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视阈下广西民族体育旅游发展路径研究

2020-04-06聂春丽

广西教育·C版 2020年11期
关键词:特色小镇一带一路

【摘 要】本文论述“一带一路”视阈下广西民族体育旅游发展路径,针对广西民族体育旅游发展现状,分析“一带一路”视阈下广西民族体育旅游面临的机遇,并探讨广西民族体育旅游发展新路径和新模式,提出以“产业动能”促民族体育特色品牌、倡导低碳绿色环保旅游方式、体育旅游助推振兴乡村扶贫工作等发展意向,推动沿线国家体育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更好地彰显民族文化特色,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产业化的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

【关键词】“一带一路” 民族体育旅游 特色小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43-0173-04

体育旅游是以体育运动资源为基础的休闲旅游形式,它是体育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的新兴产业形态。大力发展民族体育旅游是增强民族精神,弘扬民族体育文化,丰富旅游产品体系、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因此,体育旅游对培育民族经济发展新动能、拓展区域经济发展新空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广西地处祖国南疆,是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一带一路”有机衔接重要门户,地理位置优越,旅游资源丰富,民族特色显著,民族體育旅游产业发展潜力巨大。本文试针对广西民族体育旅游发展现状,分析“一带一路”视阈下广西民族体育旅游面临的机遇,并探讨广西民族体育旅游发展新路径和新模式,提出以“产业动能”促民族体育特色品牌、倡导低碳绿色环保旅游方式、体育旅游助推振兴乡村扶贫工作等发展意向,推动沿线国家体育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更好地彰显民族文化特色,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产业化的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为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打造丝绸之路特色的广西民族体育文化旅游品牌线路、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产业化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一、广西民族体育旅游发展现状

广西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历史悠久,旅游资源丰富,民族特色显著。依靠“一带一路”沿线地理位置优势,广西形成了西部民族地区的民族体育旅游特色产业。该产业融合了壮族、苗族、瑶族、仫佬族、水族等少数民族的特色和文化底蕴,经过各民族的历史变迁、传承,以及各民族的图腾信仰、少数民族民俗特色文化与稻作文化、生活方式的融合发展,目前广西民族体育旅游资源和项目累计达到了300多项。如跳竹竿、抛绣球、抢花炮、斗矮马、赛龙舟、舞龙舞狮、独竹漂等民族体育活动,形成这里独特的“风土人情”,其中壮族民族体育文化和项目所占比例最高。近年来,广西大力实施“创新发展”的举措,以“壮美广西”“五大发展”理念为抓手,不仅孕育出一个又一个的广西民族体育旅游体系和文化特色,更是在全国的体育旅游大浪潮中蓬勃发展。

广西属西部边疆地区,其具有资源禀赋、交通便捷的优势,但也存在经济和文化基础落后、体育运动赛事影响力不足、专业性复合型人才缺乏等劣势。当前,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我国民族体育旅游产业发展面临全新的机遇。广西民族体育旅游的发展应深度挖掘和利用优势资源,摆脱传统路径依赖,积极探索“民族体育+核心产业+生态发展”新路子。因此,我们应着眼民族文化、体育旅游业与区域经济三者关联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构建具有广西山水丝路特色与布局的民族体育旅游发展创新模式,助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实现体育、旅游与各类产业深度合作,更好地保护与传承广西少数民族文化。

二、“一带一路”视阈下广西民族体育旅游面临的机遇

(一)大力发展广西民族体育旅游,以“产业动能”促体育特色品牌

体育旅游产业的联动点多、辐射范围广、带动性强,其具有“一业兴百业旺”的联动辐射效应。2017—2019年,“环广西”公路自行车世界巡回赛带来的赛事综合效益依次为6.52亿元、8.91亿元、10.06亿元。这一赛事不仅让壮美的广西山水风光、良好的生态环境呈现在世界媒体的聚光灯前,而且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因此,大力发展广西民族体育旅游能够打造“产业动能”,它是创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主要途径之一,也是“促进消费、稳步增长、惠及民生”的新支点。近年来,广西体育旅游产业不断提质升级,体育+旅游融合发展取得成效。“民族体育旅游”典型案例有:中国壮乡·武鸣“三月三”歌圩暨骆越文化旅游节、广西“壮族三月三·民族体育炫”活动、河池市南丹县歌娅思谷·中国白裤瑶生态民俗风情园、天峨县红水河壮族蚂拐民俗文化节、2018年广西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暨凌云县第四届全国冬泳畅游泗水河“水上抢头鸭”·“庆丰节”系列民俗文化体育比赛、广西防城港京族“哈节”、中国柳州三江侗族多耶节等活动赛事。以上赛事和活动促进了民族体育旅游业得到扩大化、扩张化的发展,以各类赛事、民族活动为路径促进民族地区体育旅游消费,积极打造精品项目、特色路线来满足游客对美好生活日益增长的新需求;探索发展“体育+民族+旅游”惠民新路径新模式,通过“体育+”模式的辐射效应,推动体育与民族文化融合、体育与旅游融合、体育与扶贫融合、体育与康养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广西民族体育旅游发展转型升级,打响广西“绿色生态运动”品牌,推动广西体育旅游产业向更高领域迈进。

(二)“一带一路”为广西民族体育旅游发展创造无限潜能

广西民族体育旅游资源种类、特点可用六个字概括“老、少、边、山、海、寿”。“老”是民族旅游文化历史悠久,其“古骆越文化”于2016年7月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壮乡民族的图腾信仰、稻作文化和原生态生活方式逐渐演变成当地特色的民俗文化;“少”是指广西少数民族种类多,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区),各民族都各具特色,有自己独特的信仰、民族文化、民俗礼节和生活习惯等;“边”是指广西界临越南边境,边境旅游资源丰富,其位置境域为国境陆地边境线全长800多公里,海岸线长度约为1500公里;“山”是指山地丘陵性盆地地貌,广西河流众多,山水生态资源丰富,“桂林山水甲天下”“山清水秀”等也是源自广西;“海”其意指广西沿海地区有天然优良港群之称,并具有较长的大陆海岸线,为体育滨海旅游发展创建基础,同时广西也是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的始发地之一,其在“一带一路”视阈下发展更具有经验可谈;“寿”则指广西的生态环境造就了人们长寿的“秘诀”,广西长寿之乡居全国之首,广西多达29个长寿村(占全国的35%左右。),是中国长寿之乡最多的省区,其中广西河池市巴马瑶族自治县获“世界长寿之乡”之称。大量的数据和信息显示,广西民族体育旅游的强大产业基础以及其旅游市场的逐渐成熟,旅游产品的不断转型升级与融合发展,可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快速助推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阔步前行。广西交通枢纽便利,高铁、机场以及便捷的出海口,为旅客们“日行千里”提供了保障。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进程中,广西民族体育旅游应做好精品体育旅游路线、民俗文化体育资源和区域特色转型升级的工作,提高产业管理、运行方式的质量要求,提升体育旅游公共服务的体验感,以便迎接“八方宾客”,打响“广西名片”,为广西民族体育旅游发展创造无限潜能。

(三)广西民族体育旅游正值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

广西位于祖国西部边疆地区,其区域地理位置优势突出,旅游资源丰富,民族特色显著,民族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广西南宁作为面向东盟国家文化、经济、体育、旅游等辐射的中心地带和重要实践地,它与东盟国家互联互通、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同时也为广西民族体育旅游发展提供更多的便利。因此,应搭乘“一带一路”的国际合作列车,结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优势,为广西民族体育旅游产业国际化、东盟化的发展与其他旅游项目跨境跨区域跨业界跨学科跨项目的落地发展开辟一片新的天地。这是广西民族体育旅游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盘活体育资源、实现全民健身和推动体育产业提质增效的有效途径。应探索新的民族体育旅游发展模式,在“一带一路”沿线地带创建一批体育旅游特色小镇、精品体育旅游路线和特色休闲运动项目,以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赛事活动。通过政策沟通、产业互通和民心相通的三者“互通互联”模式,全方位提高效益,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应进一步促进民族体育产业升级与转型,助推沿线国家体育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把广西打造成为我国与东盟国家文化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

三、“一带一路”视阈下广西民族体育旅游发展路径

(一)借助区域经济一体化、东盟博覽会永久举办地的优势和政策,构建广西民族体育旅游品牌效应

目前,广西民族体育旅游的建设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突破发展中的瓶颈期,是我们必须面对、深思熟虑、认真回答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在“一带一路”视阀下,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健康中国2030”等政策文件的逐步实施,我们应借助区域经济一体化、东盟博览会永久举办地的优势和政策,构建广西民族体育旅游品牌效应。以政策沟通、产业互通和民心相通的三者“互通互联”模式,研究体育旅游产业链,提出“一带一路”和“中国—东盟”与“民族文化+体育赛事+旅游吸引+休闲聚集+拉动经济”多元素融合优化发展的新路径。近年来“一带一路”“中国—东盟”相关体育典型赛事众多,如2018“一带一路”中国—东盟健身气功交流大赛、2019年“一带一路”中国—东盟拳王赛、“服务一带一路·促进互融互通”2019“一带一路”国际帆船赛、2019年梦想成真·“一带一路”国际青少年足球邀请赛等赛事活动;2017中国—东盟拉力赛、2018中国—东盟国际汽车拉力赛(CAITA)、2019年中国—东盟国际汽车拉力赛暨中国—东盟媒体汽车拉力赛、2019中国—东盟国际马拉松比赛、2019中国—东盟山地户外体育旅游大会暨中国攀岩自然岩壁系列赛、2019中国-东兴越南芒街元宵足球友谊赛、中国—东盟国际青年足球邀请赛、中国—东盟国际龙舟邀请赛等多项中国—东盟系列赛事,等等。以上赛事和活动推进建立东盟黄金旅游长廊,形成良性循环的广西民族体育旅游品牌模式,可以说让广西体育事业得到飞跃性的发展,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东盟各国友人的交流和友谊,也推动了中国—东盟区域文化、体育、旅游、商贸多领域交流合作。

(二)以“特色小镇”为发展方向,创建广西民族体育旅游发展新路径新模式

广西民族体育旅游应以立足“特色小镇”为发展方向,文旅融合创新发展。“民族体育旅游”吸引大众到“体育特色小镇”消费、游玩、享乐,必定会促进小镇的产业化发展,为小镇的经济收益提供“强大动力”;而各类体育赛事项目也为小镇增添日常的主题内容,进一步拓展区域经济发展新空间。首先,可在“生态城镇+体育旅游”模式的基础进一步打造,形成观光农业、体验农业、休闲农业。在“体育旅游”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文化旅游、体育旅游、美食旅游,以及乡村生态休闲游、农家乐等新游玩模式,不断催生复合型的新业态,促进产业优化升级。除此之外,也应结合“壮美广西”的优势条件,通过产业融合和业态创新,加速资源整合、创造更大效益。以“民族体育+核心产业+生态发展”多方位带动广西民族体育旅游发展,研究体育旅游产业链,突出“体育特色小镇”的特色,提出融合优化发展新路径,打造丝绸之路特色、绿色生态运动的广西民族体育文化旅游品牌线路。其次,运用“体育+旅游”文化载体,突出民族文化特色。文化是新兴旅游的内在灵魂,文化是文旅融合的基石。因此,要深入推进体育文化与旅游相融合,丰富旅游资源,拓展旅游空间;通过拉长旅游链条,进一步扩大影响力;多元化培育旅游特色,提升旅游品位,用好体育文化这支“点金笔”。把新业态培育作为推动旅游发展的重要助力,积极支持和引导旅游电商、自驾游、精品游、房车露营、品质民宿等新业态,把人们休闲度假体验的需求与体育文化相融合。再次,依靠“壮美广西”的优势发展,高水平打造“民族体育文化”主题实景演艺项目,例如桂林阳朔《印象刘三姐》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崇左宁明花山实景演出等。通过定期演出,聚拢人气、彰显特色,让游客不仅赏景还能看“戏”,了解当地民俗传统文化,促进民族团结,提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此外,做好商业设施配套,加大高品质旅游纪念品开发力度,通过创设广西民族特色的主题餐厅、开发趣味特色小吃和直播带货等方式,让游客吃出“广西味道”,提高消费能力。最后,做好“山水特色”“面子”工程宣传工作。充分发挥现有组织、人员、平台优势,通过新闻宣传、社会宣传、文艺宣传、理论宣传、对外宣传、网络宣传等载体共同发力,利用抖音、小红书、微信公众号、美篇等新媒体平台加大宣传,加强广西民族体育旅游事业的选题策划,打造出具有鲜明广西民族特征的“山水特色”文化旅游事业载体,以优质的画面、丰富的内容、生动的形式展现出广西民族体育旅游独特的魅力。因此,构建以“民族文化+体育赛事+旅游吸引+休闲聚集+商街+居住”的“特色小镇”开发架构模式与发展新路径,能有效拉动广西民族体育旅游品牌向东盟化、国际化方向快速发展,从而积极推动广西体育旅游产业快速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

(三)倡导低碳绿色环保旅游方式,促进广西民族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发展生态环保文化,构建绿色环保生态文化体系,是百姓安居乐业的最佳选择。倡导低碳绿色环保旅游方式,不仅能够衍生出多元民生文化,而且能有效满足群众绿色环保生态文化利益诉求。因此,科学、合理有效的开发资源是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生态环境和各类旅游资源的前提。如何促进广西民族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这需要协调好民族体育旅游中的民族文化、经济效益、人文社会、生态环境和体育产业之间的关系,倡导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创造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体育+旅游+扶贫+振兴乡村”的新模式新路径。新的发展模式应倡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观点,依托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优势,避免过度、不合理的开发,充分利用自然禀赋资源,开发体育旅游资源,实现发展和保护协同共生的新路径。此外,日常需增强大众绿色环保意识,通过完善生态管理体制、落实制度建设并长期建立生态环境治理长效机制。在政府和环保部门、企业单位合作治理模式下,实行绿色环保生态环境精准治理、开发和保护工作,减轻生态损毁现象。通过多方面的环保措施既保护环境也可促进体育旅游升级转型,实现共赢局面。低碳绿色环保工作是利民、利经济、利发展的重要举措,保护生态环境人人有责,这是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的有效途径,也是使绿水青山持续发挥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的重要路径。应通过多维度多层面的宣传手段,倡导广大群众低碳绿色环保旅游消费,从而带动与辐射周边产业的融合发展。

(四)体育旅游助推振兴乡村扶贫工作,加快广西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协调发展

体育旅游助推振兴乡村扶贫作为我国脱贫攻坚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它加快了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协调发展,形成特色产业链,产生辐射经济效益,改变了传统体育扶贫模式,开创了“体育+旅游+扶贫+振兴乡村”的新模式新路径。以体育旅游助力脱贫,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能给贫困地区广大人民群众带来更多创业致富机会,为脱贫奔小康增添助力。可以借助体育特色小镇载体,以体育旅游经济为抓手,突出体育旅游发展特色,形成产业链和服务圈。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旅游运营管理企业参与市场开发,培育乡村新型旅游业主体,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激情引导到体育旅游产业上,形成各类主体竞相发展的良好态势。广西南宁市马山县攀岩特色体育小镇的“马山”模式就是活生生的体育旅游助推振兴乡村扶贫工作的例子。马山以“体育+文旅+扶贫+县域发展”模式,通过招商引资、产业富民、行业扶贫等方式,助力马山脱贫攻坚工作,推动县域经济和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实现乡村振兴。同时,体育旅游助推振兴乡村扶贫工作还需加强宣传包装。旅游主管部门、宣传部门、媒体单位要发挥自身优势,加强与国内外的旅游交流合作,争取在中央媒体和国际媒体上策划更多、更有质量的旅游专题宣传栏目,充分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途径宣传推介广西民族体育旅游。此外,要做到完善金融支持,设立并充实旅游产业发展基金。为乡村优质旅游项目倾斜小额贷款、开展各种贴息或担保等服务,鼓励和支持重点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开展投融资,并加强政府机关等重要部门的管理扶持和政策倾斜力度,落实体育旅游扶贫开发项目。结合地域优势和民族特色,因地制宜,助推体育赛事升级效应,注重贫困群众的参与度,真正意义上发挥体育旅游产业对振兴乡村扶贫工作的助力作用。

总之,“一带一路”视阈下,广西民族体育旅游发展前景无限,应加强广西民族体育旅游顶层设计,促进体育旅游产业转型发展和提质增效,打造“壮美广西”体育旅游品牌;应充分发挥体育+文化、经贸、旅游等融合发展的独特作用,在更好地保护与传承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的基础上,积极打造“山水丝路特色”的广西民族体育文化旅游品牌线路,培育民族体育旅游经济发展新动能,积极推动沿线国家体育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辉.“一带一路”体育旅游发展行动方案[N].中国体育报,2017-07-07.

[2]Mike Weed,ChrisBull.体育旅游[M].戴光全,朱竑,主译.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3]张晓萍,闫磊,赵姝嵘.“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体育旅游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9(5).

[4]江伟,曲进.一带一路背景下广东滨海体育旅游发展策略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6(6).

[5]张子兵,马文博.“一带一路”背景下甘肃省民族体育旅游的发展策略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18(4).

[6]杨毅然,沈克印.精准扶贫背景下体育特色小镇助力体育扶贫研究——以广西马山攀岩小镇为例[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8(4).

[7]孙鹏.廣西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的发展现状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6(20).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的西部地区特色小镇建设的路径与对策研究”(17XJY003);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广西体育特色小镇建设路径及发展模式研究”(18CTY001);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一带一路战略下广西民族体育旅游发展路径研究”(2018KY1269)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聂春丽(1985— ),女,广西梧州人,硕士研究生,广西职业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与体育旅游。

(责编 郭晓明)

猜你喜欢

特色小镇一带一路
特色小镇的产业定位与发展探索
德国名镇哥廷根的建设对中国特色小镇创建的启示
论特色小镇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创新
“特色小镇”切莫成为“房地产小镇”
发展“特色小镇”,核心在哪
与特色小镇文化共建: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