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模糊物元模型的西南民族地区旅游精准扶贫绩效评价研究
2020-04-04黄亚冰林同智
黄亚冰,林同智
(1.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生工作处,广西桂林,541199;2.桂林理工大学发展规划与教学质量监控中心,广西桂林,541001)
引 言
贫困是阻碍人类社会发展和经济提高的重要因素,反贫困问题一直受到政府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据世界银行调查显示,当下全世界还有8亿人生活在极端贫困中,而我国就有3046万多人。面对如此艰巨的脱贫任务,政府十分重视扶贫开发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先后提出了精准扶贫,创新扶贫模式,并出台了《关于印发〈建立精准扶贫机制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家旅游局和国务院扶贫办提出采取因地制宜策略,充分发挥旅游在扶贫开发中的战略作用,指出“到2020年,通过引导和支持贫困地区发展旅游业使约1200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十九大报告特别强调“实施乡村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为顺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国务院推出的《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提出“大力发展旅游、文化、生态等乡村特色产业”“健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机制”,增强脱贫地区“造血”功能。旅游业作为朝阳产业,因其良好的发展潜力和综合性效益,使其成为欠发达地区“造血式”扶贫的一种有效方式,也是结合资源禀赋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因位置相对偏远,贫困发生率较高,其面临的贫困和反贫困问题尤为突出。但该地区旅游资源丰富,民族文化氛围浓郁,凭借自身优越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积极开发旅游业,是脱贫致富必由之路。与此同时,定期评价旅游扶贫效果,推动旅游扶贫工作有效有序地发展也至关重要。因为定期评价不仅能够使主导者及时把握旅游扶贫开发带来的成效及旅游扶贫效益的发展趋势,还可以及时诊断出旅游扶贫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发展情况完善旅游扶贫政策,从而更好地实现旅游扶贫。此外,2017年中共中央做出明确部署,将第三方参与考核评估、工作动态实施监督和测度等列入考核办法,扶贫效果如何,存在哪些问题,在未来的扶贫中应该如何开展才能取得最优的扶贫效果,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如何科学地进行旅游扶贫效益评估尤为紧迫与重要。
一、文献综述和问题的提出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综合性产业,旅游业在减缓贫困中的作用日渐重要。在国际社会组织的帮助下,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积极发展旅游业,以缓解贫困,促进区域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最早可追溯到1999年4月,英国国际发展局(DFID)提出的PPT(Pro-Poor-Tourism,PPT)旅游发展战略,正式将减贫与旅游联系到一起,致力于解决贫困人口的发展问题。但是PPT项目的核心并不是直接作用于贫困人口的减缓,而是将旅游作为经济增长新引擎,在旅游市场扩张的同时,促进就业率攀升,增加贫困群体的就业机会,实现贫困人群就业与增收[1];一些学者更倾向于世界旅游组织WTO提出的“消除贫困的可持续旅游”概念(Sustainable Tourism—E-liminating Poverty,ST-EP),认为欠发达地区旅游与生态、社会、经济在可持续的基础上融合发展,进而降低贫困的出现[2]。旅游扶贫的核心问题是解决贫困人口的获益偏低和发展困境问题,主要是要切实发挥贫困人口在旅游扶贫中的主体作用,调动贫困人口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3],不断提升贫困人口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而不仅仅是关注旅游业的发展。
近年来,旅游扶贫逐渐成为学术界的热潮,研究内容涉及旅游扶贫理论[4]、旅游扶贫模式[5]、扶贫效应[6]、区域旅游扶贫开发、旅游扶贫问题与对策[7]等,旅游扶贫效应的评估是其中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本文以旅游扶贫效应作为研究主题,基于CNKI检索平台,以“旅游扶贫”+“效应”、“绩效”等作为检索词,分别以篇名、关键词和主题进行检索,时间跨度为1997—2018年,共获得有价值的文献88篇,然后运用Citespace软件进行关键词的聚类分析。研究表明,国内旅游扶贫效应评估的研究经历了从宏观到微观的转变,宏观层面主要包括经济、环境、社会和文化效应[8],微观层面主要包括贫困人口旅游收益、扶贫权力以及旅游扶贫居民感知效应等[9],学者通过构建计量模型,以贫困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期望、经验和感知来研究案例地旅游扶贫的综合效应,在自然人假设和利益最大化的理论指导下,决策既是一种使得自身利益和物资效率实现最优的资源调配策略[10]。相对地,国外的旅游扶贫效应主要是从经济效应和非经济效应两个方面,大多学者认为从“旅游中获利”被诸多发展中国家视为支持整体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路径[11],能够优化贫困地区的产业结构[12]。从非经济效应看,旅游发展优化贫困地区的社会文化环境和社会文化制度[13],促进就业和性别平等[14]。本文就国内旅游扶贫绩效评价相关文献的指标体系进行频次统计(见表1),整体而言,国内学者在旅游扶贫效应与绩效评价时,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涉及到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或者从经济效益、非经济效益两方面构建指标体系[15][16],亦或者从实际效应、感知效应或效应的可持续性三方面来构建指标体系等。研究方法从最初的旅游扶贫乘数效应的定性评价到目前的多角度整合,研究方法日趋多样化。有些学者运用层次分析方法或者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来测算区域旅游扶贫综合效应[17];或者运用CVM[18]、DEA[19]、产业链[20]、灰色关联[21]、层次分析[22]方法研究旅游发展与减缓贫困之间的关系。
表1 国内旅游扶贫绩效评价体系高频次指标统计表
在精准扶贫理念的指导下,旅游业率先推出旅游精准扶贫的指导思想,成为学界的一大热点,国内学者做出了相应的成果。邓小海(2015)[23]等提出的旅游扶贫的精准识别研究对今后旅游扶贫的工作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在此基础上,目前的旅游精准扶贫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精准扶贫的内涵[24][25]、旅游精准扶贫的实践模式[26]、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区域实施途径[27]、旅游精准扶贫监测与评估体系构建[28]等理论方面的探索,而对于旅游精准扶贫的效应[29]和效益评价的文献研究极其缺乏。
综上,国内外的学者在旅游扶贫有助于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这一观点上都持肯定的态度。相比较而言,国外的学者更侧重于微观层面,即贫困人口在旅游扶贫过程中的效应,我国的研究热点侧重于以旅游扶贫开发为手段,以贫困人口为落脚点,提出更具有操作性的旅游发展模式。但已有的研究成果也有一定的不足:一是理论研究远远滞后于集中连片特困区旅游扶贫实践的推进;二从研究方法上来看,当前,国内外旅游扶贫研究定性方法多,定量方法相对较少。对国内旅游扶贫研究进行分析发现,62%的文献为描述性的研究,38%为一般性的定量分析;三从研究案例地上来看,国外文献研究案例地主要集中于非洲、南美洲、东南亚和太平洋等地的贫困国家和地区。我国的情况从省际分布看,研究范围涉及27个省和自治区,其中云南、广西、湖北、贵州、甘肃5省是研究热点地区。基于此,以西南民族地区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等方式,分析旅游精准扶贫效应,及时监控贫困人口的效益,做到扶贫对象精准化,提高扶贫效率,准确把控扶贫工作进展的实施与退出事宜,实现对贫困群体获得帮扶状态的全方位、高时效、精细化的掌控,真正的实现扶贫项目的精准实施和扶贫资金的高效利用。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在评价工作中的地位至关重要,是评价目的的真实体现,它必须具有导向性明确和精细度高的特点,因为它将直接影响评价工作的成效。指标体系首先应该是一系列科学论证的指标集合,每一个指标都要有科学依据,尚未规范的指标尽量不要列入这个集合。第二,指标体系应该具有高度的目的性,每一个指标都应该紧紧围绕评价目的而设立,将与评价目的无关的指标列入体系是没有意义的工作。第三,指标体系的结构应该具有全面性的特点,能够全面地反映待评估对象的真实状态。第四,指标体系应该可细化可实现,指标应该能够通过一二手数据、实验或者其他科学方法进行数量化。
当前对于旅游精准扶贫效益评估的成果不多,可参考借鉴的指标较少,因此本文选择采用文献分析法与专家意见法结合进行体系构建。首先,将前文提到在知网中搜索到的有价值文献进行统计,然后通过ROST-CM6软件进行词频分析,选择学者使用较多的指标作为基础指标,然后根据前期的研究成果对指标体系进行扩展,得到指标体系。指标体系是按照与精准旅游扶贫相关要素构建起来的,从精准帮扶情况、精准脱贫情况、经济绩效、社会绩效、生态绩效、居民发展六个维度考虑,然后将得到的指标体系发给20位近五年来发表过关于旅游扶贫论文的专家进行多次意见征求,多次修改后,获得最终的指标体系,见表2。
表2 西南民族地区旅游精准扶贫效应评估指标体系
按照上述步骤,建立了22个指标的集合:(1)建档立卡人数占贫困人数的比重,反映精准扶贫的有效度;(2)投入各类扶贫资金,反映地区每年对扶贫的支持力度;(3)旅游贡献率:是旅游总收入/地区内的生产总值,体现了旅游业在目的地的地位;(4)四通率:一个地区内住户水、电、路和电话的通达比例;(5)旅游对当地文化的影响:指贫困地区旅游扶贫开发后对当地传统文化的影响;(6)地区生态保护措施:是指在一个地区内,政府部门对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的政策力度;(7)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是指区域内居民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的意向;(8)当地居民对旅游扶贫开发的态度:是指土著居民对旅游开发的支持程度的强弱;(9)当地居民参与旅游开发的意愿:指贫困地区的贫困居民对参与旅游扶贫开发的意愿,该指标在一定程度上测评旅游精准扶贫开发的实效性;(10)贫困人口参与旅游技能培训人员比例:在一定区域内贫困群体参加旅游技能提升培训人数占总人数的比率。
(二)评价模型与方法
1.构造复合模糊物元
物元是指用有序的三元R=(M,C,V)组来描述事物的基本元。通常用Rij表示i个事物j维复合物元,则构成i个比较事物j维复合模糊物元,用矩阵形式可表示为
其中,Mi为比较事物(评价对象);Cj为比较事物的特征(评价指标);Vji为Cj相对应的量指,i为比较事物的序号;j为比较事物特征的序号。
2.求隶属度矩阵
为了将不同维度的评价指标统一为无量纲标准,本文根据指标的类型,将指标分为三类:正向指标、反向指标和中等指标。然后将指数隶属度的计算分为三类。通过计算指标隶属度,可以将复合模糊物元矩阵转化为指标隶属度矩阵,用R'代表隶属度矩阵,则有
3.构造最优模糊物元
用标准化后正向指数隶属度的最大值,得到的最优模糊物元为
4.改进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
为了能够克服熵值法的主观因素影响过大,本文对其进行改进,改进后的计算步骤如下:
(1)各指标熵值确定方法。
(2)各指标差异系数确定方法。
(3)权重确定方法。
对指标差异系数做标准化处理,可以计算得到权重。计算公式为
5.构造改进熵权和灰色关联分析的模糊物元分析模型
在原有灰色关联分析的基础上,引入了指标权重和组合权重,得到了改进的熵权与灰色关联分析相结合的模糊物元分析模型。
(1)最优模糊物元序列。根据式(6),得到一个最优模糊物元序列 M0=(x01,x02,…,xon),另外,有 n 个模糊物元序列Mi(i=1,2,…,m),并且Mi=(xi1,xi2,…,xin)。
(2)计算灰色关联系数。灰色关联系数按照下面的公式进行计算。
其中,i为第i个评价对象;K为第K个最优指标;β 表示分辨系数,一般有 0<β<1,此处取 β=0.5。
(3)计算灰色关联度。
(三)案例地概况
连片特困区与生态环境脆弱区、旅游资源丰富区有较高的耦合性,有以环江、乐业、荔波、施秉等为代表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以东兰、大化、靖西、黎平等为代表的红色旅游资源,以龙胜、三江、雷山、从江等为代表的民族旅游资源,以巴马为代表的养生旅游资源,以安顺天龙屯堡、镇远古城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以罗平、兴仁等为代表的乡村旅游资源等构成了石漠化片区旅游扶贫的资源环境。根据典型性和特殊性,结合旅游扶贫试点村,故选取以下5个代表性的旅游精准扶贫案例地,分别是: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贵州雷山县、贵州黎平县和贵州镇远县,案例地概况见表3。
表3 各案例地基本概况
三、数据分析及结论
本研究的指标体系中的客观统计数据样本区间为2010—2015年,数据来源主要为上述5个县的人民政府官网、统计局、旅游局、扶贫办、教育局、环保局、交通局等部门的官方网站,历年来政府工作报告及各市县《统计年鉴》、《统计公报》;部分数据通过面对面咨询以及电话咨询的方式获取;对于绩效指标中的复合型数据主要通过对获取的数据计算得到。针对绩效评价指标中居民意识、居民态度、民族文化等感知绩效的度量数据,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获取。
西南民族地区旅游精准扶贫效应评估是一个系统,其中影响精准旅游扶贫效应的因素众多,但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旅游精准扶贫效应的未可知,因此期望通过此评价模型,得出各评价指标的重要性(见表4),按照模糊物元公式计算出个案例地的旅游精准扶贫效应的关联度(见表5)和灰色综合关联度(见表6)。
表4 各指标的权重
表5 要素层指标灰色关联
表6 准则层灰色关联度
(一)旅游精准扶贫过程中存在“马太效应”
旅游精准扶贫绩效存在明显差距,且部分县域经济、社会、生态、居民发展四项指标的偏重趋向较鲜明,发展不均衡现象较为严重。雷山县的旅游精准扶贫绩效得分最低,但社会绩效指标得分最高(0.1506),是得分最低的精准帮扶指标(0.0517)的三倍,说明存在旅游漏损问题。雷山西江千户苗寨案例地由于区域旅游产业与当地经济联系薄弱,贫困地区缺乏资金和技术,而贫困人口又没有能力经营旅游活动,旅游经营者一半以上来自外来开发商,当地居民只从事简单的旅游商品销售、餐饮服务员等工作,收入普遍偏低,使得旅游收入多数被外来商户或旅游开发商收入囊中,造成高旅游漏损率。
(二)社区参与是解决贫困人口获益和发展最有效的途径
从表4可以看出,镇远县的贫困发生率、恩格尔系数都是最高的,其贫困程度较高,但综合绩效排名第一,主要得益于当地居民对精准旅游扶贫的大力支持以及贫困人口参与到扶贫项目中,社区居民不仅是社区的主人和社区文化中最鲜活的部分,还是促进旅游飞速发展的加油站。融入了社区参与的旅游扶贫才是完备的,不仅可以提高旅游扶贫事业的魅力,而且为该事业的长足发展保驾护航。
(三)旅游精准扶贫中依然存在“旅游飞地”的现象
从以上数据中可知,雷山县的旅游贡献率最高,经济绩效最好,但农村减贫人数却是最少的,居民发展绩效是最差的。调研和访谈结果表明,在旅游精准扶贫过程中,旅游产业发展与扶贫开发存在“脱嵌”情况,旅游扶贫项目大多属于政治吸纳型项目,承接主体以干部承接或合作社、企业承接为主,部分甚至出现“精英捕获”的现象。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在贵州西江千户苗寨、广西三江程阳八寨,旅游产业发展与农户收入,特别是贫困农户增收的之间关系并不大。通过发展旅游业帮助贫困人口脱贫,是旅游扶贫的真正目的,但是,在旅游扶贫发展过程中,各个利益相关主体出现不同程度的脱嵌行为。旅游组织由于自身不足无法担负扶贫产业与贫困户之间利益联结的角色和重任;政府干部承揽方式存在利益截留和理念曲解;大户和公司或龙头企业出现理念困境和自我逐利现象,导致其社会责任难以兼顾或产生消极扶贫;而贫困农户由于自身弱势地位突出,导致主导参与不足,被旅游扶贫边缘化。旅游产业扶贫方式明显脱嵌于社会基础,仅以提升GDP的政绩目标扭曲了旅游扶贫的本质,导致村庄共同体分裂、利益联结机制、内生性增长能力和农户资产重构的现象也非常严重。
四、对策和建议
本文提出了适用于西南民族地区旅游精准扶贫效应评估指标体系,运用模糊物元模型对区域内的五个案例地扶贫效应进行测度,测算结果可以为政策拟定和理论深化研究提供一定基础。研究结果表明,旅游精准扶贫中依然存在“旅游飞地”“旅游漏损”现象,发现社区参与能有效避免“脱靶、脱轨、脱嵌、跑调”等现象。从速从优实现旅游精准扶贫攻坚愿望,应当坚决执行扶贫攻坚战略,必须不断巩固群众主体地位,保证旅游事业和扶贫工作的齐头并进。为此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创新贫困识别模式,实现实效与准确相结合的旅游扶贫
精准旅游扶贫的首要任务就是识别,从微观上面必须识别细化到具体社会人,从宏观方面必须符合地区发展大趋势,采用精准识别模式提高贫困人口的参与率,旅游项目识别采用RHB战略,该战略强调旅游扶贫要综合考虑资源(Resource)、人(Humanity)、效益(Benefit),并以旅游资源为凭借,通过旅游发展获得人与经济双发展,并获得社会、生态、经济三重效益。通过以上两种方法提高贫困人口和扶贫项目的识别率,定点扶贫,项目介入,持续跟踪,在扶贫效应工作中从源头规避旅游飞地现象。
(二)机会赋予并包容贫困群体参与旅游事业,多面协力扩大贫困群体获益面
从以往的扶贫实践中可知,贫困人口参与旅游扶贫是带动贫困人口脱贫的有力方法。在社区的长远发展遇到了瓶颈之时,社区参与和增权理论被相继提出,欲解决其持续发展问题。旅游开发与社区发展的整个过程,应当充分考虑居民的主观意愿,特别是贫困人口的参与和其利益获得保护,是社区长足发展的基本要求。整个旅游扶贫过程中,涉及一系列利益相关者,根据各利益相关者的实际要求,设计了社区参与精准旅游扶贫模式(见图1)。该模式的基本框架为“政府主导+社区主体+企业经营+第三方力量介入”。其中外来旅游企业是否介入视社区资金情况来定,如果社区有充足的资金,并且有一定的社区经验和资金,社区自己经营和管理是最好的方式。结构中各方是密切联系的,每一方的行为都会都会影响其他各方:政府的主导范围包括企业、社区和第三方力量;一旦忽视社区的主体地位,政府和企业必将陷入被动状态;第三方力量介入,将有力调和机制内部各方关系,避免社区优秀旅游企业与精英跨越发展拉大贫富差距,尽力帮扶贫困弱势群体,深入扶贫一线调研,并整合调研结果推送相关政府部门决策参考。在旅游发展的过程中,所有的利益相关者都应纳入法律和社会舆论的规范之下,这是保证贫困人口公平参与、民主参与的前提。
图1 社区参与旅游精准扶贫模式
(三)设立面向贫困群体的培训基金,实现贫困人口综合素养大提升
现代旅游业将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资源开发规划与保护相结合,借此吸引游客,结合现代建筑的土木工程技术大兴基础设施建设,为游客提供吃住行游购娱的综合服务。旅游产品是一种生产与消费同步的综合性产品,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质量直接影响旅游产品的生产,进一步影响旅游者的消费效果。目前,我国的民族地区受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大都以老年群体、妇女群体和未成年人为主,这部分人群中绝大多数均未受过良好的教育,缺乏参与旅游活动的素质和基本技能。精准旅游扶贫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如何减少甚至消除贫困人口参与旅游活动的障碍,同时帮助其在旅游活动中的就业和发展。首先,应帮助贫困人口树立正确的扶贫观念,杜绝“等、靠、要”的观念,并利用网络、电视、手机等新媒体大力宣传新的脱贫致富观念;其次,政府部门应当设立贫困人口教育专项资金预算,专款专用,保障其教育机会、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与发达地区差距逐渐缩小,实现有技能者再教育,无技术者成长为技术骨干的教育现实。如在偏远山区对贫困人口进行普通话技能培训、餐饮服务技能培训、网络销售培训、无纸化结算、小微企业记账等相关培训,对于间接参与精准旅游扶贫的贫困人口可进行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手工艺产品加工等实用技术培训。让贫困地区只要有旅游资源,就有旅游高素养的旅游从业居民,保证每一个贫民都有参与旅游脱贫致富的能力和权利。
(四)广泛应用现代技术保护并传承民族文化
传统文化是民族地区发展旅游的重要旅游资源和吸引物。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广泛聚集壮、瑶、侗、彝、哈尼等少数民族,全面、深入挖掘和整合民族传统文化资源,是丰富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系统掌握区域内各民族文化的来龙去脉,将其开发成具有特色的民族旅游产品。同时,要高度重视旅游扶贫的智慧化,推动“旅游+互联网+民族文化”融合发展,全面推广和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构建数字化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平台和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信息库,进而能够反映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动态变化情况,以便支撑后续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特别是针对难于客观具体表现的非物质类文化旅游资源,通过智能化生态博物馆的形式进行保护,且尽最大程度地维持居民生活及其生活环境的原真性,借助区域内居民的生活行为与习惯以及传统民风民俗等,使得人文生态动态化。
五、小 结
贫困人口巨大和扶贫任务繁重是我国的基本现实之一,在旅游资源和贫困人群高度重叠的石漠化连片区进行精准旅游扶贫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在回顾旅游扶贫、扶贫绩效方法、评价体系构建基础上,结合案例地的实际,提出精准旅游扶贫效应评估指标体系。在评价方法上,修正了熵权法,扩展了其实用范围,并将其与模糊物元灰色模型结合,形成了集成的模型,并运用MATLAB软件进行编译,简化了计算过程,提高了评价速度和效率。将该模型运用到精准旅游扶贫效应评估中,根据排序结果给出扶贫效应的优劣,验证了该集成模型的有效性,如此,该模型还可以推广到其他类似问题的评价中,值得借鉴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