中涌现出多样的、新型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音乐课堂教学呈现一派勃勃生机。音乐教师们都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响应新课标精神,努力把音乐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可是,静心反思,却发现在新课标的指导下,老师们可能会将大部分注意力集中在如何完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积极性、调动课堂气氛上,而在不知不觉中把精心设计的音乐课上成了丰盛的“拼盘课”。所以,我们在进行课程改革的实践过程中,应体现新课标精神,让教学形式与新课标精神保持一致,更好地把握音乐课程内容与形式有机结合的“度”。

一、把握学科综合的“度”

音乐教学活动中若能适当地、适量地实施学科综合,不仅拓宽学生的审美视野,给学生广阔的体验和表现音乐的空间,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

1.适量选择学科综合 新教材以“人文主题”为单元,提倡音乐教学与不同学科艺术领域间(如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例如:在赏析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时,真实生动的历史故事给音乐欣赏创设相对应的情景;准确扼要的新疆地理分析有助于对其地方特色歌舞“赛乃姆”音乐的理解;丰富的美术作品《伏尔加河上的纤夫》、高雅的文学艺术《乡愁》、贴切的时事政治等等……都是音乐教学中不缺少的重要因素。曾观摩过这样一节公开课,授课教师在教学形式上很有创意,课堂中设计一个环节为提供一段旋律,让学生根据对音乐旋律的理解创作歌词;教师的想法原本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但是为了提醒学生的正确思维,便展示了事先准备好的许多诗词,要求学生按老师的格式填写。课上得很顺利,学生也按照老师的要求做,却让听课者直犯嘀咕:怎么有点像语文课?细想,学生的思维被箍得紧紧的,并没有以学习音乐为主线,大量的文学要求忽略了音乐艺术本身的鲜明个性,导致在教学上偏离了以音乐为本体的教学原则。

音乐教师往往抓住音乐以音响为表象的特殊性,给学生准确理解其内涵带来一定难度,所以都希望能通过大量的文学、政治、地理、历史等知识来帮助学生加深对音乐的理解,但如果在教学内容上的准备没有经过仔细斟酌就随手抓来,一不小心就会把音乐课上成了“艺术大杂烩”。所以,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该充分挖掘相应学科知识与音乐的内在联系,适度适量地将它们有机地综合在一起,才不会导致在实践教学中,为了突出课程的综合,运用了过多的学科种类或过量的学科知识,把非音乐性因素的内容和泛音乐性的内容充斥课堂,从而湮没了音乐艺术学科特点。

2.适时渗透学科综合 学科的综合也要讲究“时机”。适时的“学科综合”,极大地丰富了音乐学科的人文内涵,加深了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感受和体验。合理进行学科综合,如在律动感较强的歌曲学习中或具有民族特性的音乐欣赏中,可让学生通过舞蹈的律动来表现,对音乐内容达到更有效更贴切的理解;又如音乐与美术的完美融合,是听觉与视觉最直接的结合,许多乐曲是通过对美术的直观感受使听者更形象的读懂音乐;音乐的历史与文学同样有着极其深厚的底蕴,如果说音乐是灵魂,那么文学就是音乐附于表达的躯体;还有地理、历史等学科的渗透,使他们所接受的音乐教育更具广度与深度,也较大地影响着其他素养的提高与音乐能力的发展。

音乐课程的综合提倡将学生从单一的学习方式中释放出来,构建一种以听觉体验为基础,多种感官参与,多种思维融合的音乐学习方式。《音乐课程标准解读》指出:“音乐课程的综合,是以音乐为本的综合。”也就是说,音乐课要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是以音乐为本体的综合,必须以音乐为载体,以丰富的艺术内容,绚丽多彩的音乐表现形式及与相关的音乐文化,作为学生体验、探究和学习的主要目标、主要内容以及主要过程。

二、把握激发兴趣的“度”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音乐新课标中指出“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指教师随时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善于摸索、分析学生心理,了解学生的心态,这样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我们在音乐教学中应努力营造音乐氛围,引导学生抓住音乐特点,“读”懂音乐,感受音乐。

1.以奇激趣,点到为止 学生都是好奇的,一些稀奇古怪的事情容易引发他们浓厚的探究兴趣。我们有时利用学生猎奇心理,从资料中搜取一些音乐家的轶事,或从杂志上选择一些相关文章向学生介绍,这些新奇的内容,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也很容易将学生的思路引偏带远。所以,在给学生提供新奇的同时,注意抓住重点,及时导入正题。

2.以新激趣,配合紧密 相对而言,“新”比“旧”更让学生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多创新,经常变换教学方式,学生学习兴趣就会成倍增长。记得有一次我在排练校园合唱时,当要求训练气息时,调皮的学生怎么也不肯配合,我灵机一动,想起火车启动时有慢到快的律动,于是借着这个游戏,通过讲解正确的呼吸要领,用发音“s”同时练习了短气息与长气息。准确地运用新鲜的事物激发兴趣,要有关联,讲时机,配合要紧密。

3.以趣激趣,德育相兼 许多时候,教师为了迎合学生的“流行音乐兴趣”,就无选择地、大量地欣赏、学唱流行音乐,却忽视流行音乐与课改知识的适当结合,忽略德育渗透的重要性。音乐课堂是德育渗透的良好基地,学生往往能在感受美妙音乐的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很自然地接受德育教育。流行音乐虽是最直接表达人类情感的音乐形式之一,但以爱情为主题的歌曲居多,故不完全适合于中学生。在选择流行音乐时,可多倾向于描写人间真情的,蕴涵人生真理的。如;歌曲《懂你》,可融入《人间第一情》单元,让我们体会父母的良苦用心,学会关爱父母,体贴父母,进而关爱其他身边的人。还有些教师只重视音乐实践,而忽视了基本技能与知识的掌握,忽视了以审美为中心的重要理念,追求形式上的热闹以至于把音乐课变相成了活动课。其实,兴趣虽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但并非纯粹是表面上的、形式上的为兴趣而兴趣的教法。

三、把握多媒体运用的“度”

现代教学媒体和传统的教育相比较,具有明显的特性——设备先进:包括幻灯机、录音机、录像机、液晶投影等;表现形式多:现代媒体可用图像、声音、色彩、空间等有形有声地表现教学内容。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给音乐教学也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学生在课堂上面对的不再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架钢琴,一台录音机,而是一个信息资源极为丰富、视野极为宽广、古今中外、包罗万象。形成了一个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

1.多媒体的局限性 现代音乐教师经常利用网络进行音乐教学,却不知多媒体教学方式是一种自助式的,无边界的教学模式。如果让多媒体无度介入,颠倒主、辅关系,上课不用多说话、不张口唱、不板书设计、不写一个粉笔字,所有内容全靠电脑设备打出来,完全以鼠标代替了教师本身,就会把音乐课变成录像观摩课,降低其教学效果。例如:在进行欣赏教学中,教师试图用大量的动画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实际上却可能影响了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挥。这是个极大的误区,音乐课无论怎么改革,课堂上都缺少不了音乐教师的示范演唱、示范演奏和生动的讲解。作为一名美的传播者,成功的范唱和范奏,是演唱、演奏技巧和歌曲内容的完美的组合,用音乐语言成功地去点燃学生的情感之火,直接有效地打开了学生的心灵之窗,使学生的情绪始终勃发在激动之中,以上这些都是电脑多媒体无法代替的。因此,音乐教师在教学中要慎用多媒体,不能挤占学生对音乐的体验、探索、分析与思考的空间。

2.多媒体的作用与运用的“度”多媒体作为一种现代教学手段,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很大程度地拓展了音乐教学的空间和容量,极大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突破了传统音乐教学在时间、空间和地域上的限制。近几年“动画课堂”多媒体教具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到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课件制作中运用了大量的“动画”,学生的注意力完全在音乐以外的视觉冲击上,多媒体教具虽突破了传统的教学难点,但须有度,有位老师在公开课教学中精心布局、合理地运用了电教手段,她将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通过动画故事的完美结合,不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而且帮助学生加深对音乐(特别是交响乐)的感受和理解,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美丽情操和健全人格。

对于多媒体的运用,只要我们音乐教师能把握住运用多媒体和传统授课之间的“度”,不喧宾夺主,让我们的学生既能多方位地接受新事物又能得以提高音乐素养。

四、把握愉悦教学的“度”

1.教学环境的愉悦感 愉悦性是音乐学科本身的特点。音乐教学环境的愉悦感,包含了教师潇洒大方的仪态、生动明确的表情、声情并茂的范唱等等,还有优美整洁的环境和清晰悦耳的音响,再加上恰当风趣的幽默,与其他课程相比,音乐课更需要一种活跃的课堂气氛,这种活跃的课堂气氛可以增强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教师通过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始终在轻松愉快、欢乐活泼的状态下进行学习,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但如果教师一味追求“愉快”教学,让课堂气氛活跃,不分主次,忽视教学目标,或不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里特征来设计教学方案:如让学生做幼稚肤浅的表演,引发学生哄堂大笑,虽然课堂气氛热闹了,可得到的是相反的教学效果。就中学生而言,课堂表演在其内容上要有一定的深度,一定的思想性。例如:欣赏《黄河大合唱》中的《河边对口曲》,可让学生排演音乐剧,塑造剧中的人物形象——张老三、王老七,表现剧情,在排练表演的过程中来培养学生的理解力、表现力、创造力,使学生更能了解历史,理解音乐。通过适度地表演激发学生情感,从而迸发出精神的火花。

2.教学法的愉悦性 音乐教学法中最为著名的是我们熟知的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柯达依音乐教学法、铃木音乐教学法、综合音乐感教学法等,这些教学法都具有综合性、即兴性和愉悦性等特点。不同的教学法有其不同的愉悦效果。如: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它的教学原理是让学生通过接触音乐实践,使他们真正喜欢音乐,然后由老师引导,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进行创造性的活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主张学生不是听众或观众,而是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柯达依音乐教学法中心理念是:人声是最好的教学工具,因为它是自由而易于接近的,柯达依手语(handsign)现也是音乐教师喜爱的一种引导学生趣味识谱的有效方法。相对而言,柯达依音乐教学法更多用于音乐启蒙,更适用与七年级学生,对八、九年级学生应选择更有深度,有创意的教学法。

3.教学内容的愉悦度 音乐课程标准强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但兴趣决非音乐教育的全部。我们应该尽量把音乐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个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音乐活动,同时将有关的音乐知识恰到好处地糅合到音乐活动中,让学生顺带学习。在实际教学中,切勿悖离了音乐本体,在选择教学内容上片面强调音乐的趣味性,走入了音乐教育的误区。有一节寒假后的音乐课,我原意想从情感入手,以“春节联欢晚会”开场的视听同步的情景画面导入,使学生沉浸在过新年的喜庆气氛中,但因为内容的繁杂导致下面的环节出现了设计偏差:有敲锣打鼓的节日特色、有秧歌花灯的律动表演,好不热闹,可整个过程学生虽然参与到活动中,并没有注意聆听有关节日特性的音乐,因而得不到应有的音乐审美体验。因此,音乐教学要把握音乐的“本”。音乐教学必须实现以技能、技训为主向以学生参与体验为中心、以直接经验为主的转变,让学生带着浓郁的兴趣走进音乐课堂,时时保持对音乐学习的积极心态和愉悦体验,让音乐真正走进学生的心中。实践证明,要让我们的课堂活跃起来,方法是多种多样,但内容需适合,教师需有谱,愉悦需有“度”

五、结语

音乐教师们尽心尽责于教育第一线,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在更新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的同时,切莫抓住了教改的壳,摒弃了音乐的魂。须注意在音乐教学中把握好“度”。就如将美术中的“留白”精神带入音乐教学,这适当的“留白”就是掌握好“度”,教学的效果不但不是减法,而是加法。它能让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更集中更深刻,为音乐课堂留下更有利的体验空间。我想,在音乐教学实践中,只要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多做有心人,多一点创新教学的细胞,多一些教学科研的智慧,总会在音乐教学道路上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前进方法。这样,我们就能更好地适应新课标,成为新课标的有效执行者和积极开拓者,才能在音乐教学上肩负起培养人、塑造人的神圣使命。

猜你喜欢

新课标教学法多媒体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借助多媒体探寻有效设问的“四度”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批注式阅读教学法探究
实施“六步教学法”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
多媒体在《机械制图》课中的应用
多媒体达人炼成记
适切 适时 适度——说说语文课堂的多媒体使用
初探新课标下高中英语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