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阈下“00后”高职贫困生道德发展探讨
2020-04-06文静琦杨静李思祁郑文诗
文静琦 杨静 李思祁 郑文诗
【摘 要】本文分析影响“00后”高职贫困生道德发展的社会因素、學校因素、家庭因素、个人因素,提出“00后”高职贫困生道德发展的措施:以“立德树人”为立足点,构建高职资助育人工作全链条;以“立德树人”为切入点,构建道德典型宣传示范新模式;以“立德树人”为着力点,构建辅导员与学生深度交流体系。
【关键词】立德树人 高职院校 贫困生 道德发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43-0044-03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高职学生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育人之本,便是立德铸魂。我国高校在学生资助工作中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在经济资助的同时承担着育人职能。扶贫先扶志,高职教育应注重贫困生的道德发展,采取措施增强贫困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有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本文分析影响高职贫困生道德发展的因素,探索高职贫困生道德发展的路径。
一、影响“00后”高职贫困生道德发展的因素
当前我国高职学生大多为“00后”,他们出生、成长在网络及互联网蓬勃发展时期,其道德发展受社会、学校、家庭、个人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具有特殊的时代烙印。
(一)社会因素:经济社会转型,多元价值冲击,导致贫困生道德认知模糊
当前,经济社会的转型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冲击着“00后”学生的认知,他们的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在社会认知理论中,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会根据环境的变化能动地对相关信息刺激进行认知加工。面对网络中的虚拟世界,不少学生会对虚拟世界中相关元素进行加工与生产,从而导致虚拟的道德认知发生变化,长此以往,将进一步导致现实的道德认知结构发生改变。例如,当下最流行的短视频及在线直播包含着许多不良信息,它们不断冲击学生的道德防线,随着诈捐、网络诈骗、网络威胁等新型欺诈手段不断升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及固有的道德情感极易遭到破坏,导致同理心与同情心被消磨。相较于普通本科院校学生,高职贫困生受到经济、学业、就业三重压力的影响更为明显,当接收到社会负面信息时,对此类信息的处理表现出更为消极的一面,导致出现道德认知模糊现象。
(二)学校因素:道德教育有所欠缺,贫困生缺乏思想教育熏陶,道德意志薄弱
高职院校以培养社会适用型人才为目的,具有鲜明的应用性,教学过程突出实践性,专业和课程设置具有适应经济社会需求的特点。因此,高职院校更注重技术技能知识的教授,在道德教育与道德建设方面有所欠缺。例如,不少学校的课程设置更偏重与专业相关的实训课程,而有关思想道德教育的课程,仅以大课、选修课形式出现,部分学生不够重视,以修满学分为目的,态度不端正。
一些专业课教师在课内外不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格,仅按课程大纲完成规定内容的讲授,教育方式单一、枯燥,没有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堂,缺少对学生思想教育的熏陶,导致学生缺乏自强不息的精神与百折不挠的追求。调查显示,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多数大学生选择“在不损害个人利益的情况下服从集体利益”,较少一部分学生选择“以集体利益为主”。由此可见,学生对其所坚持的道德规范、理想目标并不太笃定,易受外界影响,道德意志薄弱。
(三)家庭因素:家庭教育缺位,贫困生道德发展受阻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品质大多是在家庭教育中养成的。但是,一些高职贫困生的家长或教育方法不当,或将自身的怨气撒在孩子身上,造成学生精神压力过大,心理失衡,进而出现偏激思想及行为。个别家长道德缺失,将逃避还贷“合理化”,用不良思想品质影响学生,致使意志不坚定的学生向道德规范的对立面发展。
不少贫困生的父母常年外出打工,与子女沟通交流机会少,加之“00后”高职学生依赖互联网进行虚拟沟通,导致其人际关系趋向淡漠。有研究者发现,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参与学术科研活动、文体活动及各类学生社团活动的积极性有显著差异,贫困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得更为自卑与被动。一些贫困生羞于与人交往,久而久之形成独来独往的孤僻性格,加剧了人际关系的封闭化。
(四)个人因素:贫困生道德价值体系未成熟,社会责任意识缺失
当前,“00后”高职贫困生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甄别力与自制力不足,极个别负面信息便可动摇其思想,或者在对自身行为是否符合规范进行判断时,易出现偏差。加之社会、学校和家庭各方面的影响,个人道德价值体系的构建尚未完成,对事情的认知依然具有片面化、情绪化和单一化的特点。
在学校里广泛存在一些现象,比如“巨婴心理”“佛系心态”等,这些现象都反映出一些学生的价值认同出现偏差,对学习不思进取、得过且过,对生活懒惰依赖,整体精神风貌颓靡,信念不坚定。贫困生的人格发展受价值认同影响巨大,知、情、意三方面的水平标志着人格的成熟度,而人格的成熟度又促进道德发展的成熟。受虚拟网络的影响,贫困生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淡漠往往带来道德情感上的不足,在对“00后”高职贫困生进行社会责任感调研时发现,大部分学生具有承担责任的意识,但部分学生表现出漠不关心的态度,变成道德的旁观者,正确意识的主导地位在不断受到威胁。
二、“00后”高职贫困生道德发展的措施
(一)以“立德树人”为立足点,构建高职资助育人工作全链条
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出台,高职教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资助育人工作的有效开展成为保障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推手。应以“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为思想引导,坚持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构建立体的资助育人工作全链条。
第一,注重优化顶层设计,建立常态化、规范化监督机制,细化贫困生的道德素养指标,纳入家庭经济困难评选认定条件当中,并建立贫困生诚信档案,强化学生的诚信意识,引导他们珍惜信用形象。每学年补充与更新贷款学生的诚信档案,回顾和检测学生一年来学习、生活的诚信度,并通过典型案例强调诚信还款的重要性,举办宣誓活动,承诺明礼诚信,同时,通过贷款学生间相互督促达到提高信用意识的目的。
第二,将学校核心竞争力发展与育人特色相融合,打造“專业”与“德育”并驾齐驱的发展新态势,形成长效育人品牌效应,培养德才兼备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例如,以新生入学教育为切入点,在专业课程中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工匠精神、文化传承等思想教育内容,促进学生正确“三观”的建立。
第三,建立长期稳定的管理机构,提高资助工作队伍人员的道德伦理素质。除要求资助工作者具备扎实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还要求他们充满爱心、仁心、责任心,尊重贫困生差异,尊重贫困生自尊,鼓励贫困生个性发展。在实际工作中,注重保护他们的隐私,在分配勤工助学名额时,有意识地向特别困难学生倾斜,从自力更生的原则出发给予帮助。
(二)以“立德树人”为切入点,构建道德典型宣传示范新模式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在高职院校中进行道德典型宣传,可促使贫困生时常进行自我反思与学习,激发其主动向优秀道德品质看齐的内生动力。
首先,创新典型宣传模式和内容,充分发挥榜样力量。目前许多高职院校依然采用告示墙、展板及报告会等宣传方式,这对“00后”大学生而言是比较单一而枯燥的,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在宣传方式上,应依靠网络技术进行时效性更强的宣传,例如在微信公众号、抖音、微博和哔哩哔哩等学生使用率较高的网络平台中进行榜样人物故事宣传,或将典型故事拍成短视频,用诙谐幽默的方式讲述严肃的道德真理。在宣传内容上,也应贴合“00后”高职贫困生的思维模式与认知水平,多挖掘身边小事、实事,用真情实感打动学生、教育学生。
其次,通过校企合作平台扩展宣传,营造高职院校校园道德文化氛围。在企业中挖掘敢于向贫困发起挑战、勇于同命运做斗争、甘于奉献乐于回报的典型人物故事,并邀请主人公走入校园,走近学生身边,通过讲座、讨论会、分享会等形式感染、教育学生,培养他们“学好知识反哺社会”的正确观念。由此,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情操,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道德文化氛围。
(三)以“立德树人”为着力点,构建辅导员与学生深度交流体系
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线的工作者,对贫困生的道德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辅导员在开展思想教育工作时,要明确“德”的标准要求和内容,其不仅包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而且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主义道德。有学者研究表明,一般院校的贫困大学生对课程体系、大学生活表现出较强的不适应性,而与辅导员交流可以明显提升其学业发展和道德发展。
第一,应建立“一对一”深度交流的辅导员帮扶机制。辅导员要结合时代发展特点和高职贫困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心理谈话疏导与学习生活指导,解答心理困惑,鼓励贫困生克服自卑心理,说出内心故事,让其获得安全、归属和爱的满足,从而改变以往不健康、不成熟、不确定的道德思想,培养仁爱互助、言而有信和忠贞不渝的优良道德品质。
第二,注重家庭经济困难认定环节的诚信意识教育。这是开展学生诚信教育的生动现实课堂,是培养学生感恩诚信、自立自强等优秀品质的重要窗口期。由于学校与生源地民政部门、村委会缺乏沟通或沟通不便,贫困生家庭的真实状况往往取决于个人诚信品质。因此,必须将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培养贯穿认定过程始终。在学生申请认定前,应加大宣传引导力度,树立诚信榜样、道德模范等,引导学生学习,从学生身边出发寻找德育案例,增强说服力。
资助工作在学校学生工作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其关系到千万学子的成长,牵动着无数家庭的神经。基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职院校的资助工作不再是单纯的经济帮扶,更应注重精神扶持,其中学生的道德发展又是最基础、最根本的所在。面对影响“00后”高职贫困生道德发展的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个人因素,高职院校要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从资助工作顶层设计、校园文化氛围及辅导员教育三方面构建高职贫困生道德发展机制,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着力提高高职贫困生的道德和伦理水平,助力党和国家的教育脱贫攻坚战。
【参考文献】
[1]闫婧.2018年教师教育能力建设研究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2018.
[2]蒋承,罗尧,张雨晴.贫困大学生学业成就与道德发展的影响机制[J].教育研究,2020(6).
[3]韩璐.教育扶贫: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贡献“中国方案”[N].天津日报,2020-08-10(09).
【基金项目】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2019年度院级“三全育人”专题研究项目“高职院校‘第二课堂与专业课实践教学耦合育人研究——以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为例”(JZY2019SQZ02);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2019年度院级“三全育人”专题研究项目“大学生文化育人示范基地的研究与探索以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路桥教学工场为例”(JZY2019SQZ01)
【作者简介】文静琦(1993— ),女,广西南宁人,教育学硕士,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路桥工程系助教,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研究工作;杨 静(1993— ),女,广西兴安人,大学本科,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路桥工程系助教,研究方向:学生思政政治教育及人文素质教育;李思祁(1994— ),女,研究生学历,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专职教师,研究方向:学生思政政治教育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郑文诗(1992— ),男,广东茂名人,工学硕士,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路桥工程系助教,研究方向:测量、路基路面及桥梁检测研究工作。
(责编 黎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