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乡土文化 积累写作素材
——核心素养视觉下的农村初中生作文选材能力提升探究
2020-04-07麦燕瑜
麦燕瑜
随着核心素养的提出,在初中教学中,各科教学的任务逐渐围绕着 “学科素养”而展开。一直以来,农村学生的写作普遍存在选材单一、题材老套、陈旧的问题。因此,在核心素养视觉下如何提升农村学生的作文选材能力,这是语文教师写作教学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农村学生作文选材言之无“物”,言之无“情”的原因
(1)缺少观察,“无米下炊”。很多学生没有去发现身边的美的习惯和能力,没有用心去感受农村生活中的美景、美人、美物、美事。他们往往缺乏对农村生活的观察和思考,很不善于去发现,去积累身边的素材。
(2)缺乏情感体验,难以抒真情。农村学生的生活环境单一,接触的信息面窄,又不会从农村实际生活中寻找写作素材,导致对生活现象缺少深入思考的习惯与能力。学生没有反思社会生活的能力,要抒发真情自然困难,又怎能写出言之有“情”的文章呢?
(3)缺乏正确引导,浪费农村自然、人文资源。教师忽略了农村学生生活阅历的实际情况,没有利用学校教学去引导他们观察农村自然美景,体验农村风土人情,捕捉农村历史文化。没有充分利用好丰富的农村生活资源,对学生的作文选材是一种局限,文章自然缺乏创新。
二、农村学生利用乡土文化提升作文选材能力的策略
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去观察,去感受本地乡土文化,从而达到丰富作文素材,写真事、诉真情的目的,提升了学生选材能力和作文素养。
1.在教材中还原课文的乡土知识充实作文选材 我们的教材中有许多描写农村生活的文章,例如:描写农村生活的《桃花源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描写淳朴村民的《回忆我的母亲》、《阿长与山海经》;描写自然风光的《春》;描写民俗文化的《端午的鸭蛋》、《云南的歌会》等等。在课文教学中如果能提取这些作品描写农村生活的部分进行还原,引导学生去感受作品中的人和事,物与情,这样学生就会从中得到启发,原来我们身边的生活就是写作的源泉,原来我们生活的土地就是作文的厚实素材库。通过还原他们会发现,原来我们村也有桃花林;原来我们的父母、邻居也有勤劳质朴的品质;原来春天的北江大堤也很美、悠悠南丹山也很美;原来我们也有悠久的村节风俗和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节日文化。
2.在观察中发现农村的乡土文化积累作文素材
(1)体验农村风俗文化传统特色,尽抒自豪之情。充分利用农村的百姓对各种传统节日的传承高度重视的观念,鼓励学生融入浓郁的地方村节氛围当中,深切感受节日的特色。如,农历二月、八月、九月村节的来源及演变,让学生去感受村节的热闹,去观察、采访、收集这些写作素材,然后把经历、感受等记录下来,作为写作素材。除了本地的村节外,我们还可以在传统的节日感受体验本土风俗文化特色,比如:春节的团年、开年、拜年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活动,清明节的宗祠祭祖传统,端午节的划龙舟、还有中秋节、元宵节等等。这些传统节日的味道农村更为浓厚,也更具特色,这样的写作题材会更新颖,更具魅力。
(2)感受农村美好的自然风光,尽抒热爱之情。“生活中不缺乏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农村到处是美景,田野风光美、鱼塘水库美、山岗竹林美、村容村貌美等等,都是学生写作的好题材。教师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农村田野地头,利用手机“随手拍”的形式,捕捉美的镜头,然后指导学生把农村特有的宁静、悠闲、互助、广阔的美好画面以片段的写作方式记载下来,既可以提升审美意识,又可以作为生活的体验和写作的素材。为此,我指导学生去写:《我的家乡——》、《美丽的北江大堤》、《我家的鱼塘》、《风景独好的南丹山》、《我的村庄展新貌》等文章,让学生在写作中有话可说,有情可抒,培养学生爱国爱家情感,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3.在实践中体验农村的劳动情趣发掘写作活水 就算城镇化很严重的今天,农艺农技还是在原汁原味地保留着的。譬如:北江边的放牧;雪梨瓜苗的培育、水稻的插秧收割、禽畜家鱼的养殖等等农活农技,还是会在一些农村中延续着。教师鼓励学生去亲身体验劳动实践带来的苦和乐,从而,学生写出了《第一次放牧》、《从收割中学会了坚持》《生活需要劳作》之类的有新意又有真情实感的作文。例如:有个家里还有水田的同学在文中写道:“一天的插秧,让我彻底明白父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也听懂了他们平时让我好好读书的话。” 学生体验到了劳动的艰辛和快乐,学习到了勤劳纯朴的好品质,同时也发掘到了写作的活水。
在核心素养的视角下,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引导农村学生挖掘身边的乡土文化,将会积累到丰富的作文素材,学生的作文选材能力一定有所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