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机械类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讨

2020-04-06侯军燕

广西教育·C版 2020年11期
关键词:实践教学高职

【摘 要】本文针对高职机械类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教学模式单一、教师对学情预判不准确导致教学效果不佳、教师教学经验和能力不足不能合理设计教学环节和灵活掌控教学过程等问题,提出课前增加学生情况调查、教案预设,课中采用多轮次动态分组,课后分阶段提升的实践教学改革策略。

【关键词】高职 机械类课程 实践教学 教案预设 动态分组 分段提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43-0170-03

当前,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启动“双高计划”,其中在人才培养标准上提出把高质量发展“突破口”落实到课程教学过程。如此一来,如何在有效的课堂内开展实践教学就成为广大高职教师关注的重点。本文从高职机械类课程实践教学现状出发,探讨高职机械类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一、高职机械类课程实践教学现状

(一)教学模式较单一

一般来说,高职院校的机械类课程实践教学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先理论后实践模式,即先学习理论知识再进行实践。二是理实一体化模式,即以任务驱动为主线,同时学习理论与实践课程。这种模式主要应用于知识面较小的基础类课程实验,如电工电子、PLC理实一体教学等,对创新设计、机床的维护等综合性强的实践课则不适用。三是理论—实践—理论模式,即先学习部分理论内容,接着实践,最后再返回理论课总结归纳学习。这种模式操作较复杂,操作难度较大,很少能实现。当前,高职机械类课程的综合实践课大多单一地采用先理论后实践模式,即先利用1.5~2年的时间完成多门理论课的学习,再进行综合实践。

(二)教师对学情预判不准确,影响教学效果

教师一般在课前准备好每次课的讲义,拟好重难点,设定学生可能在实训中遇到的问题;在课中按照计划有步骤地展开教学;在课后则通过学生课后作业情况调整下次课的教学策略。然而,在课前、课中和课后的一个循环周期内,很少有教师能够建立与学生的完整沟通机制,也就难以及时获得学生的反馈信息。教师对学生做不到心中有数,就谈不上因材施教。此外,大部分教师对学生的了解是通过往届学生学习特点来估计的,如学生的生源情况、中考成绩和文理科等因素。教师对学生的认知不准确,可能从源头上造成信息的偏差,以致在前期的教学准备时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设计了学生不太感兴趣的环节,进而影响了备课质量和教学效果。

(三)教师教学经验与能力不足,不能合理设计教学环节、灵活掌控教学过程

在高职机械类课程实践教学中,一些教师由于经验、能力有限,对不同难度模块的实践教学设计把握不到位,针对简单实践任务的环节设计单一,没有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教学活动;而对于复杂实践任务的环节设计不合理,仅个别学生能够理解,多数学生由于自己掌握不好而产生负面情绪,从而影响整个实践课程的学习。此外,由于班级人员多,而教师分组教学设计不合理,导致组内和组外成员关联性不强,教学难以达到理想效果。

一些教师教学能力不足,对学生的情绪控制不当,也极大地影响着教学效果。如学生对一些高新技术设备有非常强烈的好奇心,教师如能从中找到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契合点,则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热情,从而顺利地开展教学;反之,如教师不能随机应变,实时观察学生的情绪动态,积极与学生互动,则会导致教学效果较差。教师教学能力不足也体现在本身对实践内容的理解不够透彻,不能用规范、言简意赅的语言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对实践内容产生歧义,增加学生的学习难度。

二、高职机械类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一)课前充分准备

采用“四·二”原则改革课前准备环节,即教师查阅四本“书”: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教材和对学生的调查信息;学生完成两个主要任务:教师发布的调查和课前微课学习。图1为改革前后教师和学生任务的区别。

一方面,教师查看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专业实训课的培养目标;分析教学计划,确定教学内容;钻研教材,理清知识脉络;定位学生的基础水平,制定三维目标,确定本节课的重点;结合学生信息的反馈,设定难点。在难点的确定上,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避免传统教学中教师凭经验带来的弊端。

另一方面,学生完成教师发布的信息调查和课前微课学习。信息调查的主要手段有问卷调查、课前小测验和小组任务等,教師可针对不同的授课内容和对象,选择合适的调查方式。问卷调查多为知识广度的调查,据此教师可以掌握学生在知识(能力)背景、与之相关的热点问题和个人偏好等方面的知识丰富程度。课前小测验着重知识深度的调查,通过课前小测验,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水平,为提出难点做参考。小组任务注重考查学生是否有团队精神、合作精神和任务专注力等素质,为下一步的小组实训做准备。此外,学生通过课前微课的学习,在实践前再次温习理论知识,教师则可以考查学生基础水平以及课下自学能力。

例如,在机械零部件拆装与检测课程实训教学的课前准备阶段,教师首先从数控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出发,明确本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机械设备维修维护能力,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掌握设备维修维护的技能知识;其次根据数控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制订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养目标;再次根据学生对数控机床知识掌握情况和个人偏好的调查报告,预设教案,即教师从机床的结构、功能和型号等方面统计学生的学情,针对每个模块预设教案。其中,教案编写注重设置多种预案,设置多种情景在授课中可能出现问题的应对方法。教案的编写是对前面所有信息的综合体现,主要从内容的编排、取舍和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手段的运用等方面展开。除考虑教案应有因素外,还考虑收集来的学习特征信息,如授课内容的编排顺序取决于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学内容的深浅取决于学生的接受程度、教学环节的设计取决于班级整体的活跃度等。在教案的编写初期就和授课对象建立联系,改变以往授课以后发现问题再去调整的做法,把问题前置更有利于早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课中动态分组

根据机械类课程实践教学的特点和学生学习发展规律,要求学生首先知道学(做)什么和怎样学(做),其次是学会规范、熟练和有效地操作。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先根据课前对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和行为习惯的测试情况进行分组,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学习要学(做)的内容。利用学生的综合信息反馈,每组成员组成要考虑学生性别搭配、性格差异和学科优势等因素,各组均由不同层次的成员组成。把班级成员分成若干个水平相当的小组,以客观存在的条件分组为主、学生提议微调为辅,避免自由分组时个别学生不能融入集体,也避免强制分组不能发挥小组优势。这样的分组,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可以让小组内优秀学生带动弱势学生,促进整组成员的共同进步(如图2)。

以上分组不是固定的,而是动态的,即根据考核情况进行优化组合。具体做法如下: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协作,完成第一个模块的实训并进行考核,全面考核小组完成的实训过程。根据每个小组的考核结果进行排名,以小组组数为考核评定成绩中最佳组的得分,依排名依次递减1分,排名最后的小组成绩为1分,同一组的每个成员得分均为小组的排名成绩。根据第一个模块的考核结果对各组进行优化组合:使排名第1名和排名最后的小组所有成员变成自由人,允许其他小组在这两个小组内替换一个现有成员,从排名靠后的小组开始选人和换人,交换组员还要考虑是否与自己小组的成员构成相匹配,直至所有小组均轮换1人,组成新的小组,轮换出来的成员重新组成两个新的小组。然后进行下一个模块的实训学习,依此类推直至完成整个课程的实训学习。

例如,在机械零部件拆装与检测课程实训教学的动态分组阶段,分析调查报告结果,遵循各组人员初步学习能力均衡的原则,初步分为10个小组。同时在课前发布微课,把实训中用到的车床尾座、轴I、制动机构和水平仪等测量仪表的结构、工作原理提前发给学生观看并进行考查,根据本次考查结果,微调小组成员。各小组分别完成车床尾座的拆卸和测绘实训,根据考核标准进行打分,排名从高到低依次为:第5、7、3、9、1、2、4、10、6、8小组,由名次得到排名分,成绩最好的第5小组可得10分,依名次递减1分,排名最后的第10小组为1分,小组得分即为小组各成员得分。取出第5小组和第8小组的所有成员8人,其他小组从中选择1名成员替换组内成員,从得分靠后的第6小组开始挑选,依次为第4、2、1、3、7小组挑选,剩余的没有被选中的和替换下来的10人组成新的第5小组和第8小组,然后所有小组进行下一个模块学习。按照顺序和分组规则依次完成剩余3个模块的学习。

统计各个模块的得分情况,对比两个平行班每个学生的成绩,可以看出试验班级成绩多数分布在(10,38)之间,最高分和最低分差别不大,而传统分组则较为分散,容易造成班级内成绩两极分化,不利于整个班级进步。可见,动态分组更有利于开展实践教学,像正反馈电路一样,上一个模块实训结果直接影响下一模块的实训,由反馈形成的动态分组一直贯穿整个实训过程,减少了在小组内混日子的学生人数,依靠勤动手同伴提高考核成绩的思想将不能存在,否则将随时可能被替换;实训考核成绩由原来的小组成绩转变为个人成绩,突出反映个人实训效果;减小了两极分化的可能,将不会出表现好的小组更好、表现差的小组一直差下去的情况。在这样的动态分组下,人人都有机会得到好的排名,每个模块学习都是新的开始,学生的学习热情被大大激活,每个学生都能更好地与不同性格的同学及不同的集体融合,提升了团队协作精神。

(三)课后分段提升

为了促进学生在实训过程中掌握知识的连续性和实训技能的逐渐提升,高职实训课一般做整周安排,针对每一个模块的考核结果,对学生展开课后个性化提升练习。如前例,在完成模块实训教学后,首先统计出学生考核总评成绩,依据考核要求划分为不合格、合格和优秀三个等级,在课后给出对应的练习,即基础阶段练习、强化阶段练习和拓展阶段练习。

基础阶段练习以了解实训对象的基本原理和结构为主,如尾座的基本组成、主轴箱的传动路线等,主是加强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生结束基础练习后可发起挑战,如果挑战成功,可以升级到强化阶段。强化阶段主要是知识重现和知识重组,以当前实训内容为主导,在虚拟平台上完成整个实训过程,如车床尾座的拆装仿真过程、主轴箱分解过程等。虚拟平台可弥补学生在实训时仅关注某个环节、不能兼顾整体所造成的实训过程不完整的不足,也可供学生多方位观察和理解部件内部的相互位置关系,理清实训的先后过程和工具的使用方法等实训细节问题。同样学生可向上一级发起挑战赛,成功则可开展拓展阶段练习。拓展阶段练习在实训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了横向衍生,如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的是C650车床主轴箱I轴结构的拆装,在拓展练习时,则需要完成C6140、C620等型号车床主轴箱I轴结构拆装,在原来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讨论,制定详细实训方案、确定使用工具和人员分配,向实训管理人员提交实训资料,如方案可行,则可到实训室完成实训。

课后分段提升练习改变了以往实训过程中教师发布同一类型的课后任务的做法,从学生个体出发,准确地定位了每个学生的学情,并针对不同学生的学情给出对应的提升路径,减少了基础知识掌握差的学生为完成高水平任务而抄袭的行为,增加了因跟不上学习进度而放弃学习的学生的信心,同时也给对自己要求高的学生提供了宽广的平台。

实践证明,在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对高职机械类课程实践教学进行优化改革,可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效果,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周利敏.基于实践项目的发动机课程混合式教学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0(4).

[2]储水江,高顺起,尹家德.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转型升级”[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1).

[3]杨京楠.结合小组合作学习的混合式教学在高职社区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9(22).

【作者简介】侯军燕(1980— ),女,硕士,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机械制造、数控技术。

(责编 苏 洋)

猜你喜欢

实践教学高职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研究型学习在传热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
《数据库高级应用》教学创新方法研究
高职大学生孝文化教育浅探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