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运动损伤的流行病学调查
2020-04-05
(1.广州外国语学校 广东 广州 510000;2.开平市中心医院 广东 江门 529300)
中学生运动损伤在临床中较常见,轻者可导致局部的疼痛不适或肢体暂时性的功能障碍,重者可影响生长发育、导致永久性的功能障碍、甚至危及生命安全。运动是中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运动损伤问题越来越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为了解中学生运动损伤的情况,我们对开平市中心医院住院的中学生运动损伤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数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2016年1月至2019年4月住院的150例中学生运动损伤患者。
1.2、纳入标准
(1)有运动外伤史;(2)中学生;(3)治疗过程已结束。 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的内、外科疾病;(2)排除意外跌倒或斗殴打架等非运动所致的损伤;(3)排除合并先天发育异常。
1.3、方法
利用数字化病例管理系统,限定搜索同时满足条件:年龄13-19岁,受伤原因为运动伤,文化程度为中学的2016年1月至2019年4月住院的患者,根据住院号排序,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150例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必要时辅以电话随访的形式,收集中学生运动损伤患者的资料。根据是否行手术治疗,分为两组:手术组与保守组。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运动项目、损伤原因、损伤部位、损伤类型等资料。
1.4、统计分析
采用SPSS16.0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中学生运动伤的年龄及性别分布情况
表1 中学生运动伤的年龄分布情况
本组患者均为初一至高三年级学生,年龄13-19岁,平均年龄为16.13岁。其中手术组54人,保守组96人。男性124例(82.7%),女性 26例(17.3%)。手术组男性 47例,女性 7例;保守治疗组男性77例,女性19例。两组在年龄、性别分布上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 见表 1、2、3:
表2 中学生运动伤的性别分布情况
2.2、中学生运动伤的损伤类型及运动项目分布情况
接触对抗型运动伤:篮球 39人(26%)、足球 28 人(18.7%)、武术19人(12.7%)。非接触对抗型运动伤:排球2人(1.3%)、羽毛球14人(9.3%)。非对抗竞技型运动伤:跑步31人(20.7%)、跳高9人(6%)、跳远 1 人(0.7%)、跳绳 1 人(0.7%)、自行车 6 人(4%)。手术组运动伤构成比:接触对抗伤66.7%、非接触对抗伤14.8%、非对抗竞技伤18.5%。保守组运动伤构成比:接触对抗伤66.7%、非接触对抗伤8.3%、非对抗竞技伤39.6%。两组运动损伤类型有显著性差异(P<0.05)。 见表 3、4:
表3 中学生运动伤的运动项目分布情况
表4 两组运动损伤项目比较
2.3、中学生运动伤的损伤部位及类型分布情况
手术组:躯干、脊柱 4 例(7.4%)、四肢长骨 22 例(40.7%)、四肢关节 23例(42.6%)、手足 5例(9.3%)。保守组:躯干、脊柱 20例(20.8%)、四肢长骨 20 例(20.8%)、四肢关节 47 例(49%)、手足 9 例(9.4%)。以骨折及关节脱位所占比例较高。两组运动伤损伤部位分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见表 5、6、7:
2.4、中学生运动伤的原因
对抗过于激烈者51人(34.0%),场地条件欠缺者43人(28.7%)、注意力不集中19人(12.7%)、准备运动不足者24人(16.0%)、疲劳者13人(8.7%)。手术组与保守组运动受伤原因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见表 8:
表5 中学生运动伤的损伤部位分布情况
表6 两组受伤部位比较
表7 中学生运动损伤的类型
表8 两组受伤原因比较
3、讨论
3.1、青少年运动伤的性别和年龄分析
本组研究发现,青少年运动伤,男性患者比例明显高于女性患者,与以往文献报道结果基本一致。原因可能跟男孩子比女孩子好运动,参加的运动项目较为剧烈有关。初一学生患者所占比例小,高二、高三学生患者较多,提示随着年龄增长,青少年运动意愿越来越高,项目越来越剧烈有关。本研究,高三学生较高二学生少,可能跟高考前运动量及强度的减少或自我保护意识提升有关,也可能为抽样误差所致。
3.2、青少年运动创伤运动项目分析
创伤发病率从高到低依次为:接触对抗性运动项目(篮球、足球、武术)、非接触对抗性运动项目(排球、羽毛球)、非对抗竞技类运动项目(跑步、跳高、跳远、跳绳、自行车)。提示在进行接触对抗型运动项目如篮球、足球及武术运动时,注意掌握合理、科学的运动技巧并加强保护意识。我们建议,在运动中要注意:(1)适当的热身运动;(2)充分的准备运动;(3)合格与必要的运动装备及护具;(4)掌握规范的运动技能,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3.3、青少年运动创伤受伤部位分析
本研究发现,中学生运动伤受伤部位发生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肘、膝、踝、四肢长骨、肩、腕、髋、颈胸腰腹及骨盆。提示关节损伤的发生率高,特别是肘、膝和踝等关节。中学生运动项目包括接触对抗型大球运动及武术;非接触性对抗项目如排球、羽毛球;跑、跳等非接触对抗型运动。不同的运动项目,不仅仅在体能方面,还包括爆发力、身体耐力及对抗能力、速度、肌肉力量及柔韧性、骨骼的刚度与强度、身体各部位的协调性等方面都有极高的要求,而肘、膝、踝等大关节的活动范围最大,中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高峰期,身体营养供给的不足、肌肉缺乏力量、骨骼刚度不够、身体协调不足、不合理不科学的运动训练模式等原因均容易导致关节肌肉韧带拉伤、半月板的磨损、严重者可能出现骨折。有研究通过计算机建立关节运动模型,通过计算机模拟人体关节运动发现,专项训练过多、一次用力过猛等均可导致关节的损伤。
3.4、青少年运动创伤因素分析
接触伤明显多于非接触伤。受伤原因里,运动对抗过于激烈,场地条件欠满意是主要原因。此外,准备运动不足,精神不集中也是原因之一。我们发现,体育课外运动伤的患者明显多于体育课上运动伤的患者,考虑其原因为:体育课上,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的体育锻炼比较规范,准备运动较充分,时间安排合理,运动场地熟悉,运动时间及运动强度处于大部分人耐受范围,同班同学身体素质差异相对较小、彼此熟悉、速度力量可相互抗衡,且在动作出现偏差或注意力不集中时,常常会得到体育老师的及时提醒及纠正,很好的避免了注意力不集中、疲劳、准备运动不足等原因导致的运动损伤。因此,有必要对青少年进行运动医学启蒙教育,提高他们的保护意识,尽量掌握好运动对抗强度。相关主管部门(政府)和教育机构(学校)要注意改善运动场地条件,以减少青少年运动伤的发生。
3.5、青少年运动创伤类型分析
住院患者中,骨折和脱臼病人占多,可能跟大部分受伤程度轻的患者自行处理或者门诊处理有关。而患者一旦出现骨折和脱臼,表明损伤程度不轻,且累及关节的骨折常常治疗效果欠佳,无论手术与否,其关节功能往往较受伤前明显变差,严重者可能因此致残。及时的处理、适当的转运及正规的治疗,是最大程度挽救关节功能,减低创伤致残率的重要手段。学校卫生站或医务室,应重视普及运动伤的自救知识,同时提高医疗设备质量医护人员的诊疗水平。
综上所述,肘、膝、踝等活动度较大的关节损伤在中学生运动伤中最常见,其损伤是影响中学生运动成绩提高,甚至生长发育及日常生活的主要因素之一。科学合理的运动训练模式,使身体各部位协调性增加,组成关节的各骨及其连接结构所承受的载荷避免超过其阈值上限,有助于减少中学生运动伤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