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学合作创新框架

2015-10-09潘宇峰华薇涵

科技资讯 2015年19期
关键词:产学合作新兴产业

潘宇峰 华薇涵

摘 要:国家教育部早在2012年7月12日就公布了同意设置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本科新专业名单的通知。新设置的本科专业达140个。这足见教育部门对高校新兴产业的重视和支持。此后,高等学校的战略新兴产业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成果突出,卓有成效。然而,高等学校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得到发展不能单单依靠有关部门的相应政策,各大高校还需要结合自身优势和发展方向自主开拓创新,寻求多方合作,发挥自身人才、教育、科技等的优势,并借助外部的有效力量实现多方互赢。

关键词:新兴产业 产学合作 高校创新

中图分类号:F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7(a)-0240-03

Abstract: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as early as July 12,2012,announced the relevant notice on agreement to set up new professional undergraduate list related to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Undergraduate majors newly set up to 140.This indicates the attention and support for universities emerging industries from education sector.Since then,universities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with the support of the government,the results are outstanding and fruitful.However, to get development,the universities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can not simply rely on the relevant departments and its policies,so major universities also need to combine their own advantages and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independent exploration and innovation,to seek multi cooperation,make full play on their own talents,education,technology and other advantages,and with the help of external forces to achieve multi win.

Key Words:Emerging industries,Industry-university cooperation, University Innovation

近年来,我国许多大学在产学研发面取得了不错的发展,成果斐然。尤其是研究性的大学,相关产业链发展势头极好,在全国高校之中位居前列。

简单而言,“产学研”即产业、学校、科研机构等相互配合,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强大的研究、开发、生产一体化的先进系统并在运行过程中体现出综合优势。产学研合作是指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之间的合作,通常指以企业为技术需求方,与以科研院所或高等学校为技术供给方之间的合作,其实质是促进技术创新所需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根本目的则在于,实现三方互赢,达到三方利益的最高点。目前中国高校科研队伍建设的发展虽然仍存在许多不容忽视、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总体规模仍旧偏小,结构失衡现象依然严重等[1],但其取得的发展成果,同样值得学界重视,并总结其优势以供参考学习。

总之,中国高校战略性产业产学合作创新的现有成绩是值得肯定认可的。

1 产学研的概念

1.1 产

即企业的市场经济。企业于市场经济的前提下,寻找更加适合企业长足有效发展的合作方式,通常是以科研机构、高校的人才、研究成果输出作为企业发展的原动力。同时其也承担为高校、研究机构提供研究和人才开发的利用资源的责任。

1.2 学

即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各个高校的人才培养应在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同时设法与适应社会企业的需求趋向一致,达到以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来完成对行业内的转型需求。同时在人才产出之时引进社会的专业人才对高校的人才库进行扩展充实。

1.3 研

即科研机构的科学技术研究。借助社会企业的良好平台及资源,科研机构在技术上的开发的同时完成对研究方向的规划,以单纯的技术型研究机构转型成技术、方向性兼顾的研究结构,同时研究成果将推动企业以及行业的整体发展。

2 产学研发展面临的问题

高校作为高端人才的培养中心、知识创新的集成中枢和科技成果的输出基地对发展本国经济和曾将综合国力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各个国家在面向21世纪确立本国发展战略目标时,纷纷把发展教育与科学技术视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在以知识为主宰的新经济时代,教育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地位表现的尤为明显,企业与学研机构的联系将会越来越密切,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成为必然趋势,产学研合作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2]。

高校的产学研合作如能够有效整合企业对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学、研机构对知识的创新能力,能够推动知识创新更好的适应了市场发展方向和要求,从而加产学研成果的转化输出,对促进经济的又快又好发展有着不用小视的价值。

但是,我国目前正处在经济发展转型期的重要阶段。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变幻莫测,不确性环境时刻阻碍着产学研合作创新水平的提升,并延缓经济可持续性发展势头。为了有效应对政治经济环境变化带来的各种威胁,以及提升高校产学研合作绩效具有重要的价值,研究如何培育和增强高校产学研合作创新框架的建设刻不容缓。

3 合作创新框架模式

3.1 高校、研究院为主体——以培养创新人才为己任

除发展基础性研究项目和产出高新技术成果外,高校产业更重要的是培养创新型人才。高校应当成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输出的前沿阵地,发挥教学、科研、技术等的优势条件,培养高校学生在老师和相关专家的指导下,完成既定项目任务,提高自身实践能力、创新水平以及创业精神。

目前,高校科研人才培养和科技成果转化仍然存在一定的发展挑战。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大环境之下,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大,其势头有增无减。这使得传统的教育方式无法为建设创新型人才提供足够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端人才。理论和实际的脱离,成为其最大的弊病。学术培养和工程实践本当齐头并进,但在实际情况中,后者在中国高校往往处于劣势地位,甚至遭到忽视。产学研究合作的出现,使中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方式有了新的可观的改变达到了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同时,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也促进了高校产学研合作的深入开展。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对于高校、研究院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框架模式,也是可以细分成很多类的。相关研究表明,美国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模式大体可分为“并行式”产学研合作教育、“交替式”产学研合作教育、“双重制”产学研合作教育、美国海军军官学校训学研合作教育、新出现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学徒制合作训练和底特律契约模式等)[3]。这些合作教育模式未必适合中国现下的高校产学研发展行情,但颇有借鉴意义。我们至少知道,高校、研究院为主导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并非固定于一种或几种形式。目前,我国主要的两种模式,一种是在政府提倡的产学研合作,另一种则是高校、研究院主动寻找合作企业。然而这两种主要形式并不能满足于目下我国产学研发展的进程。更多优秀的创新合作模式亟待应运而生。

3.2 企业为主体——加强主体创新地位

创新能力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元素。在全球化的影响下,信息技术的发展超过此前的任何一个时代。当下的企业要想保持长久的竞争能力,就不得不树立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企业如果缺乏研发团队,将失去发展活力,必然不能再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为此,企业应与高校建立深度的合作关系。企业可根据自身的发展需求确立一定方向的研究课题,主动寻找合适的高校或研究院进行合作,注入一定的合作经费,并给与其他有必要的支持(如机器设备等),充分利用高校、研究院的人才、技术等资源。企业也可事先物色已经拥有一定科研成果的高校或研究院,根据企业发展、转型需要进行研究成果的筛选,再与相关学校或研究所进一步合作,将研究成果投入应用生产。

对于新建的高校,有经济实力的企业可以通过风险分析,投入基础建设资金与学校合作建设相关专业研究。企业提供教学资金、设备等,学校则提供教学培养场所和相关专业人才。

4 合作创新动态模型

研究表明,科技型企业发展过程基本可分为三个类型:变动阶段、过渡阶段和特定阶段。变动阶段企业与高校合作一般采用“私对公”的模式,但从过渡阶段开始,由于企业与高校的深入合作创新,合作模式渐渐转化为“私对私”的合作模式。这样的创新模式固然能稳固企业和高校的创新利益,却也不是没有缺点的。由于我国欠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缺乏相应制度的规范企业和社会的不良行为,以及企业的不诚信行为等都会对这种“私对私”的创新合作模式产生强大的冲击。许多高校和企业的合作甚至就因此破产。

而破产对于合作各方而言都是没有任何好处的。有些企业在创新发展的道路上走得并不坚定,时常会有走回传统发展模式的倾向。这些企业应当在寻求合作前或合作之初就做好风险评估等工作,确定企业要坚定地走产学研发展之路后再展开后续工作。这样既有利于企业的自身发展,也不会给相关的合作高校、研究院带来损失和困扰。另外一些高校的科研成果可能在投入生产时会遭遇很多事先意想不到的问题,例如科研成果的可行性、是否有市场等,这些问题,在联系或寻找相关的合作企业之前,高校和研究院也应做好一定的市场调查。只有企业和高校、研究机构彼此都认真地对待彼此合作每一个问题,才能有效减少企业发展在特定阶段放弃创新的比重。

5 政府在产学研发展中的角色

值得关注的是,产学研的创新发展除了高校、企业、科研机构外,政府同样扮演者重要角色,有着举足轻重、不可代替的作用。

例如,在政府倡导的、以高校或科研机构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中,高校和研究所所建设的产学研项目就主要依赖政府对它们的大力支持与提倡,吸引相关合作企业。

此外,毕竟高校和研究所相对偏向于研究性成果的建设,因此往往缺乏经营发展的相关经验。这种情况下,政府应当积极做好发展引导工作,积极为高校和研究所联系合适的相关合作企业,使得高校、研究院的产学研研究成果能够投入建设。

在研发经费支持方面,最常见的是经费拨发问题。目前,研究机构和高校的科研经费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政府的拨款。为提高产学研合作的效率与创新,提高高校、研究机构乃至企业的合作积极性,政府相关部门在计算拨发的款项时,因尽量避免漏算和重复计算显得尤为重要。

还需注意的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虽然是产学研合作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对于产学研合作机制的过分敢于却可能影响甚至阻碍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发展。政府必须有目的地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引进人才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以保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科持续发展[4]。

6 结语

产学研合作创新方兴未艾。无论高校、企业还是研究机构,都应该意识到产学研合作模式发展的大好前景。作为“产学研”模式的重要一角,三方都应该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积极寻求合作对象,努力攻克合作模式中的不利因素,力求做到突破。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科技委《中国未来与高校创新》战略研究课题组.中国未来与高校创新2011[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 杨早立.动态能力对高校产学研合作绩效的影响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13.

[3] 王崇举,郑旭煦.中国西部高校产学研合作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4] 阳立高,贺正楚,韩峰.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开发问题与对策[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19):143-147.

猜你喜欢

产学合作新兴产业
产业经济学及新兴产业群发展的思考探讨
加拿大大学产学合作教育的发展及借鉴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实践探索
江西:十大新兴产业工业增加值突破2000亿元
三只猴子与新兴产业
避开新兴产业陷阱
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