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2020-04-06冯子芳

广西教育·C版 2020年10期
关键词:产教应用型融合

【摘 要】本文分析地方高校人才培养中外部和内部方面的制约因素,认为地方高校应构建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在外部环境上政府应加大推动力,强化行业协会、企业等社会力量的参与力度;在内部环境上地方高校要围绕高校本身的职能,完善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科学研究体系、社会服务体系和文化传承与创新体系。

【关键词】地方高校 产教融合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39-0121-04

随着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层次、多规格和多类型的态势,其中培养应用型人才已成为地方高校开展本科教育的主要目标。在此形势下,地方高校如何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真正面向社会需求开门办学?深化产教融合是地方高校的必然选择,是办好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关键所在,是解决如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要路径。

一、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制约因素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无论是发展的外部环境,还是内部建设,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主要外部制约因素

1.地理区位的相对封闭。地理区位对于一所高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地处发达地区或者中心城市的学校,在很大程度上拥有相对更好的发展条件和基础,比如更多的交流、学习与合作机会。而地理区位缺乏优势的学校,往往在一定程度上被局限了各方面的发展。地方高校普遍地处地级城市,在经费来源等方面资源的供给上都与地处中心城市的学校存在一定的差距,相对而言,有一定的封闭性。这种地理区位上的相对封闭,往往导致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模式相对单一,缺乏创新,办学面临着更多的困难。

2.政府層面的顶层设计不完善。政府层面和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实行统一的制度管理,在专业设置、教学评估等具体环节的标准上缺乏因地制宜、因校制宜。这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制约了地方高校的科学发展。例如,现行评价机制的不合理,容易误导部分地方高校朝不符合自身发展的研究型大学方向发展;人事自主权的不足,财政自主权的局限,让地方高校在办学方向上过于被动,等等。政府层面、教育主管部门政策上的不完善,特别是对地方高校的指导性政策不完善,将会使得地方高校办学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大打折扣。

3.行业、企业层面对地方高校的认识不足。由于行业、企业与地方高校的合作相对较少,因而它们对地方高校的认识不够深入的问题比较普遍。比如接收大学生实验实训,行业、企业会认为占用企业一定数量的生产设备和人员等,甚至会对正常的生产进度造成一定的影响;行业、企业层面认为与地方高校合作培养人才对其益处不大,认为合作缺乏相应的政策保障措施,要承担较大的风险;等等。因此,行业、企业对参与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高,甚至有抵触的态度。

(二)主要内部制约因素

1.地方高校缺乏清晰的人才培养理念。对地方高校而言,人才培养中最大的障碍在于缺乏清晰的人才培养理念。一方面,存在盲目追求高定位办学层次的普遍现象。部分高校不顾自身的实际情况,缺乏理性、科学的判断,办学的重心放在专科升本科、本科求硕士点、硕士点求博士点上,以至于陷入举步维艰、进退两难的处境之中。另一方面,存在模糊的发展方向和培养目标。固有的历史传统原因,地方高校容易出现各个方面的不确定,或者模糊不清,或者犹豫不决。比如不确定服务面向的范围,对于应用型的内涵认识模糊不清,在特色发展方向上犹豫不决等。

2.地方高校缺乏特色的学科与专业。由于地方高校评估标准与研究型大学的评价标准区别不显著,地方政府和地方高校有强烈的“提速超车”愿望,地方高校在学科和专业设置上背离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方向,过于追求规模的扩大、学科门类的健全,呈现出越来越普遍的院校同质化。这种“提速超车”极易丢弃自身的重点和原有的特色,造成地方高校办学特色迷失、发展千篇一律的现象,导致人才的恶性竞争。

3.地方高校缺乏科学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建设是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发展道路的核心内容,是培养目标的全面体现。地方高校普遍存在课程设置陈旧、缺乏区分度、与社会需求不够匹配的问题。比如一些学校开设的机械专业,真正开展实践类课程的比例不足15%。这种缺乏学生亲身实践和体验的课程设置,往往造成学生能力的不足,影响其就业。地方高校要直面课程设置不完善的问题,在课程评估形式、开发能力方面要与时俱进,加大改革的力度,提高课程内容的质量。

4.地方高校缺乏合理的教师队伍。师资水平不高是制约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主要因素。一是师资人员不足。地方高校普遍生师比过高,以至于教学的投入不足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二是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双师型”教师比例在30%以下,整体水平不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对师资建设提出了高要求,教师既要有宽厚扎实的行业基础理论,又要有职业岗位师傅的实践能力,还需要具备把知识和能力融入教育教学过程的教学能力。

二、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实施产教融合的必要性

产教融合培养应用型人才已经成为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改革的方向。近年来,为了推动产教融合的深入开展,国家层面的指导文件陆续颁布。如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教育部等六部门颁布《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等。尽管产教融合没有统一的定义,但是无论是国家政策层面还是学术层面对其主要思想的认识是统一的。对地方高校而言,产教融合就是将高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与社会生产活动进行积极、有效地融合,达到社会各方共赢的状态。

第一,从政府层面来看,产教融合是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体系的迫切需要。当前,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背景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需要培养复合型、创新型、管理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对地方高校而言,实践性不足,尤其是培养高技术技能人才不足的问题尤为突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构建终身学习“立交桥”,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建立健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以适应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用人的导向;产教融合是地方高校适应经济转型升级大背景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体系的迫切需要,是贯穿于中国特色高度教育体系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要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对地方高校提出“产教融合、特色办学”的基本原则。

第二,从行业层面来看,产教融合是行业协会在地方高校发展中充分发挥作用的润滑剂。地方高校由于办学基础薄弱、教育观念相对滞后、资源有限等客观原因,缺乏对区域经济社会长期的考察与调研,存在着封闭发展的态势。根据教育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理论,结合欧洲应用科技大学发展模式的分析,行业协会对促进地方高校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当前,国内行业协会发展迅速,但是地方高校高等教育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产教融合是行业协会和地方高校互利共赢的主要途径,通过产教融合,一方面,行业协会能够在迅速发展中充分发挥管理规范职能,促进整个行业协会体制走向成熟;另一方面,行业协会能够更新校地校企合作机制,逐步实现与学校课程建设、人才培养的标准对齐,凸显行业协会的指导作用。可见,产教融合是行业协会在地方高校发展中充分发挥作用的润滑剂。

第三,从企业层面来看,产教融合是企业参与地方高校发展的重要动力。根据调查了解,企业与地方高校合作办学、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高,究其原因,在于缺乏动力。企业生产与学校教育之间缺乏及时有效的沟通交流,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不能够融合共建。现实中,一些企业虽然响应国家产教融合政策的号召,与地方高校签订共建协议等,但很多情况下仍然处于表面工作。企业既不愿意组织教职工入校指导学生的提升培训,也不愿意让高校学生进入企业锻炼。企业参与到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中,虽然付出了一定的人力和物力资源,但是可以整合学校的资源优势,在合理有效的质量保障体系下能够生成新的资源优势,通过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促进合作共赢,科学发展。只有强化这种动力,企业才能拓宽与学校的合作规模,加强与学校的合作交流。

第四,从学校层面来看,产教融合是地方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要路径。2000年以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升级转型调整,众多高校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积极推进学校的转型发展。2015年,《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强调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要“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对地方高校而言,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是实现转型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主要途径。从现状来看,地方高校在产教融合上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在理论和实践探索方面也取得迅速的发展。但是,我国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中存在产教融合实践探索时间不长,理论研究水平相对较低,合作不稳定,融合渠道不通畅、模式单一,产教融合机制不健全、人才培养有偏离,缺乏创新创业的实践平台等突出问题。

三、地方高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以产教融合促进地方高校人才培养,需要国家层面、行业层面、企业层面、学校层面等的通力合作,在广度上拓宽,在深度上提升,切切实实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地方高校外部环境方面

1.政府加大推动力,进一步完善产教融合的顶层设计。产教融合是政府层面的一项顶层设计。国外比较经典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有美国合作教育培养模式、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英国“三明治”培养模式、日本“产学官”培养模式等。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地方高校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陆续出台《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等多个相关文件和政策,要求加快发展地方高校,推动教育教学与产业转型升级的衔接配套,深化产教融合。但是,当前产教融合的宏观层面仍然面临不少瓶颈和制约因素,具体实施起来还是困难重重,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之间仍然存在差距问题。如何排除校企合作过程的羁绊,深化办学体制机制改革,推进产教融合已经成为地方高校面临的重大挑战。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应更加强重视地方高校,导向要更加明确,做到全力激发地方高校的教育发展活力,引导地方高校办好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工作。一是确保政府相关部门之间通力合作,协调一致推进产教融合的规划和管理,注意避免权责不清、步调不一致、交叉扯皮等问题。同时,明确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中学校、社会和国家相关部门的权利与义务。二是确保政策性的保障要到位,保证产教融合实施的深度与广度。只有政府层面的主导和强有力的政策保障,才能够避免政、校、企等层面“一头热、一头冷”的现象,引导各层面达成工作实施过程中的默契。三是明确不同区域、不同时期的地方高校产教融合切入点和关键处,并做好服务工作。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政府要注意主导不同区域或者领域的地方高校立足服务面向的特定区域,找准当下产教融合的切入点和关键处,进一步引导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比如江苏、广西等地方强调以地方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为切入点,从项目合作、技术攻克、服务社会等关键处着手。

2.强化行业协会、企业等社会力量的参与力度,进一步健全激发行业、调动企业的指导机制。我国地方高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难以广泛和深入地开展,行业协会、企业等是主要的阻碍因素。调动行业协会、企业等社会力量直接参与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是当前也是今后的应然趋势。尽管行业协会、企业发展迅速,整个体制还不成熟。最明显的表现就是行业协会、企业的标准与学校课程建设、人才培养的标准存在巨大缝隙。针对这些问题,一方面,要更新行业协会、企业等人才培养的观念认识。行业协会、企业一度认为产教融合只是为学校培养人才,为社会培养人才,未深刻意识到产教融合对于行业、企业本身的益处。教学场景与实际工作场景差别越小,学生岗位工作能力越能满足企业的要求,学生毕业上岗的磨合期就越短,企业受益就越快。另一方面,要强调行业协会、企业的創新意识。行业协会、企业应顺应历史趋势,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主动为自己的产业注入新鲜人才活力。比如制定长远的人才战略发展规划,制定具体可实施的详细计划,提高企业吸引力,为企业留住学校与产业共同培养的人才。近年来,在建立合理有效的质量保障前提下,企业能够在降低招聘成本与风险下获得所需的人才,如“订单式”等。同时,在产教融合实施过程中,企业将本身的文化与理念传播得更加广泛,大大提高了企业品牌形象的影响力。

(二)地方高校内部环境方面

地方高校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必须相应地调整和设计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观念已经深入师生心中,各地方高校都在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改变人才培养模式的单一格局。走产教融合发展的道路是加快支撑和引导地方高校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与重要途径,也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鲜明个性和重要特点。笔者认为,地方高校建立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始终围绕高校本身的职能,贯穿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构建和完善并持续有效运行各個相关的体系方面。

1.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等基本问题,与人才培养体系的专业布局、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建设、实践教学平台、师资队伍、就业创业以及教学质量监控等要素息息相关。地方高校要通过产教融合,构建稳固而完善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地方高校可以考虑学科专业与产业合作共建,进一步优化学校学科布局,促使学科专业与区域产业互动发展。如北部湾大学立足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紧紧围绕地方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以及经济区紧缺行业的发展需要,先后撤销了与学校发展脱节的体育教育等专业。一方面,积极发展与区域经济社会紧密相关的应用型学科和专业,增设了一批涉海类的专业,如船舶与海洋工程。另一方面,构建一批对接行业产业链的学科专业群,形成符合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和学校办学定位结构合理的多科性学科和专业格局。又如在人才培养方案方面,沈阳工程学院在人才培养方案重置中设置了企业课程置换,将部分实践教学内容放到企业,建立“厂中校”“校中厂”,切实保证学校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的结合,完成了培养质量与培养目标的达成,实现产教深度融合。

2.产教融合科学研究体系的构建。地方高校因为其地理位置关系和办学定位的影响,其科学研究体系也必然与地方经济、社会结构紧密相关。地方高校可以通过科研管理、科研考核、科研评价、科研项目等方面与企业合作,进一步开展产教融合,充分发挥学校在科技研究开发和企业在成果转化方面的各自优势,丰富学校科研体系,提高学校科研水平和教学质量。地方高校可以通过产教融合科研项目、科研团队建设项目等,加强校企科技攻关、科技创新平台、科技创新团队等方面的持续、稳定和多层次合作,建立校企技术、信息、人才交流与合作的长效机制,进一步构建产教融合的科研体系。如位于“脐橙之乡”赣州市的赣南师范大学,围绕以脐橙为主的果业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通过与企业、科研院所联合攻关,开展合作研究,在脐橙工程技术、血吸虫病防治新技术等研究领域获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提升了地方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区域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同时,培养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科研团队,大大提升了学校的科研水平。

3.产教融合社会服务体系的构建。通过产教融合,地方高校应该建立健全学校服务社会体系,提升学校服务社会的整体能力。这一方面主要有科技服务、人力资源服务、信息服务、优质教学资源服务、各类培训服务等内容。地方高校可以进一步开展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多渠道交流,加强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结合。地方高校应该采取积极的人才政策,鼓励教师“走出去”,欢迎企业人才“走进来”,有计划地组织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双向交流,实现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在高校和企业之间的良性流动。学校的教师和研究人员可以通过到企业挂职锻炼,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为社会经济发展建言献策等,既发挥高校科学研究智库的作用,也加强对实际应用的认识,促进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为科学研究丰富课题的来源。比如北部湾大学先后成立了钦州发展研究院、北部湾海洋发展研究中心、陆海新通道北部湾研究院、北部湾政校企合作发展联盟等系列科研机构,引导科研人员广泛参与调研,搜集信息,研判发展态势,针对北部湾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发展瓶颈、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开展前瞻性研究,将学校建设成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国际陆海新通道等的重要智囊、新型智库和交流平台。而企业中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等可以通过外聘教授、客座教授等方式,把实际的生产经营活动、企业的需要带到课堂中。大连工业大学包装工程专业卓越班采用“3+1”培养模式,其中最后一年为校企联合培养,主要是企业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开展实际教学工作,旨在培养学生在学校课堂涉及不到而行业企业又急需的专业实践知识。重庆文理学院通过引企入校,建立产教融合的“1234”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教学与生产的“零距离”,取得了明显成效。

4.产教融合文化传承与创新体系的构建。高校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阵地之一。通过产教融合,地方高校应该建立健全学校文化传承与创新体系,以提升学校的文化影响力。首先,地方高校要发挥优势,整合学校人文社科的力量,主动参与到地方文化繁荣与发展建设工作中,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如参与地方文化保护传承、文化传播等。其次,地方高校要加强与地方教育、文化、旅游等相关文化部门合作,积极参与地方特色文化,如文学、史学、艺术等文化建设,加强发掘、整理和研究,保护地方传统文化资源,提高地方文化层次和品位,为推动区域文化大繁荣与大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最后,地方高校要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在世界经济和科学技术日益国际化的过程中,地方高校不能像过去一样局限在本土和小范围内发挥有限的职能,应该以开放式的、全方位的、多层次的国际化思想,冲破地域、民族、文化的限制,增进对国外文化科技发展趋势和成果的了解,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取长补短。如各种形式的合作办学、人员交流、文化交流、科研合作,等等。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是一项涉及领域广、长期的系统工程,是地方高校提高办学效率和质量的必由之路。不断推陈出新的改革经验给地方高校积累了一定的发展基础,如订单合作模式、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模式、合作经营模式等。地方高校后续仍然要加强产教融合各个体系的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工作,不断地优化,协调地发展,才能够迎来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发展,谱写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中南大学课题组.地方本科高校内涵式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及改革建议[J].现代大学教育,2014(2).

[2]冯子芳.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深化产教融合的路径探究——以钦州学院为例[J].管理观察,2016(5).

[3]关萌,张陈,刘劲涛.基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0).

[4]黄俊彦,邢浩,等.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校企共赢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轻工科技,2019(5).

[5]庞敏,黄科,等.基于“产教融合”的地方本科院校园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19(20).

【基金项目】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应用型本科教育与中职有效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以钦州学院为例”(GXGZJG2017A091)

【作者简介】冯子芳(1987— ),女,广西浦北人,北部湾大学教务处讲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责编 黎 原)

猜你喜欢

产教应用型融合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融合》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