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运输企业内部控制的思考
2020-04-06蒙琦
蒙琦
[摘 要]铁路运输企业的组织结构与运营管理模式相对特殊,在依据相关理论构建内部控制体系时,市场化运营模式下企业管理中成熟的实践方法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在铁路运输系统管理体制改革仍在进行、交通运输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必须通过分析铁路运输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不足及成因,进而探索可行的优化途径,以适应市场化环境并有效控制运营风险。
[关键词]内部控制;优化途径;运输企业
[DOI]10.13939/j.cnki.zgsc.2020.36.174
1 概述
依据现代管理学的内部控制理论和方法优化企业的管理体系,可以基于权责的清晰界定、业务流程的规范化,形成企业内部各部门、上下各管理层级间的紧密协作。而铁路运输企业近年来加快了市场化运营改革的进度,需要面临越来越复杂的竞争形势,亟须通过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对原有的管理制度、组织结构进行优化设计,形成管理体系内在的驱动力与控制力,对日常管理中的重要事项进行前瞻性的规划和全过程控制。从而在有效规避经济、法律乃至道德风险的前提下,控制运营成本、保障固定资产安全并应对日益激烈的行业竞争。
2 铁路运输企业构建内部控制体系面临的问题
2.1 组织结构与管理制度的特殊性
虽然近年来铁路运输系统的管理体制进行了更为彻底的变革,但系统的总体管理架构与一般企业的治理结构存在显著区别。在构建内部控制体系的过程中,人事任免、绩效考评等体制难以契合相关理论和实践方法的要求,无法保障职务不兼容等原则的落实。[1]而与组织架构相对应的各项管理制度也同样体现出了不适应,给明确界定各层级单位、各职能部门的权责带来较大困难,也不利于业务流程的规范化。因此制约了内部控制机制的形成,无法实施有效的风险评估和防控,也不利于保障铁路运输企业的固定资产安全和约束管理层的行为。
2.2 对运营风险认知的局限性
动态的风险评估和防控是内部控制体系有效运行的基础,而风险评估和防控机制的形成需要企业全员的参与,在明确自身岗位职责和工作目标的基础上,辅助专业人员准确识别各类风险因素,实时汇总相关信息,评估其发展趋势和影响,从而制定和实施有效的控制策略。而由于受到传统管理理念的深刻影响,加之铁路运输自身的业务特点,铁路运输企业从管理人员到普通员工对运营风险的认知都比较片面,体现为只关注生产领域的风险控制,而没有意识到日益复杂的外部市场环境、自身经营方式转变的影响,对于固定资产投资以及管理风险缺乏控制意识。所以在内部控制体系中的风险评估环节存在明显缺陷,没有明确的执行主体和规范、完整的风险识别、分析以及监控机制。
2.3 信息沟通障碍以及信息资源的利用
内部控制体系要想流畅运转,必须保证各岗位员工以及部门间的信息沟通渠道始终保持顺畅,使得企业经济活动以及日常事务处理所生成的数据能够及时交换,为风险评估、管理策略优化以及评价内部控制机制的有效性提供信息支持,从而保障控制活动的顺利进行。但在铁路运输企业中构建内部控制体系时,由于各路局、工务段的分支机构多且空间位置分散,管理机构的构成相对复杂、职能定位尚待优化和明确,所以信息沟通渠道不够顺畅。此外,对于企业在日常运营管理过程中积累的数据、实时采集的交通运输行业市场等外部环境的信息,没有能够充分挖掘其利用价值。体现为铁路运输企业在实施预算编制、风险评估时,没有将大数据分析等技术运用到信息的分析和处理当中,不利于提高管理决策的质量。
2.4 内部监督和考评结果的反馈与运用
对企业各项规划的执行情况进行动态监测、监督各部门以及各岗位员工的履职状况,是内部控制体系的构成要素之一。依据相关理论与内部控制机制的作用原理,要求企业根据自身的商务模式、组织机构特征,分析在经济活动过程中各个环节、工作岗位的风险源及其作用机制,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进行监督和控制,考核和评价员工的工作绩效,依靠完善的制度约束其行为,评估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性并加以完善。目前在铁路运输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中,虽然有内部审计、第三方中立审计机构进行经营成果的审计,并且由财务部门主导的会计控制实施各部门及岗位的绩效考评,但审计报告以及绩效考评结果的运用存在局限性。体现为仅限于依据结果落实奖罚条例,而没有进行內部控制机制有效性的论证和优化。
3 优化途径
3.1 完善管理制度并重新界定权责范围
运输线路空间分布范围大的现实决定了铁路运输企业组织结构的分散性和复杂性,而在完成公司化改制的情况下,组织架构调整空间已经很小。所以铁路运输企业应探索对现有组织结构职能做进一步调整和清晰划分,使之契合内部控制体系的运行需要。其一,通过对企业现行管理制度的梳理与分析,比对内部控制建设指导性文件以及相关理论依据,对制约控制机制形成的部分进行调整或完善,在组织结构与岗位设置不变的情况下,改变其职能属性和重新界定职权范围,保障内部控制机制起到应有作用。其二,重点评估铁路运输企业现有岗位人员配置的合理性,对不兼容的情况尽快做出调整,避免因个别人员不合理的兼职带来内部控制机制失效的风险。
3.2 构建全面的风险评估与防控机制
在市场化运营环境下,铁路运输企业忽略基建投资以及固定资产管理风险的后果将会越来越严重,所以在履行铁路运输企业社会责任、保障客货运安全的前提下,必须完善已有的风险评估和防控体系,设置专门机构承担风险评估与防控职责,由计划财务部门、科室的专业人员主导信息的采集、分析以及防控策略制定。其一,对铁路运输企业各个运营管理环节中的风险源进行分析,掌握不同类型风险因素的作用规律,结合企业对其后果的承受力,确定评估方法和分级标准,全面控制投资、固定资产管理以及运输生产活动中的各类风险。其二,完善对内部控制体系运转有效性的评估论证机制,针对岗位设置与职能分配确定考核标准,结合审计与会计核算结果,实时评估各项工作流程的合理性、确认岗位管理和绩效考核制度是否有足够约束力和驱动力,持续优化内部控制体系并防范其失效风险。
3.3 强化信息技术应用
信息技术给现代企业内部控制体系运行提供了技术保障,是实施风险评估、会计核算以及构建信息共享、交流渠道的关键,所以铁路运输企业应强化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其一,运用信息技术构建线上管理平台,让铁路企业与上下级单位、内部所有部门之间实现双向信息交互,实时交换运输、采购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数据和信息,让管理体系的运转更加高效;同时保障会计信息质量,为运营决策提供有时效性的信息支持。其二,运用信息技术完成预算管理、风险评估所需数据的自动化采集,实时汇总来自铁路运输系统内部以及市场、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并且运用大数据等技术深度挖掘其利用价值,提高数据处理质量和效率,以便进一步优化企业的管理决策。
3.4 强化监督考评结果的运用
针对铁路运输企业内部审计和绩效考评结果的反馈与运用问题,可以通过完善企业管理制度和征询专业建议的方式加以改进。铁路运输企业应重视内部控制机制有效性的评估和优化,在委托第三方机构实施审计时,在审计经营成果和考核铁路运输企业各岗位人员履职情况的同时,要求其就企业的内部控制相关制度和组织结构的合理性做出评价,并且在完善内部控制体系方面给出专业的建议,从而保障内部控制机制的长期有效。
参考文献:
[1]武树艳.健全铁路运输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探析[J].时代金融,20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