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与对策

2020-04-06李碧静

广西教育·C版 2020年11期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摘 要】本文针对当前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缺乏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发挥作用不足、师资力量薄弱、监管力度不够等问题,从社会、学校、家庭、个人等方面分析其原因,并提出建立健全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联动工作机制、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加大监督管理力度等策略。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 心理健康教育 问题 原因 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43-0137-03

心理健康是高校贫困生适应大学生活的重要条件,也是其成才的重要基础。然而,贫困生在成长发展的过程中,不仅需要面临由经济和物质带来的压力,还需要面对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近年来,高校贫困生在成长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由于心理健康问题而导致的突发事件也屡见不鲜。由此可见,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应引起高校教育者的足够重视,尤其是在新冠疫情冲击下出现的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更加值得被大众关注。因此,探索出一套科学的、适应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体系便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校貧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目前,高校针对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都趋于笼统,既缺乏专门针对这个特殊群体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体制,也缺乏针对这个特殊群体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机制。同时,在学校、院系、班级以及宿舍之间没有形成共同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和管理体系,四者之间的信息不互通,也不能共同承担宣传积极向上的心理健康知识和了解这个特殊群体的心理动向等任务。不同层级之间的管理人员对开展各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职责不太明确,缺乏对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总体规划、组织协调、督导和检查。此外,高校与相关医疗机构之间的联系有待加强,对解决心理健康状况不太乐观的贫困生问题的干预机制建设还有待完善。

(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发挥作用不足。高校主要是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及进行课外团辅的方式,对贫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的高校还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向贫困生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引导和帮助贫困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提高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但是,由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于贫困生而言不是主修课程,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材更新得比较慢,讲授的知识相对比较落后;同时,师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内互动不足,导致贫困生课堂研讨参与度不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的热情度不高,使得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出现了课堂教学成效低的问题。此外,贫困生与教师的课外交流不够充分,沟通渠道不够通畅。

(三)师资力量薄弱。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目前大多数高校基本上都只配备1~2名心理健康教育专任教师,这对于现有的学生来说是远远不够的。这些心理健康教育专任教师也不足以关注到学校中的贫困生群体,在解决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上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虽然有很多高校都为学生设置了独立的心理健康辅导与咨询机构,但是辅导与咨询中心工作人员配置不足,存在队伍的年龄及性别结构不够合理、无高层次专业人才等问题,难以发挥针对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指导和带动作用。同时,二级学院辅导员尤其是兼职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也不够丰富,尚不具备针对特殊群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素养与技能,导致高校针对这个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未能形成有效合力。

(四)监管力度不够。虽然绝大多数高校都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是不同高校和教师对开展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认识不同,少部分高校并未主动将这个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当成是学校的重点工作来抓,开展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责任意识还不强。此外,在调查研究中还发现,高校在开展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对自身承担的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职责不够明确,精力投入不够,监督和管理制度执行力度不大,执行的效果也不佳。

二、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出现问题的原因

随着社会竞争日益激烈,高校贫困生面临着各种发展任务,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近年来,我国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日趋严重,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贫困生的发展之间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究其原因,主要有社会层面、学校层面、家庭层面、个人层面等几方面。

(一)社会为高校贫困生提供的资源有限。据统计,我国高校贫困生的数量占高校在校学生总数的比重仍较高,贫困生群体已然成为高校的一个特殊群体。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不健康思想、情感、行为和生活紧张事件增多,以及矛盾、冲突、竞争加剧都导致贫困生的心理健康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但是,由于社会资源有限,教育部门和社会大众能够提供给高校贫困生的资源是十分有限的。尤其是在扶贫资金来源单一的情况下,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难以发挥应有的效果。

(二)高校对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科学性的教育活动,学校作为学生开展日常活动的关键区域,其对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有极大的影响。但是,在调查和研究中发现,高校在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推进过程中,受到形式主义的影响,教育者对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加之高校本身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比较薄弱,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起步又相对比较晚,导致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出现了问题。

(三)家庭对贫困生成长的不利影响。家庭是个体成长的早期环境,对个体的心理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对个体的个性发展和心理健康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和家庭关系状况都会影响个体的心理发展。由于受到家庭的影响,一些贫困生在来到高校学习之前,就对心理健康教育产生了误解,致使其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出现抵触和不配合的现象,严重影响了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四)贫困生自身思想观念陈旧。导致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出现问题的还有来自贫困生自身的因素,一个人的思想观念对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很多贫困生思想观念还比较陈旧,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并不能为他们解决贫困问题,个体认知还停留在解决经济贫困的问题上,一心想着通过物质和经济来改变贫困的现状,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对其不发挥任何功效。

三、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就是一项繁杂的系统工程,尤其是在新时代加强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很强的专业性、科学性和实用性。为此,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必要将培育贫困生自信、平和、积极向上的心态作为主要目标,不断研究、探索和实践,对该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阻滞及时进行调整和优化,为构建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做铺垫。

(一)建立健全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联动工作机制。为提高高校对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管理能力,应设置由“校、院、班、宿舍”组成的四级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机构,明确各级各部门管理人员的职责,统筹安排。重视对三、四级工作网络人员的培训,努力打造“校、院、班、宿舍”四级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和预警防控体系,做到校有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院有心理健康工作站、班有心理健康委员、宿舍有心理信息员的四级联动,将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到每一名贫困生心中,切实加强预防和干预,提高贫困生心理保健能力。同时,建立转介诊疗机制,主动和相关医疗机构加强联动,聘任对方专家作为学校贫困生心理咨询顾问,邀请对方医生定期到校坐诊和指导工作,及时将需要进一步诊疗的贫困生按照相关程序送医,使贫困生得到及时的诊疗,尽量减少负面、恶性事件的发生。

(二)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为了达到课堂教学要实现的效果,第一,可以针对贫困生开设不同种类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包括必修课程和非必修课程等,满足不同类型贫困生的学习需求。第二,应加强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同时,充分利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提升教师解决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能力。第三,切实降低教师其他工作量的负担,让教师有更多的精力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并鼓励教师进行新的探索,发现更多适合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方法和路径。第四,从整体上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为心理健康教育创造更好的条件,扩大心理健康教育课余时间教师与贫困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空间,大力推进多元化师生互动在线交流平台的建设,畅通课后师生交流的渠道。第五,利用座谈会的方式,聘请校外专家给贫困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座谈会,给有心理健康问题的贫困生提供一个可咨询和交流的平台。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适量增设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岗位,充实心理健康教育专任教师队伍。培育和引进高层次人才,提升队伍整体素质以及教师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由高质量高层次人才来带动队伍发展。不仅如此,还要以专任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引领,带动学校辅导员队伍的发展,加强对学校辅导员队伍的培训,以其作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重要补充力量。同时,整合校内外的教师资源,培引结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建立完善的、专兼职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四)加大监督管理力度。教育行政部门应着手构建科学的高校貧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价与督导体系,一方面要高度重视评价标准的建设,把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动向,加强评价标准的理论研究,总结出在高校贫困生教育教学过程中常见的心理问题集,根据其特点,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育工作评价与监督体系。另一方面要对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适时的检查,并对其工作表现进行合理的评估,给出及时的指导和反馈,树立优秀典型,推广表现优异高校的做法和经验。督促措施不到位或者工作落后的高校进行整改,从根本上加快各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

高等教育精准扶贫是最有效、最直接的精准扶贫,是将输血式扶贫转变为造血式扶贫的核心举措。基于此,高校应注重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夯实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道防线,建立完备且合理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平台建设,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加大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监督和管理力度,强化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建设,健全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为其创设优良的教育和学习环境,形成科学又稳定的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促进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整体进步。

【参考文献】

[1]董炯华.生命教育视野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的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22).

[2]张丹.构建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的实践探索[J].湖北社会科学,2011(8).

[3]蓝增明.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7(23).

[4]尹佳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的研究[J].梧州学院学报,2015(3).

[5]孙婷婷.建设高校辅导员工作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长效机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7(9).

[6]宋小玥.家庭因素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D].杭州:浙江工商大学,2015.

[7]阎秀丽,苑旸,宋真.家庭经济状况与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3(2).

[8]佘少华,李姜南.构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的思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5(1).

[9]张艳青.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的健全和完善[J].高教学刊,2018(10).

[10]龙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创新浅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9).

[11]曾令玉.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8(10).

[12]王程.新形势下如何有效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指导工作[J].智库时代,2018(29).

【基金项目】2019年广西财经学院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构建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研究”(2019SZB08)

【作者简介】李碧静(1992— ),女,壮族,广西南宁人,广西财经学院发展规划与教育评估中心助理研究员。

(责编 苏 洋)

猜你喜欢

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后续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现状及完善对策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新媒体视角下的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探究中医四诊合参理论对于高校贫困生的鉴别作用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