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创新型人才生态系统的产学合作模式中知识共享策略浅析

2020-04-06王卉

中国市场 2020年36期
关键词:产学合作知识共享

[摘 要]在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企业的创新能力成为保持竞争力的重要实力,对于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也更加突出。为了能够有效吸引和保留创新型人才,应建立适合人才发展的创新型人才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人才的流动要依靠与产学合作,而人才流动的本质,也应该是知识的流动。文章提出在产学合作中知识共享策略,以推动产学合作深化发展。

[关键词]知识共享;产学合作;人才生态系统

[DOI]10.13939/j.cnki.zgsc.2020.36.175

1 背景

人才资源作为智力资源的载体在各种生产要素中占主导地位,建设适合人才发展的人才生态环境如今受到更多的重视。企业与高校的人才对接是有效的人才流动链。但是,单方向的人才流动也受到人才需求与供给不平衡的影响。人才承载的不仅是劳动力和劳动热情,更重要的是人才所承载的智力资源。这一智力资源的客观表现即为知识。当员工在分享知识的过程中,也更容易发现新的角度,产生创新灵感,因此,在创新型人才生态系统中,除了要让人才共享,更要让知识共享。而产学合作模式即成了校企之间知识共享的有力推手。

2 知识共享内涵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批准发布的2009年第6号公告中,将知识共享定义为:知识在组织中转移、传递和交流的过程。知识共享的主体包含提供方和接收方,知识共享的客体是知识,而知识共享需要在一定的情境下完成。一般来说,这种情境主要为工作情境,这也是以前知识共享的难度之一。即使具备了情境条件,由于知识的特点,也很难用客观形式予以表达和传递。

企业的知識共享一般会从企业培训、信息库或知识库建设、内部交流学习等方面来进行。而在产学合作中,知识的提供方以高校为主,通过深入参与企业工作,结合企业工作情境将相应的知识体系化、标准化、个性化后,传递给企业。或高校使用知识帮助企业解决情境中的实际问题,企业再将实践经验推广使用,实现合作创新。因此,在产学合作中,传授方的知识转移与能力,与接收方的知识吸收意愿与能力,知识存量及知识可转移性是合作创新中知识共享的关键要素。

3 产学合作知识共享策略

近年来产学合作不断深化,但在知识共享环节仍存在较为明显的问题。例如,当前很多产学合作以项目制为主,通过高校与企业方签订横向课题,针对某一具体项目提供咨询、指导或解决方案。在项目合作过程中,高校扮演的是服务提供方的角色,企业方扮演的是“老板”和“秘书”的角色,知识共享在这些角色中间显然无法进行,而往往在双方签订的合同中,也仅定义了项目成果要求,而没有对知识传递与接收的要求。为了高效完成项目,高校方也不需要用大量精力将己方的知识包装、传递给对方。当项目完成,企业作为“老板”验收成果后,双方合作即为完成。企业只需要直接使用项目成果完成相关业务,也没有精力将其中所体现的知识提炼出来。因此,当前的产学合作并没有知识共享这一环节,也就导致了企业无法从中获得创新灵感,提升创新能力,进而无法获得竞争优势。

因此,在明确了知识共享这一主旨后,高校及企业都应该思考应当如何利用产学合作模式,实现知识共享,通过知识共享为企业打造创新能力。

3.1 消除知识共享的壁垒

知识共享首先需要消除心理壁垒。共享的过程中,需要知识提供方和接收方在心理上相互信任,尤其是产学合作中,知识提供方和接收方由于所处组织及角色不同,信任感的建立尤为重要。这就需要双方在建立契约关系时,通过明确知识涉及的范围、知识共享的渠道以及双方的责任、义务等方式给予双方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制约。同时,通过双方深入的沟通,创设良好的合作氛围,消除共享知识的心理恐惧,也需要消除知识共享的物理壁垒。高校方应尽可能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提供标准化的知识,并且结合企业内部的沟通渠道及技术条件,选择有效的方式以保证知识得以顺利的传递和转化。同时,为了促进知识共享,也应在企业中建立知识共享型企业文化,保证知识接收方主动吸纳知识。这种企业文化的建立应从组织架构的重组入手,建设开放的、学习型的、便于知识畅通互动的柔性组织结构,打破层级和部门的壁垒。同时,也应通过建立有效的激励措施,制订自主化的培训方案,鼓励员工主动学习和共享知识,从而打破制度的壁垒。

3.2 建设知识共享平台

传统的知识共享往往以言传身教的形式进行,因此知识在传递的过程中会逐渐失真。而这种知识共享的方式也受到时间和对象数量的限制。因此,产学合作双方需要建设知识共享平台。企业应当与高校合作,使用信息与合作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实现知识的编码化和网络化。常见的两大关键技术为资源描述框架和本体论,这两个技术分别描述了每个知识资源的属性和相应的属性值,以及提供了定义描述知识资源的元数据术语。

根据Nonoka教授提出的SECI模型,知识的共同化模式通常起始于一个互动的“场Ba”,在产学合作中即为促进产学双方成员间分享彼此研究和实践经历以及心智模式的场所。表出化模式由有意义的“对话或集体反思”所触发,将难以沟通的和隐含的隐性知识表述出来。通过正规的培训使得共享知识与组织内其他部门的现有知识形成的网络,形成联结化模式,最后通过实践触发了内在化过程。

因此,知识共享平台中应能够提供实现知识转换各环节的支持,例如,提供用于社会化知识的场所,既可以是物理场所,又可以是虚拟场所,还可以是精神场所;提供沟通平台将知识表出化;提供培训平台支持员工系统的学习相关知识;通过反馈平台为员工运用共享知识进行实践后,提供相关行为结果数据以检验知识运用的价值,同时进一步丰富知识信息以更有效地指导实践工作。

3.3 基于区块链技术搭建知识共享中心

近年来颇受瞩目的区块链技术也可以运用于多方参与的产学合作知识共享中,区块链技术具有去中心化、数据不可篡改、可信度高的特性。因此应用区块链技术的数字化知识共享中心,可以基于分布式账本使知识存储实现去中心化、共识机制让管理实现去中心化,再利用点对点传输、智能合约等技术,解决知识共享过程中信任、真实性验证和激励分配等问题。平台中可以翔实记录企业和高校的产学合作情况,且一经记录不可修改,双方都可以根据需求查询各类公开透明的信息。此外,所有知识的密钥都存储在公开的区块上,并进行了适当的加密,参与者可以查询知识,如果发现知识有误,可以对其进行修正。知识的流通行为被节点记录,降低知识产权纠纷的产生。产学合作应当进一步以知识创造为目标,通过有效的知识共享手段,让知识流动起来,进而将高校的最新研究成果有效运用于实践中,激发创新灵感,提高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姚威.产学研合作创新的知识创造过程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9.

[2]张影.跨界创新联盟资源整合机制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2019.

[基金项目]本文系:大连市社会科学院课题项目(项目编号:2018dlskyb223),项目名称:大连市人才强市战略对策研究:基于创业型人才生态环境建设视角;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项目编号:L18ARK001),项目名称:基于数字化转型的辽宁省人才生态环境构建;辽宁省科协智库项目(项目编号:LNKX2018-2019C37),项目名称:辽宁省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环境的构建;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项目编号:L19BRK002),项目名称:劳动力供给侧改革下科技创新人才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

[作者简介]王卉(1986—),女,汉族,辽宁大连人,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猜你喜欢

产学合作知识共享
信息自由与版权法的变革
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学合作创新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