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非洲研究”的历时性分析
——以《非洲研究手册》为例①
2020-04-07陈爽
陈 爽
引 言
作为历史上第二大殖民帝国,法国的非洲研究与其悠久的殖民历史密不可分。自17世纪起,法国对非洲的探索就随着其在非殖民版图的扩大而逐步开展。法国早期对非洲的了解主要来自殖民地官员、传教士、地理学家、探险家的日记或游记,内容集中在语言学、地理学和社会人类学范畴,研究工作也处于无组织的分散状况。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这种研究状态才开始改观②杨光.《当代法国对非洲的研究》.西亚非洲,1985(03):66.。随着非洲国家独立浪潮的掀起,法国的非洲研究进入了蓬勃发展时期。一系列研究机构、学术期刊开始涌现,法国进入了真正意义上的非洲研究时期。此后,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随着北美区域研究和非洲现代化建设的持续发展,法国非洲研究也紧随其后,不断调整研究方向以保持其前沿性与影响力。
创刊于1960年的《非洲研究手册》(Cahiers d’études africaines)③《非洲研究手册》网址:https://journals.openedition.org/etudesafricaines/.最近访问日期:2019年4月18日。刊名由作者翻译,学界可能存在不同的译法。凭借其跨学科视角、广阔的研究领域以及悠久的发行历史成为梳理法国非洲研究历史发展的重要参考文献。本文根据《非洲研究手册》自1960年到2018年期间所刊发的所有文章标题与关键词,采用文献计量法,分阶段按照主题对文章进行统计,总结阶段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追溯法国的非洲研究在该时期的发展历史与研究趋势。
一、非洲研究及相关概念解析
在法国学界,非洲研究这一概念有着漫长的演变历史。1884—1885年,柏林会议召开,欧洲列强瓜分非洲达到了高潮。此后,随着法国殖民版图的不断扩张,为更有效地统治和开发其殖民下的非洲地区,法国开始重视对非洲的研究。该时期法国对非洲的研究一般被称为“非洲学”(Africanisme)④Ricard A.« De l’africanisme aux études africaines ».Afrique & Histoire, 2004(2).研究,主要集中在地理学、历史学、人类学和语言哲学领域,研究对象虽包括整个非洲大陆,但习惯上以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为主要对象,撒哈拉以北的马格里布地区及其他阿拉伯国家则被归于传统的“阿拉伯—伊斯兰世界”研究范畴,埃及、埃塞俄比亚等地区则属于单独的研究领域,相关研究被称为“埃及学”和“埃塞俄比亚学”⑤刘天南.《法国的非洲研究:视点、维度与路径》.非洲研究,2017,11(02):215.。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反殖民主义浪潮的兴起,“非洲学”因与殖民活动关系密切而备受质疑。此外,法国学界将非洲大陆以撒哈拉沙漠为界分别进行研究的传统也被指责为忽视非洲大陆内部紧密的联系,阻碍法国非洲研究的发展。因此,20世纪60年代以后,新生代法国非洲研究者逐渐使用“非洲研究”(Études africaines)这一说法指代所有以非洲大陆为对象的研究活动⑥Copans J.« D’un africanisme à l’autre ».Revue Canadienne des Études Africaines, 1979(1/2).。在一定程度上,法国的“非洲研究”,是“非洲学”在后殖民主义时代不断发展、演变的产物。
本文所关注的法国非洲研究的“历时性”,是在结构主义符号学和语言学基础上, 针对区域研究涉及的社会现象的研究,是从动态与纵向的维度来考察社会结构及其形态,研究事物的变化与历史发展之间的关系。
本文选取的语料来源于法国专业非洲学期刊《非洲研究手册》。该刊创建于1960年,现由非洲世界研究所(IMAF)⑦非洲世界研究所(Institut des mondes africains),简称IMAF,成立于2014年1月1日,由此前的三大非洲研究机构,即非洲世界研究中心(CEMAf)、非洲学研究中心(CEAf)、地中海穆斯林社会史研究中心(CHSIM)合并而成。参见非洲世界研究所官网:http://www.imaf.cnrs.fr/。访问日期:2019年4月15日。主办,是一本采用人类学和历史学的研究视角、以非洲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涉及非洲及西印度群岛等广大研究区域的跨学科双语(法语和英语)社会科学期刊(季刊)。《非洲研究手册》集合了众多法国非洲研究专家和学者的思想智慧,力图反映法国非洲研究前沿、理论发展与区域研究的变化趋势。《非洲研究手册》在法国学界,尤其在法国乃至世界的非洲研究领域都起着重要的参考作用。2016年由法国非洲研究联合会(GIS-études africaines en France)⑧法国非洲研究联合会(Groupe d’Intérêt Scientifique-études africaines en France),简称GIS-études africaines en France,是法国非洲研究者联合组织,2006年在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的主持下成立,并于2016年发布《法国非洲学研究形势分析白皮书》,对1960年—2013年的法国非洲研究进行总结分析。参见法国非洲研究联合会官网:http://etudes-africaines.cnrs.fr/。访问日期:2019年4月15日。发布的《法国非洲学研究形势分析白皮书》(Livre-blanc: les études africaines en France, un état des lieux)对法国非洲研究期刊的影响力进行了排名,结果显示:《非洲研究手册》仅次于《非洲政治》(Politique africaine),位居第二位(参见表1)。但其创刊时间早且发文数量多,故本文选取该刊为分析语料。
表1 法国专业非洲学期刊影响力排名⑨ 资料来源:Ballarin M.-P.et al.Les études africaines en France.Un état des lieux.Groupement d’intérêt scientifique (GIS) Études africaines en France, 2016.
要对《非洲研究手册》进行历时性分析,就不得不考虑阶段划分的问题。笔者主要根据时代背景、非洲自身的发展态势、科研团队及学术发展等因素,将《非洲研究手册》1960—2018年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1960—1969年为第一阶段。之所以如此划分,一方面由于该时期为《非洲研究手册》创刊初期,另一方面也由于该时期大部分非洲国家相继摆脱殖民主义获得独立,时代特征明显。1970—1999年为第二阶段,这一阶段非洲国家逐步进入巩固政权及现代化建设时期,非洲态势与上一阶段发生明显变化。此外,该时期世界上相继发生了一系列重大事件:20世纪70、80年代的“美苏争霸”、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全球化发展等,国际局势经历了复杂深刻的变化。2000—2018年为第三阶段,划分原因主要是,进入21世纪后,在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的背景下,虽然国际政治局势总体保持平稳、缓和与稳定的态势,但非洲大陆也面临霸权主义、政权动荡及人道主义危机等挑战。此外,法国国内的非洲研究也通过机构整合在新世纪出现了明显转型。
本文从历时性研究视角出发,通过对《非洲研究手册》1960—2018年间刊发的所有文章标题及关键词进行检索,剔除目录、介绍、讣告、读书报告、学术公告及参考文献后,共获得1290 篇文章,并按照主题对所有文章进行分类整理。我们试图通过对文献的分析,发现并展示法国非洲研究的主题在1960—2018年间发生了哪些历时性变化。
二、《非洲研究手册》的历时性发展特征
《非洲研究手册》自1960年创刊至2018年经历了56年的发展历程,本文将其分为三个阶段:初步探索期(1960—1969)、研究扩展期(1970—1999)和发展与回归期(2000—2018)。本节中,我们将按照这三个阶段对文章主题进行分类统计,归纳出各个阶段的研究特征。
1.初步探索期(1960—1969)
1960年至1969年,这是《非洲研究手册》的创刊阶段,该阶段共收纳194 篇文章,涉及19 个主题。通过量化分析,我们发现这一阶段的主题分布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非洲社会、殖民历史与奴隶贸易、非洲政治、非洲历史、田野调查、语言与文学、婚姻与亲缘关系和典仪与宗教等方面。而非洲艺术、教育、人口与地理、健康、性别研究、种族问题等领域的研究较少(参见表2)。
表2 《非洲研究手册》1960—1969年文章主题分布表
这一时期的特征可归纳为以下两点:
(1)“非洲学”研究主题集中:《非洲研究手册》在初步探索期的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人类学、历史学以及语言文化领域,殖民活动也是该时期法国非洲研究者关注的重点领域。
(2)田野调查报告丰富:经过研究发现,这一阶段田野调查报告多达19 篇,占到文章总数的9.79%。
这些报告多来源于20世纪50、60年代的一系列赴非考察任务。考察地区主要涉及广大的法属非洲殖民地,如:乍得、达荷美(Dahomey,今贝宁)、科特迪瓦、上沃尔特(Haute-Volta,今布基纳法索)、马里及塞内加尔等国家或地区⑩No1, 1960;no3, 1960;no4, 1960;no6, 1961;no11, 1963;no31, 1968;no34, 1969.。
2.研究扩展期(1970—1999年)
经过前十年草创期的探索,1970—1999年期间,《非洲研究手册》发展日趋成熟。此外,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也与第一阶段明显不同,研究主题的数量与分布都发生了显著变化。经过统计,该阶段《非洲研究手册》共涵盖主题文章547 篇,涉及主题24 个,与创刊期10年间的主题数(19 个)相比数量明显增多,新增主题5 个,分别为冲突与暴力、身份认同、劳动与就业、生态问题和娱乐。主题分布与创刊期相比也呈现明显的不均衡状态,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主题:经济活动、非洲政治、典仪与宗教、殖民历史与奴隶贸易、语言与文学、艺术、非洲历史以及冲突与暴力等。其他主题则处在较边缘的位置(参见表3)。
表3 《非洲研究手册》1970—1999年文章主题分布表
*新增主题用灰色底纹标注
我们将研究扩展期与初步探索期的文章按照主题占比明显上升和明显下降两种趋势进行了统计,发现:经济活动、艺术、典仪与宗教和性别研究主题呈现明显上升趋势;而非洲社会、田野调查、非洲历史、婚姻与亲缘关系、殖民历史与奴隶贸易等传统学派的研究主题则呈现明显下降趋势(参见表4)。
表4 初步探索期与研究扩展期的主题趋势对比
结合表3 和表4 我们将该时期的阶段特征归纳为以下三点:
(1)研究主题的扩展:1970—1999年间,《非洲研究手册》的研究方向扩大到冲突与暴力、身份认同、劳动与就业、生态问题和娱乐等关注现代非洲发展的主题(参见表3)。
(2)经济与政治发展成为研究重点:除了新主题的出现,通过表3 我们也可以观察到,经济活动、非洲政治在该时期占比均超过10%,成为该阶段的重点研究主题。
(3)传统学派研究主题优势的缩减:与主题的扩展相对应的则是非洲学传统学派研究主题优势的缩减。通过表3 我们可以明显观察到,占比较高的前五类主题中,传统学派研究主题占了三类,分别是:典仪与宗教、殖民历史与奴隶贸易和语言与文学。由此可见,传统学派研究主题在这一时期依然是重点研究对象。但是如表4 所示,非洲社会、田野调查、非洲历史、婚姻与亲缘关系、殖民历史与奴隶贸易这几类传统学派研究主题占比与初步探索期相比出现了明显下降的趋势。这说明该时期随着新兴主题的发展,传统研究主题的优势地位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
3.发展与回归期(2000—2018)
2000年至2018年,《非洲研究手册》共有主题文章549 篇,涉及主题25 个。主题数量较上一阶段增加1 个,但出现了明显的主题更替,主要体现在:上个阶段的5 个主题:城市化、婚姻与亲缘关系、劳动与就业、田野调查和娱乐,在这一阶段数量缩减为零;取而代之的则是6 个新主题,分别为旅游、纪念活动、发展问题、考古与文化遗产、全球化和人权保护。我们之所以将这一阶段命名为发展与回归期,主要是因为这一时期的主题与研究扩展期和初步探索期相比,主题的分布和数量呈现出明显的稳定性和多样性,秉承了《非洲研究手册》创刊以来在主题领域上的发展特征,同时也明显地回归到了创刊期所涵盖的主要主题,即殖民历史与奴隶贸易、典仪与宗教、语言与文学等(参见表5)。
表5 《非洲研究手册》2000—2018年文章主题分布
*新增主题用灰色底纹标注
我们也将1970—1999年和2000—2018年的文章按照主题占比明显上升和明显下降两个趋势进行了统计。结果表明,进入21世纪后,一方面,性别研究、殖民历史与奴隶贸易、典仪与宗教、人口与地理以及教育等主题出现明显上升趋势;另一方面,这一时期下降趋势明显的主题有非洲历史、民族研究及理论与方法等,且在研究扩展期属于热门主题的经济活动和冲突与暴力等关键词也明显减少(参见表6)。
表6 研究扩展期同发展与回归期主题趋势对比
因此,结合表5 和表6,我们将该阶段的发展特征归纳为以下两点:
(1)研究主题继续扩展、更替:2000—2018年期间,《非洲研究手册》的研究扩展到了旅游、纪念活动、发展问题、考古与文化遗产、全球化和人权保护等与非洲现代化进程相关的主题(参见表5)。此外,通过表 6 我们可以观察到,2000—2018年期间,一些涉及非洲现代化发展领域的主题出现明显上升趋势,如性别研究、人口与地理和教育。与此同时,部分研究主题逐渐被边缘化直至消失,如城市化、婚姻与亲缘关系、劳动与就业、田野调查和娱乐。
(2)传统非洲学研究主题的回归:这一时期的另一个主要特征也体现在传统学派主题的回归。正如表5 所示,殖民历史与奴隶贸易这一传统学派主题占比最高,成为21世纪前二十年《非洲研究手册》的热门主题。并且,通过表6 我们也观察到,典仪与宗教主题上升趋势明显,这也体现了传统学派主题的回归趋势。值得注意的是,这一阶段传统主题虽有回归之势,但并非全部如此。如非洲历史和民族研究等主题依然呈现下降态势,法国非洲研究摆脱“古老非洲”的束缚进一步发展(参见表6)。
三、研究发现
上节我们通过对《非洲研究手册》1960—2018年刊发的文章进行分类量化与历时性对比分析,归纳出各个阶段的不同发展特征。通过进一步的研究我们发现,《非洲研究手册》作为专业非洲研究期刊,其文章主题的阶段特征不可避免地受到所处时代背景、非洲发展态势、研究团队及其他因素的影响。本节中,我们对《非洲研究手册》阶段特征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
1.初步探索期(1960—1969)
该时期《非洲研究手册》的文章主题主要集中在人类学、历史学和殖民活动,进行的是传统“非洲学”研究。此外,丰富的田野调查也是该阶段的特点之一。
该阶段的特征首先是由于人类学、历史学在法国非洲研究领域深厚的学科积淀。法国作为历史上第二大殖民帝国,为更好地进行殖民统治与管理,需要对殖民地的地理、族群及社会进行更深入的了解。而人类学、历史学的研究特点正好迎合了殖民者的需要,非洲的异域风情也对包括法国在内的欧洲人类学家及历史学家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⑪马燕坤.《人类学对非洲的发现与重现》.世界民族,2011(2):50.。在这样的需求下,大量法国的人类学家、地理学家及历史学家奔赴非洲,获得丰富一手资源,为法国的非洲研究打上了深深的学科烙印。直到20世纪60年代初,法国仍未有专业的非洲学教育培训,非洲研究人员大多都出自人类学博物馆(Musée de l’Homme),多为人类学家和历史学家⑫刘天南,前揭书,第217 页。。这一点可以通过统计《非洲研究手册》创刊人员的研究领域来体现。十位创刊人员中,除了一位从事埃塞俄比亚研究以外,其余研究者均为人类学家、历史学家或地理学家(参见表7)。这种研究力量的分布使得该阶段的研究主题也局限于传统“非洲学”。
表7 《非洲研究手册》创刊人员研究领域统计
?
其次,殖民活动在该时期受到广泛关注也与二战后反殖民主义浪潮的兴起有关。20世纪60年代,在世界范围内的反殖民主义斗争,尤其是在阿尔及利亚独立战争的背景下,第三世界,尤其是非洲大陆成为人们心中独立与解放的希望之土。一部分法国非洲研究者开始将研究重点转向殖民活动以及殖民时代结束后殖民地与前宗主国的关系,从而对殖民主义进行反思。
除此之外,该时期另一阶段特征也体现在丰富的田野调查报告上。究其原因,主要是田野调查为人类学的基本研究方法,要进行以人类学为主要依托的“非洲学”研究,大量的实地调研必不可少。除此之外,科研资金的支持也是研究人员进行田野调查的物质保障。科研资金主要来源于两方面:一方面,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苏两极争霸,美国开始有意识地加大对此前薄弱研究领域的投资力度,扶持相关研究机构。这种扶持也随着美国“欧洲复兴计划”及“大西洋联盟”(Atlantic alliance) 政策的实施影响到了法国的非洲研究。《非洲研究手册》创刊机构 ——“非洲研究中心”(Centre d’études africaines)就在此背景下得以成立⑬Jewsiewicki B.« Études africaines : France, États-Unis ».Le Débat, 2002, no118.。另一方面,20世纪60年代正是亚非拉殖民地国家独立运动蓬勃发展时期,当殖民统治不可避免地面临结束之际,为谋求殖民结束后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法国政府也加大了对非研究。如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的支持下,由人类学博物馆组织了一系列赴乍得盆地的田野调查任务。大量有价值的田野调查报告为《非洲研究手册》的“非洲学”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支撑。
但遗憾的是,由于漫长的被殖民历史及相对落后的政治、经济状态,非洲在法国研究者心目中形成了“古老”、“落后”、“异域风情”等刻板印象。因而,该时期大部分的法国非洲研究者仍然采用“他者”视角,对远离西方文明的传统社会、族群进行静态的观察与刻画。
2.研究扩展期(1970—1999)
《非洲研究手册》的研究方向在该时期开始转移,主要体现在研究主题扩大到非洲发展问题,经济与政治成为热门主题,与此同时传统“非洲学”研究主题的优势开始缩减。
该阶段研究方向的转变首先受到非洲经济发展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大力推行工业化,以推动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如1965—1980年期间,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工业化平均增长率达到8.8%⑭张同铸.《非洲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334-335.。瞩目的经济成就也促成非洲的经济发展成为该时期热门研究主题之一。
其次,20世纪70—90年代的反殖民主义运动也推动了《非洲研究手册》研究热点的转移。20世纪70年代,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法国的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法国学者的反殖民主义倾向进一步加强。一直以来被视为与殖民主义关系密切的非洲人类学研究受到猛烈抨击,法国的非洲研究尝试转变方向。例如,以让-弗朗索瓦·巴亚尔(Jean-François Bayart)为首的具有反殖民主义倾向的青年学者强烈抨击法国对非政策,开办了新学术期刊《非洲政治》。政治学很快代替人类学在20世纪90年代升至高峰,被称为“非洲政治学时代”⑮刘天南,前揭书,第218 页。。
最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冷战时代正式结束。世界格局向着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方向发展。在此背景下,非洲大陆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动态发展状态,政治民主化浪潮兴起、经济发展陷入困境,此外恐怖主义、艾滋病、生态环境问题等一系列非传统安全问题也开始在非洲出现。此时的《非洲研究手册》紧随时代发展,扩大研究主题,从20世纪60年代静态的、传统的“非洲学”研究转向动态的、现代的非洲问题研究。
3.发展与回归期(2000—2018)
这一阶段《非洲研究手册》的特点是主题继续扩展,但同时尝试通过现代化的研究视角回归传统“非洲学”研究主题。
该特征首先是《非洲研究手册》紧随时代发展的体现。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非洲国家通过经济的结构性改革以及政治一体化的推进不断适应新的国际形势。与此同时,广大非洲地区也面临恐怖主义、传染病以及环境恶化的威胁,人权问题突出。
此外,正如让-卢普·安塞勒(Jean-Loup Amselle) 在创刊50 周年特刊中所述,其他专业非洲研究期刊的涌现(《非洲政治》、《非洲》、《非洲&历史》等),特别是非洲政治学的蓬勃发展使得《非洲研究手册》的研究方向逐渐回归“非洲学”,通过植根传统优势学科,保持其前沿性及学术影响力。⑯Jean-Loup Amselle.« Au fil des Cahiers ».Cahiers d’études africaines, 2010, no198-199-200 : 3.
结 语
本文通过文献计量法,对法国专业非洲研究期刊《非洲研究手册》从1960—2018年刊发的所有文章按主题进行了分析。我们发现,《非洲研究手册》历时性的发展脉络与笔者预先进行的阶段划分基本吻合,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重要时期:1960—1969年的初步探索期、1970—1999年的研究扩展期和2000—2018年的发展与回归期。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归纳出法国的《非洲研究手册》经历了以下历时性变化:20世纪60年代,法国非洲研究者依托人类学、历史学及地理学,通过“他者”的研究视角,对非洲大陆进行古老的、传统的、静态的刻画。20世纪70 至90年代期间,随着反殖民主义运动的开展以及全球化的不断推进,法国的非洲研究者更加重视非洲不断发展的现实,表现出以问题研究为中心、多学科交叉的研究特点。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非洲现代化的持续发展,专业非洲研究期刊纷纷涌现。《非洲研究手册》为应对期刊学科专业化的现实挑战,通过现代化的研究视角,将“非洲学”研究与非洲问题研究并向发展。这种研究领域及研究方向的历时性变化是《非洲研究手册》根据时代特点,不断调整自我、与时俱进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