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院校现代学徒制“双导师”队伍建设的创新实践

2020-04-06韦晓华

广西教育·C版 2020年11期
关键词:双导师队伍建设现代学徒制

【摘 要】本文分析职业院校“双导师”师资队伍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针对“双导师”师资队伍建设中政府落地政策不足、“双导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导师队伍“双师”素质有待提高等问题,提出建设现代学徒制“双导师”队伍的措施:政府主导,完善“双导师”保障机制;国际引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职业院校“双师型”导师队伍;依托协同育人平台,培植“双师型”企业师傅队伍;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做到客观、公正、科学合理。

【关键词】职业院校 现代学徒制 双导师 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43-0025-03

现代学徒制是校企深度融合、由院校导师与企业技能师傅联合开展人才培养的一种方式。《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强调:加强专兼结合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共建师资队伍是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重要任务。可见,职业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是由职业院校和用人企业共同组成,教学任务由学校导师和企业师傅共同承担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双导师”师资队伍在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实践与探索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建设一支结构优化、质量上乘的“双导师”师资队伍成为当前现代学徒制探索的关键要素。

一、“双导师”师资队伍的內涵

现代学徒制视角下“双导师”被赋予了双重含义,即师资队伍的“双”和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双”,可以理解为“双队伍+双师型”教学团队。“双队伍”是指“双导师”队伍构成的主体由职业院校导师团队和用人企业师傅团队两个教师队伍组成;“双师型”要求学校导师和企业师傅同时具备在教学岗位上的教育教学能力及在生产过程中的操作能力。因此,师资队伍的结构和师资团队是否符合“双师型”教师要求,直接影响着现代学徒制教育教学工作。如何优化导师队伍结构和提高导师队伍整体质量,是现代学徒制“双导师”师资队伍建设不可回避的两个核心问题。

二、“双导师”师资队伍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必要性。现代学徒制将学校职业技术教育与传统师傅带徒的教育模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是一种以用人企业为主导、校企共同培养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用人单位直接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企业师傅直接教授未来的从业者,培养企业所需的人才,能拉近教学与岗位的距离;学校导师是保障教学任务顺利实施、提高理论教学的关键,也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双导师”师资队伍不仅是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需要,也是促进产教深度融合、“产学研”协同育人的需要。

(二)可行性。《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提出:现代学徒制的教学任务必须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承担,形成双导师制。这为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中“双导师”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我国近几年全国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成效显示,政、校、企、行、研优质办学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已逐步形成政府、院校、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共同参与、协同育人的职业教育办学新格局。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职业院校,需紧密联系企业、行业,协同打造现代学徒制“双导师”师资队伍,共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

三、“双导师”师资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

(一)政府落地政策不足。《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完善支持政策;《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工作的通知》指出,加大力度,打造现代学徒制专兼结合“双导师”队伍。可见,国家在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中的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出台了方向性的指导文件。但现实操作中,地方政府出台配套性、支持性、实时性政策相对滞后与不足,尤其是具有针对性的关于企业师傅队伍打造的文件较少,“双导师”队伍的培养无章可循,在政府落地的保障机制上还相对不足。

(二)“双导师”队伍结构不合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最显著的特征是教育主体为职业院校与企业。“双导师”师资队伍则是现代学徒制能顺利开展的保障,学校专任教师与企业师傅两支队伍缺一不可,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才能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企业师傅是企业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但是,在现代学徒制实践探索中,政府和职业院校积极性比较高、企业相对消极的现象普遍存在,有些企业参与是因为公益需要,抑或是碍于情面,大多数会以生产安全、经营上的不便等原因拒绝参与。对企业员工而言,除了要做好本职工作,还要承担学生的教学工作,责任重、压力大,同时相应的课时薪酬跟不上,导致愿意承担教学任务的人员不多。因此,在“双导师”师资队伍中,企业师傅的占比相对比较低,结构不合理。

(三)导师队伍“双师”素质有待提高。对现代学徒制导师队伍的“双师”要求,不只是针对职业院校导师团队,企业师傅团队也应该符合“双师型”特征。然而,当前职业院校中的“双师型”教师大多数仅停留于拥有“双证”,并未真正具有企业实践的经验。大多数专任老师都是从高校毕业后通过考试获取职业资格证书,而在实际操作能力方面没有实质性的提升,教学过程中的实训教学仍停留于仿真与模仿层面,与实际生产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脱节的现象。学校出台相关文件,要求专任教师在寒暑假到企业顶岗锻炼,但是由于本职工作任务繁重,难以长时间驻厂锻炼,往往是走过场。就企业而言,也不愿意接纳教师的顶岗锻炼,即使接纳,出于生产安全考虑,也只是停留于观摩,不会安排具体的任务,教师的顶岗实践流于表面,职业院校师资队伍难以真正达到“双师”要求。

企业师傅的生产技术技能水平是非常高的,但在教育教学方面没有经过相关的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教学业务水平相对较低,在企业实践教学中人才培养质量难以保证。另外,如企业得不到相应的资金支持,不会花过多的经费和人力资源用于企业师资的培养;就企业师傅个人发展而言,除了教育教学工作,日常的生产任务也相当繁重,无力在提升教学水平上下足功夫,与“双师”素质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

四、建设“双导师”队伍的措施

2019年5月发布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工作的通知》提出,“总结现代学徒制经验,全面推广现代学徒制”。这标志着我国现代学徒制的试点工作从试点城市率先探索转入全国全面推广的阶段。2018年底,柳州市作为首批“国家现代学徒制试点城市”顺利通过教育部验收,“柳州经验”在推进策略和探索研究上走在全国的前列。同年,柳州市被自治区教育厅直接认定为广西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城市。柳州从政府主导下的机制创新、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职业院校“双师型”导师队伍、校企协同培育企业师傅几个方面入手,现代学徒制“双导师”队伍建设初见成效。

(一)政府主导,完善“双导师”保障机制。柳州市政府积极贯彻落实教育部文件精神,在探索实施现代学徒制的支持政策和保障措施上狠下功夫,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打造一支“双师型”的“双导师”师资队伍,先后起草《柳州市开展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柳州市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企业师傅团队建设方案》《柳州市参与现代学徒制企业师资(师傅)评价考核标准》等“双导师”队伍建设文件。通过制定相关标准,出台配套的专项激励政策与保障制度,推进国家相关政策落地实施。激励企业积极参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中,适时提高拨款标准,在经费上给予企业一定的保障;在现代学徒制师资队伍的培养培训、资格准入、职称评聘中,给予政策支持。

(二)国际引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职业院校“双师型”导师队伍。依据教育部等四部委印发《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出“健全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体系,打通校企人员双向流动渠道,‘双师型教师和教学团队数量充足,双师结构明显改善”的指导思想,打造一支“双师型”的“双导师”师资队伍。

1.“送出去”,学习國内外先进经验。积极选派或推荐学校导师队伍赴国外、省外研修访学,学习国内外双元制、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先进经验。一是实施“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教育能力提升海外培训”计划,选派职业院校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赴德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职业教育先进国家培训、学习,研修内容涉及德国双元制相关职业教育模式、英国学徒制人才培养、评估师认证、国际资格认证等国际职业教育前沿理念和方法等,职业院校树立国际化教育理念,形成全球化视野和国际化战略思维,增强国际交流合作意识,掌握国际职业教育专业建设、课程开发、资格认证、技能培训等理念和方法,促进观念创新与改革发展,初步建成一支具有国际新观念、宽视野、高素质的职业教育教师队伍。二是学习国内成功经验,组织前往北京师范大学等知名人才培训基地学习,学习国内成功、优秀经验。三是深入企业,积极参与企业科技项目,提升学校导师队伍科研项目管理、实施能力及职业岗位技能。

2.“请进来”,国际、国内知名教育专家亲临指导。聘请我国在相关领域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专家赵志群,作为柳州市政府顾问,指导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开展;另外,邀请德国、英国专家,开展德国双元制相关职业教育模式专题讲座71场,累计参加4792人次;开展德国职业教育行动导向教学法专题培训29场,累计参加2533人次;开展英国现代学徒制相关专题培训23场,累计参加1397人次;此外,还开展欧洲侍酒师等项目的专题培训10余次,学校导师团队现代学徒制国际化理论素养不断提高。

(三)依托协同育人平台,培植“双师型”企业师傅队伍。企业师傅不仅仅只是师傅带徒弟,传授某一具体岗位的操作程序,还承担着“工匠精神”培育工作,需要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教材的编写、教育教学改革等工作中。现代学徒制工作的顺利开展,校企深度合作,合力打造“双导师”企业师傅团队发挥着关键的作用。依托行业协会、职教集团、行业指导委员会等平台,基于校企“共享互聘”原则,职业院校与企业平等协商,建立健全校企“互聘互用、联合培养”的企业师傅“双导师”队伍建设长效机制。在职业院校,建立由职教名师为主导的名师工作室;在企业,建立由行业企业培训名师为主导的大师工作室,两个工作室的核心人员互为对方的工作室成员,实时沟通互动,真正实现校企共同育才。

职业院校与企业联合成立专门的企业师傅培训工作领导小组,专门负责培训工作的管理、协调与指导工作。由于企业师傅本身工作繁重的缘故,无法长时间集中培训,因而培训采取网培与面授结合的方式,实行学分制管理。制定统一的培训标准和培训大纲,严把企业师傅团队质量关。各职业院校在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将企业师傅列入培训培训计划,学校老师与企业师傅“结对子”,在教学上以师带徒的方式,提高企业师傅的教学水平;同时也积极参与到企业对企业师傅团队的筛选、培养、管理和考核评价中,全面提升企业师傅的教育教学质量。据统计,柳州已获批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5个、自治区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3个、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0个,数量和质量均位居全区前列。已认定145名“龙城技术能手”,20个柳州现代学徒制“优秀教学团队”,10名柳州现代学徒制教育领军人物、40名柳州现代学徒制专业带头人、192名柳州现代学徒制骨干教师。

(四)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做到客观、公正、科学合理。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是“双导师”队伍建设的关键,是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间接影响因素,将教学质量与导师个人的绩效挂钩,促进企业的协同发展。“双导师”团队由学校与企业两支师资队伍组成,企业的评教是现代学徒制“双导师”队伍考核评价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评价“双导师”师资队伍,要综合考虑职业院校、企业、行业等多方意见,对导师的教育教学能力、职业素养等进行多方面考评,争取在评价的过程中做到客观、公正、科学合理。校企双方明确“双导师”师资队伍的待遇,将其带徒的任务纳入考核,享受带徒津贴,进行定期考核,按照考核等级,予以奖励。

在企业师傅的培养上,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扶持与监督,加大培育经费的投入,对积极参与的企业采取一定的税收减免。保障企业师傅的工作待遇,对人才培养成效明显、工作优秀的企业师傅给予奖励,在评先晋级上给予适度倾斜。

【参考文献】

[1]赵鹏飞.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实践与认识[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1).

[2]伊逊智等.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双导师”师资队伍建设研究与实践[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24).

[3]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EB/OL].(2014-08-27)[2020-05-22].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s7055/201408/t20140827_174583.html.

[4]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工作的通知[EB/OL].(2019-05-15)[2020-05-22].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s7055/201906/t20190603_384281.html.

[5]赵崇晖.现代学徒制模式下企业师资问题及培养对策[J].职业教育,2020(12).

[6]四部门关于印发《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2019-09-23)[2020-05-22].http://www.gov.cn:8080/xinwen/2019-10/18/content_5441474.htm.

[7]史庭宇,阮志南.现代学徒制师资队伍建设的创新与实践[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1).

[8]陈运生,张新艳.基于现代学徒制校企师资团队建设的探索[J].职教论坛,2018(1).

【作者简介】韦晓华(1984— ),女,壮族,广西柳州人,管理学硕士,柳州市职业教育研究所办公室主任,讲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管理。

(责编 卢 雯)

猜你喜欢

双导师队伍建设现代学徒制
技工院校“双导师”学制技师培养模式初探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双导师”队伍建设研究
现代学徒制背景下的校企双师团队建设研究
做好四个结合强化基层政工干部队伍建设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研究
论加强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防雷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物流工程”领域职业资质认证中双导师有效运行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