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血液透析并发肌肉痉挛临床研究*
2020-04-07尹文雁
尹文雁, 陈 洁, 赵 亮, 李 立
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南京 210017)
我国发生肾脏病的患者约为10.8%,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是治疗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肾脏替代主要方式之一,可有效改善病情[1]。但临床研究表明[2],血液透析会使身体各功能发生变化,对于长期进行血液透析或者在透析过程中严重脱水的患者,在治疗后半程会出现肌肉痉挛及抽搐的现象,使患者无法坚持完成血液透析结束,可导致病情无法控制,引起并发症,不利于后期的治疗,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命健康均带来了严重的威胁[3]。因此,预防肌肉痉挛发作、减少发作频率、缓解肌肉痉挛发作时痉挛状态是治疗的主要目的[4]。本研究通过分析血液透析并发肌肉痉挛的原因,旨在探讨针灸的临床治疗效果。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的60例患者。病例纳入标准[5]:均在透析过程中出现肌肉痉挛;发生阵发性局部肌肉抽搐痉挛;病情相对稳定;配合研究者。排除标准:近期有手术史;严重皮肤过敏者;针灸取穴处感染者;患有代谢功能障碍;患有血液疾病;患有精神疾病。按照简单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n=30)和对照组(n=30)。观察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25~70岁,平均(52.09±6.15)岁;血液透析时间(27.01±8.17)月。对照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26~70岁,平均(52.34±6.39)岁;血液透析时间(26.82±8.06)月。两组在一般资料上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碳酸氢盐充分透析,饮食指导,维生素、蛋白质、高钙的补充,水摄入的严格控制,治疗原发病,给予胰岛素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给予钙离子拮抗剂等药物控制高血压患者的血压。
2.2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针灸治疗,彻底消毒毫针,上肢痉挛为主的配穴:内关、天泉直行捻转提插泻法,不留针;肩髃向臂臑方向、手三里穴、曲池穴、八邪穴、合谷穴行 1 min 捻转补法;下肢痉挛为主的配穴:血海穴行捻转提插泻法;复溜穴行捻转提插泻法,并以下肢屈膝屈髋有3次抽动为度,不留针;足三里穴行1 min捻转补法;四强穴行30 s捻转提插;丘墟穴行 30 min 雀喙手法;足临泣穴、绝骨取腓骨前缘处行 1 min 捻转补法;以上穴位均留针20 min,中间行针一次。每周针灸治疗5次,休针2 d,其中透析日透析时针灸,具体为透析开始2 h后针灸。两组治疗时间均为3个月。
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治疗疗效情况,肌肉痉挛持续时间以及疼痛程度,MBI评分、MAS评分。
采用数字疼痛分级法(NRS)评估患者的肌肉痉挛疼痛程度,分值为0~10分,0分为无痛,1~3分为轻度疼痛,4~6分为中度疼痛,7~10分为重度疼痛;采用改良 Barthel 指数(MBI)量表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情况。
4 疗效标准 显效:患者的肌肉痉挛临床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6];有效:患者的肌肉痉挛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无变化或加重。
结 果
1 两组患者治疗疗效情况对比 见表1。观察组总有效率90.00%,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肌肉痉挛持续时间以及疼痛程度 见表2。两组治疗后平均每次肌肉痉挛持续时间、平均每次肌肉痉挛疼痛程度、肌肉痉挛发生频率均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更低(P<0.05)。
表1 两组患者治疗疗效情况对比[例(%)]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BI、MAS评分对比 见表3。两组治疗后1个月、6个月MBI、MAS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观察组更高(P<0.05)。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肌肉痉挛持续时间以及疼痛程度比较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BI、MAS评分比较(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讨 论
肌肉痉挛是血液透析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基础研究表明[7],可降低患者对透析的耐受性,是导致血液透析治疗失败的重要原因。高龄、不良情绪、透析时超滤率过高等因素均会导致血液透析患者出现肌肉痉挛,低血压是最常见的预警症状[8]。临床认为[9-10],透析时超滤率过高,可引起血压变化,使血容量无法达标,加快末梢血管的收缩,导致肌肉血液匮乏的现象出现,从而导致患者肌肉痉挛的发生;严重脱水会导致患者的生命体征下降,从而引发肌肉痉挛及抽搐;高龄患者各个重要脏器官功能会减退,且器官之间的调节能力也随之变差,甚至部分患者还伴有肾功能衰竭的症状,有研究表明[11],在血液透析过程中,若出现血容量大波动,新陈代谢能力低时极易引发肌肉痉挛和抽搐。肌肉痉挛通常发作在夜间,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睡眠质量。
目前临床上对于肌肉痉挛的治疗措施主要在于西医药物治疗,如患者的心理和生理都会承受巨大的痛苦,可先对患者开展健康教育宣导,提高治疗积极性,为患者提供健康有效的饮食,保持低盐,控制饮水量,对于低血压性肌肉痉挛及抽搐的患者,应合理调节其干体质量,方可精准的设置超滤量,避免造成不良后果[12-13]。实时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若出现不良反应可及时救治,对已出现痉挛的患者采取适当的按摩、热敷等措施来缓解患者的肌肉疼痛,下调超滤和血流控制量,必要时中断透析过程[14]。
中医认为[15-16],肌肉痉挛属于“筋痹”的范畴,发生病在筋脉,气血不足是基本病机,造成筋挛、疼痛和转筋,临床以通筋活络、补益气血、调和阴阳为治疗原则。采用针灸对肝肾虚证患者针刺相关部位后可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对于有抽搐症状的患者,采用针灸治疗,可有效缓解肌肉的痉挛状态,降低肌肉张力,可恢复患者的肢体活动,减少致残率[17]。针灸内关穴可理气止痛、宁心安神; 天泉穴可散瘀; 肩髃向臂臑方向可理气、祛风通络、疏经利节; 手三里穴可消肿止痛、通经活络; 曲池穴消肿止痛、疏经通络、解表散邪; 八邪、合谷能够通络、活血止痛;诸穴相配,共奏通经导气之功效; 血海化血为气、运化脾血、改善舌象、血流流变学;复溜补肾益阴、温阳利水,与足三里相配可治水肿; 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可燥化脾湿、生发胃气[18]。四强疏经活络,可增强四头肌肌力; 丘墟生发风气、通经脉、清湿热; 绝骨舒筋脉; 足临泣是人体足少阳胆经上的主要穴道之一,运化风气。现代研究表明,针灸可加速血液循环,促进患肢神经功能和肌力的恢复。通过针刺,可改善患者的舌象、血流动力学及凝血全项指标。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91.42%,MB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肌肉痉挛的发生频率及疼痛改善程度均更明显。说明了中西医结合在改善肌肉痉挛的效果更佳,可降低肌肉张力,疏通经络,具有良好的活血化瘀作用,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且可根据患者患肢的不同部位进行针对性的选择,有益于增强治疗的效果。本研究显示,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患者MBI、MAS评分更高。说明了中西医结合治疗可减轻患者的疼痛,减少发作次数,提高生活质量。且本研究发现两组在治疗期间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说明了中西医结合治疗肌肉痉挛不会增加患者的不良反应,安全可靠。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液透析并发肌肉痉挛可有效降低肌肉痉挛率,缓解患者的疼痛,临床效果显著,提高血液透析的治疗疗效,安全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