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方少数民族”课程开放式教学探讨
2020-04-06潘艳勤廖春勇
潘艳勤 廖春勇
【摘 要】本文分析“中国南方少数民族”课程实施开放式教学的必要性,从教学主体的开放性、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教学场地的开放性论述“中国南方少数民族”课程开放式教学的实践,提出“中国南方少数民族”课程实施开放式教学,不仅加强了高校与地方科研机构的合作,充分整合了校内外优质教学资源,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以及授课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充分实现了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中国南方少数民族”课程 开放式教学 实施途径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39-0068-03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需要,开放式教学理论受到高校教学工作者的关注。除了理论探索,开放式教学理念在我国也逐渐被应用在音乐、外语、体育、医学、国际贸易和城市设计等专业的教学实践中。然而,作为传统教学模式的突破路径,地方高校不同的学科和专业如何通过开放式教学有效地整合现有的教学资源、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导作用等方面的探索仍然非常有限,无法实现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探讨和经验借鉴。基于此,本文探索在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专业“中国南方少数民族”课程中实施开放式教学,实现教学主体、教学内容、教学场地等领域的开放性,以达到最大限度地提升教学效果、师生共同发展的目标。
一、“中国南方少数民族”课程实施开放式教学的必要性
“中国南方少数民族”是我国民族学研究与教学的重要内容,它通过课堂系统地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全面掌握我国南方少数民族的历史与文化知识,了解中国南方少数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族群关系、社会文化特点,以及我国南方少数民族与东南亚民族相关民族之间的关联等,从而夯实民族学研究的专业基础。将开放式教学引入“中国南方少数民族”课程,既顺应了教育形势,又符合学科发展的要求。
第一,是我国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2019年10月,教育部发布《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明确提出全面提高课程建设质量。在“中国南方少数民族”课程中,南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课堂教学是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教材理论学习则成为学生专业知识积累的主要来源。传统民族学课程授课形式和教材选择的单一性、封闭性已不能满足国家全面提高课程建设质量的根本要求。同时,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濟结构的深度调整,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将开放式教学引入“中国南方少数民族”课程,既可以帮助学生在理论上掌握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又可以在实践层面进行反复锻炼,在相关民族事务工作中积累基本经验并发展相应的能力。
第二,是“中国南方少数民族”课程内涵式发展的关键路径。民族学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但由于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规模的限制,与本专业相关博物馆、考古等学科的理论和实践内容并未进入本科生的课堂学习当中。与行业、企业的严重脱轨不仅造成“中国南方少数民族”课程知识体系的缺失,也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将开放式教学引入“中国南方少数民族”课程,将充分释放教学主体和教学资源的活力与潜能,这不仅与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尤其是全面提高课程建设质量高度契合,而且是新时代学科高质量发展和人才培养工作的发展方向。
二、“中国南方少数民族”课程开放式教学的实践
在某种程度上,开放式教学就是授课教师放弃教学设计的垄断权,将学生以及可能涉及的教学资源统一整合到某一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因此,开放式教学实际上就是将教学视为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并保留教学设计的变动性以及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对“中国南方少数民族”课程而言,开放式教学就是要打破现有传统封闭式教学的藩篱,在教学主体、教学内容和教学场地等方面,充分整合与课程相关的人员和资源,最终实现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根本转变。
(一)教学主体的开放性
授课教师在“中国南方少数民族”课程的教学设计中,强调教学主体的开放性,即在教师主讲以及学生主讲的基础上,充分吸收相关专业的知名专家有效参与和融入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力图打破授课教师独一无二的权威性,以及学生需要在教师的主导下开展被动式学习的传统教学模式。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就课程安排设计形成一个“框架性”草案,即对“中国南方少数民族”的授课内容、授课方式、课程进度以及目标等形成方向性的指导,以便学生能够对课程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同时,授课教师要明确本课程的学习方法,并设计好与课程相关的研究题目,供研究小组选择感兴趣的题目开展研究和学习。这种框架性安排实际上就是教师主导地位的真实体现,充分说明开放式教学并非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排斥,而是基于形势需要创造性地加以改进。“开放”而又不“放任”是“中国南方少数民族”课程开放式教学设计中最为突出的特征之一。
1.授课教师与学生的“双主体”模式 。开放式教学提出和实践以来,课堂“双主体”模式愈发得到普遍采用,学生的兴趣与需求逐渐成为教学设计中最为重要的考量指标。在“中国南方少数民族”课程的教学中,授课教师主讲课程核心内容、理论和方法,同时将学生主讲环节设计成课堂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实现课堂“双主体”模式。在教学设计中,授课教师根据我国南方少数民族的基本状况,选择广西境内人口较多、分布较广的世居少数民族作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主题,要求学生在资料阅读的基础上形成阅读报告并进行课堂展示和讨论。这使得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学习和研究兴趣组成学习小组,并围绕学习主题开展资料收集、田野调查、小组讨论以形成本小组的研究报告。在课堂汇报环节,各小组需要就研究主题进行展示和讲解,并接受来自其他小组的提问以发现本组学习过程中的不足。授课教师最后再根据各组呈现的研究报告进行点评和讲解,并就相关主题的研究前沿进行扩展和深化,以补充学生自主学习的不足。
2.校外知名专家进课堂。“中国南方少数民族”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不仅需要授课教师掌握民族学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更需要在南方少数民族地区从事扎实的田野调研以形成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由于南方少数民族的多样性、复杂性,以及授课教师在专业学习、研究兴趣、个人时间和精力等方面的有限性,授课教师无法深入系统地掌握南方所有少数民族的社会历史文化知识,这就为开放式教学中将校内外不同专业的相关专家请进课堂提供了可能。这既可以弥补主讲教师知识结构的不足,又增加了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
考古学与民族学关系密切。在“中国南方少数民族”课程中,通过地方考古挖掘和文物保护,是了解南方民族历史文化和当代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笔者在教学团队人员构成的设计中,注重整合优化教学资源,充分吸纳校内外知名专家,尤其是来自考古学、博物馆学等专业领域的学者进入课堂。例如,在教学实践中,笔者邀请考古专家作“考古学视野下的文化遗产保护”专题讲座。考古专家长期扎根于我国南方的田野考古和科学研究工作,从考古学的定义、目的、宗旨、研究理论和方法、现代考古学的基本特征介绍考古学的基本概念与基本方法,同时从多个角度探讨考古学与当代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考古专家深入浅出的专题讲座,加强了学生对中国南方少数民族社会历史和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展了知识,同时提高了学生保护文物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的开放性
传统民族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限定在某一本教科书上,阅读材料少,学生不能较全面地掌握与课程相关的知识,更无法了解学科相关领域的学术发展前沿。“中国南方少数民族”课程开放式教学打破单一教材的教学传统,为学生定制阅读书目,内容主要包括中国南方民族史、中国南方与大陆东南亚跨国民族以及壮族、瑶族、苗族、京族等民族的研究专著和期刊论文。通过广泛深入的阅读,教师引导学生建构中国南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族群关系和当代社会发展变迁的图景,同时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拓宽学生的视野,让他们全面掌握和理解本地区主要民族的社会历史与文化生活。
在教学实践中,授课教师根据每周的教学安排,提前给学生分配相应的阅读材料,要求学生课后阅读并分组完成阅读报告。在课堂上,授课教师在特定的教学环节安排阅读小组做阅读报告,并引导学生展开阅读讨论。开放式教学的教材对学生了解当前的研究热点、学术发展前沿有很大的帮助,同时通过讨论,学生根据已有的学术观点发表自己的见解或补充个人的实践经验,这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了学术思维,培养了学习兴趣。
(三)教学场地的开放性
教室、实训基地、实验室等是传统教学模式中最为常见的教学场地。“中国南方少数民族”课程的教学仍然需要诸如教室、大学博物馆等教学场地的支持,但学校教学资源的有限性无法为学生直观感受少数民族的社会文化、再现其发展脉络提供必要的支撑。因此,在“中国南方少数民族”课程的开放式教学中,如何根据民族学专业的特点拓展“开放性的”教学场地成为本课程另一个重要的探索方向。学校及授课教师应不断加强校企、校地之间的合作,与研究少数民族相关的科研机构、博物馆、文化旅游景点等建立资源共享,以解决学校面临的教学场地不足、教学资源稀缺等问题。
田野调查(或称田野工作)是民族学、人类学重要的研究方法和学科特点,强调民族学或人类学工作者深入一个社会或人群中,对其文化和生活方式进行较长时间的亲身观察、访谈、居住体验并加以感悟的工作及其过程。从民族学注重田野调查的学科特点出发,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地方社会充满历史文化特色的现实场景变成教学场地,实现教学场地的开放性。广西左江流域是壮族的聚居地,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考古发现和名胜古迹众多,广西左江流域花山岩画更是于201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是“中国南方少数民族”课程理想的开放式教学场地。2017年4月,笔者和考古专家带领学生前往龙州县开展“左江流域历史文化考察”的教学实践。在这次实践中,全班同学分为3个小组,每个小组根据研究兴趣,分别以“左江流域的花山岩画”“左江流域的考古与发现”“龙州县的历史文化”为主题进行考察。在两天的考察中,学生能够近距离地认识和了解花山岩画,直观感受古代壮族先民生活、狩猎和祭祀等文化场景。考古专家在现场进行专业的讲解,激发学生思考有关花山岩画产生的历史、考古发掘、保护与开发等问题。在龙州博物馆,当地考古专家通过考古发掘的贝壳、蚌铲、瓦片、板瓦等实物,向学生展示并讲解了该地区丰富多样的考古发现和地方性知识。田野考察结束后,各个研究小组根据田野考察收集到的资料,完成田野报告,并一起分享个人的收获和心得体会。可以说,以左江花山岩画、龙州县博物馆等为代表的教学场地的开放,不仅丰富了课程教学实践活动,拓宽了教学场地,而且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获得感的提升方面起到了不可取代的作用。
三、“中国南方少数民族”課程实施开放式教学的成效
“中国南方少数民族”课程实施开放式教学,不仅加强了高校与地方科研机构的合作,充分整合校内外优质教学资源,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以及授课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充分实现了学生和教师共同发展的目标。
对授课教师而言,开放性教学全面提高了其综合素质。开放式教学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扬弃,这不仅要求授课教师深入掌握有关课程的专业知识,而且对教学理念、教学内容甚至是教学场地的更新和拓展都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授课教师在压力传导下不断更新专业基础知识,同时钻研教书育人规律,以提升学生的课堂获得感以及个人教书育人的成就。同时,在开放式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与校外相关领域专家的合作、学习以及田野考察实践,也为教师拓展新的科研领域和空间提供了可能。
对学生而言,“中国南方少数民族”课程的开放性为其充分学习和掌握课程相关的知识提供难能可贵的资源,真正服务学生成长成才。无论是课堂教学环节的师生交互主讲、课程内容的开放,或是教学场地的多元性,都为学生掌握我国南方少数民族社会历史文化提供了必要的外部资源,而这些资源恰恰是传统教学模式无法给予的。新的教学资源的补充在无形中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的良性循环。
对相关领域的专家而言,“中国南方少数民族”课程开放式教学的实践,进一步加强了大学与考古研究所、地方博物馆等领域相关行业的联系。不论是邀请相关专家进入课堂开展专题讲座,还是专家参与学生的校外教学实践活动,都增强了行业专家与在校大学生的交流与互动,使科学研究的成果和经验能够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发挥作用,提升科学研究的价值和意义,以及科学研究者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同时,校外专家参与开放式教学,不仅使学生了解本专业的行业发展前景,而且有利于校际、校企之间建立和培养合作精神,增进彼此认知,从而为后续更为深入的教学和科研合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之,“中国南方少数民族”课程开放式教学的实践,为地方高校民族学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一条可行之路。民族学相关课程的教学应尊重本学科的特点,充分整合校内外优质的教学资源,加强学校与地方科研机构的合作,在教学过程中创新开放教学主体、教学内容、教学场地等领域,最大限度地提升教学效果。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将提升授课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达到学生和教师共同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其龙.德国教学论流派[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
[2]吴军明,罗婷.地方普通高校开放教学的意义及核心要素[J].教育观察,2018(7).
[3]弓亚斌.对开放教学模式下教师转型的几点思考[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4).
[4]孙秋云.文化人类学教程(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
【基金项目】2017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中国南方少数民族课程开放式教学改革研究”(2017JGB203);2018年广西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中心开放课题“乡村振兴背景下广西中越边境地区壮族歌圩传承研究”(2018KFYB03)
【作者简介】潘艳勤(1973— ),女,广西马山人,博士,广西民族大学东盟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中国南方与东南亚相关民族、跨境民族研究、海外华人社会研究;廖春勇(1984— ),男,广西平果人,博士,广西民族大学东盟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东盟国别研究、国际政治理论。
(责编 卢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