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结合促四性
——介绍一种读写结合新法
2020-04-07梅竹
梅 竹
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的读写结合广受教师们的青睐,关于读写结合的经验总结也是汗牛充栋。笔者在借鉴了多种读写结合的方法之后,也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实践,很有感触,述诸笔端,敬请批评指正!方法非常简单,易于操作,但是这种方法提纲挈领,抓住了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关键,切实训练,持之以恒,学生的读写能力提高非常明显。细究其原因,笔者认为这种方法主要做到了以下四点。下面我结合学生的两篇习作具体来谈——
例文一:那个眼神
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是珍珠,一颗缀连着一颗,贯过去,串未来,莹莹光无尽。捧一堆珍宝点数,我总是忍不住回想那个眼神。那个让我在茫然中找准航向的眼神,在我陷于泥沼里给我前行力量的眼神。
我刚准备积极参加学校活动时,眼前的一切都是陌生的,仿佛来到另一个世界。不明白应该做什么,不明白人际关系。此刻,我越发感到孤独无助,恐惧,害怕。然而每到这时,总会有一个眼神在柔情的关注着我,提醒着我,鼓励着我……
有一次,我不小心弄伤同学,尽管伤口不是很大,但他还是痛的龇牙咧嘴。对来自农村的我来说,这些小伤早已见怪不怪,根本没考虑过他的感受。自顾自得坐在位置上一声不吭的写着作业。正当我丝毫不为自己的行为悔恨时,一束光穿过重重的“障碍”直直的向我刺过来,我一下子便从茫然混沌中惊醒。我和她四目相对,她一改往日的脸色,眼神中透露着怒火,失望和责备。看着那个眼神,我不禁悚然汗下,仿佛在揪着我的心。回想刚才的所作所为,不禁惭愧的低下头,连忙扶他起来,我红着脸,嘴里不停地说着对不起。她的眼神让我在迷茫时找准航向,令我迷途知返。
那个眼神曾让我难受不已,但也曾带给我鼓励与信心。
学校举办运动会,我争先恐后地报了长跑。我下定决心,一定要拿到名次。便一连几天废寝忘食地练习跑步,有时双腿如灌铅般沉重,但我仍咬牙坚持。但前一天晚上,我不停的在床上辗转反侧,彻夜难眠。
转眼就轮到我上场。我在座位上坐如针扎,紧张得不知如何是好,手心直冒冷汗,腿不停地发抖。这时,她走了过来,拍拍我的肩膀,默默不语,我机械的抬起头,望着她的那双眼睛。那个眼神,它穿过一切嘈杂与障碍,如秋水般波澜不惊,却透露着无限的坚定,看似像雪山般沉寂,背后却藏着汹涌澎湃的鼓励。透过她的眼神,我明白了一切。我打起精神,大步迈向比赛场地……
一个背影,让朱自清终身难忘,而老师的眼神,同样让我难以忘怀。那个眼神,带给我难过,自责和惭愧,让我勇敢承认错误。那个眼神也让我自信,坦然和坚定,是我在狂躁中平静。那个眼神像阵阵春雨,潜移默化地滋润着我茁壮成长。难忘那个眼神。
例文二 没人知道我曾画断多少铅笔
第一次走进这个陌生的教室,里边挂满了各种各样的画:国画、卡通画、动漫、水粉画……五颜六色,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然而,在这中间却有一幅只有黑、白、灰三种用铅笔构成的画作,它不张扬,却充满立体感,让人以为是真的一样。这种画,就是素描,从此我便开启了与它的奇妙之旅。
学素描最原始的就是排线条,这个阶段是每个素描生的噩梦。因为画素描的拿笔姿势和写字握笔姿势是有区别的。它拿笔的方法,像是拿着一个杯子那样,让人很不习惯。因此,当时看着老师排得那些线条简直难以置信。初学者要练上一个月我也不例外。在练习的过程中,我的手会感到酸痛,并对这枯燥乏味的过程感到厌恶,因为十几张画一直都在画一些线条,还画得参差不齐。自己的大脑也会像这些乱糟糟的线条一样,一团浆糊,十分迷茫,时不时就会画段根铅笔,还得重新削,然后,“啪”又断了,又重新削,不停重复着……
万事开头难,关于这个排线条,经过我一个月的不断努力,终于有点上道了。开始学习几何体,但令我实在没有想到的是,一个球竟然这么难画,而且这还是几何体中最简单的一个图形。首先,你必须得找准形的位置和这个球在整幅画中的比例。然后框出来,再打形,往往一根线条就要重画几十次,直到画对为止。形打好后,你就会发现一个球体,你怎么画也画不圆,而原来那么大的一块橡皮已变成了小不点,原来那么长的一支铅笔也所剩无几了。我开始烦躁起来,负面情绪倾泻而出,素描实在是太单调了,我的世界里只剩下了黑、白、灰……想放弃的想法持续了一年多。幸而仅仅是想法!
有一天,当我拿起画笔作画时,我发现我的线条排得稳了起来。这对我来说是十分困难的,一直以来我就是因为它,才导致我打形总是打歪,笔总是画断,此刻我犹如破茧的蝶,挣脱了束缚。后来我才知道,素描靠得是持之以恒地练习。那一年多,正是因为我不停地作画,所以才让我的线条稳当了起来。
忽然间,我喜欢上了素描。习惯了在黑与白中寻找美感,习惯了交错纵横的线条相互交融,最后形成了我心目中最美的经纬网;习惯了那百看不厌的黑白灰的层次分明,使我的心也沉静。素描的淡雅、朴素、毫不张扬,如一朵羞涩的花儿在某个不知名的角落静静绽放。从小到大,被我画断的铅笔已记不清,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也获得了不少的奖项。我的每幅画我都好好保存,因为它们见证了我的成长,承载了我的回忆。并且,它们上面还有一种诱人的味道——木头铅的清香。
虽然,画断铅笔时的声音十分刺耳,但对我来说,反倒是喜爱的,因为它是我曾经努力作画时的模样。它告诉我:笔断了,可以再削;画错了,可以重画,但是,时光错过了,无法挽回。幸而,我没有错过我的黑白素描时光。
先介绍一下我是怎样进行读写结合教学的呢?
我的做法是每周让学生选择阅读一本杂志,如《中华活页文选》、《美文》、《时文选粹》、《中学生阅读》、《读者》、《青年文摘》……,读完精选一篇进行仿写。
一、读写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在此种读写结合学习活动中,学生有以下几种自主选择的权利:1、自主选择杂志的权利。教师对阅读书籍做了杂志的规定,而非任意书籍,是出于两点考虑,首先非假期的在校学习时间,学生课余时间受限,其次,篇幅过长的阅读材料学生仿写难度太大。除此,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阅读能力自由选择,我班也有同学选择《新体育》、《篮球爱好者》和《世界军事》等杂志作为阅读仿写材料。例文一的作者选择的是《中华活页文选(初一版)》,例文二的作者选择的是《中华活页文选(高一版)》(当时的学段是初一下学期)2、仿写例文不作统一规定,由学生自主选择。3、仿写方法有学生自主决定,可以仿语言,也可以仿结构;可以就相同内容进行仿写,也可以与例文反其道而行之;可以依葫芦画瓢,也可以另起炉灶进行创新式仿写……这就和一般读写结合不同,一般的读写结合,教师一般都会制定模仿学习某种技巧,比如读了《紫藤萝瀑布》就要求仿写一种花,读了《一滴水经过丽江》就要求游记仿写,教师的主导权抓得牢牢的,学生的自主性就受到限制。
二、读写结合,体现学生学习的差异性
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一个班级的学生,禀性、天赋不同,经历、见识不同,兴趣、爱好不同,接受能力也各不相同。统一规定阅读的材料与仿写的内容方法等等的做法要么是削足适履,要么是拔苗助长,注定是不会取得成效的,只能流于形式白白荒废学生的大好时光。
例文一是一个提到写作文就发怵的基础非常薄弱同学的仿写文章。上文中划线部分是例文中的语段,很明显,他套用了例文的结构和重要语段,替换上了自己生活中的素材,虽然不是他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写作,但我还是认为这是一次成功的有价值的仿写。如果不是这种形式的读写结合活动,他可能永远都不知如何下笔作文。例文二是一个很有思想的同学,他就由羽毛球运动员林丹的《没人知道我曾摔坏多少球拍》激活自身学画体验,引发共鸣,写就此文。如果看过林丹的原文,会发现这完全是一篇创新作文,除了题目,小作者丝毫没有模仿借鉴林丹原文的痕迹。有此可见,这种读写结合方法可以最大限度的呈现学生的差异性,让每个学生得到提高。
三、读写结合,促进学生学习的探究性
《没人知道我曾画断多少铅笔》一文自然是从遣词造句,谋篇布局,表情达意等等全方位进行了一番独创性写作,这自然是最好的探究性学习。即使《那个眼神》这篇文章比较原始的仿写,里边更是包含了大量探究因素。我们来复原一下该同学的仿写过程:首先对原文进行一番认真的思考,接着精准地提炼抽取出原文中可以作为支架性的文段来,然后补充进被激活的生活体验。这一番思考、提炼、补充的功夫哪一项不需要探究精神的参与?
四、读写结合,促发学生学习的生成性
上面两篇例文就是学生在读写结合活动中学习生成性的最好物化体现,其实更弥足珍贵的是这些仿写作文中体现出来的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些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