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低年级学生支持性情感品质新探

2020-04-03陈海宁

中小学班主任 2020年3期
关键词:支持性班集体德育

朱小蔓教授将情感德育归为两个要义:一是发育和培养哪些与德性生长相关的情感品质与能力为重,要弄清与哪个年龄段、什么需求相关等;二是利用怎样的功能和机制开展教育活动才能促进上述重要情感品德、品质和能力的出现、发育、生长。

回顾之前我对学生进行支持性情感的探索与实践,感到万分欣喜。8年前,我对一个班级进行了6年支持性情感教育实践。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段,探寻并确定相应的支持性情感,然后有目标、有针对性、系统地开展情感教育,帮助学生完成支持性情感品质的内生、发育、生长,从而展现情感教育与班集体建设之美,展现学生之美,展现班主任之美,逐步走向情感教育与班集体建设的新境界。这样的过程,不正是在遵循着朱小蔓教授情感德育的两个要义吗?

当我又开始担任一年级班主任时,一个新的挑战出现在面前。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个人,也就没有相同的两个班级。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独特的学生、独特的建班背景。因此,对于新一届的低年级学生,培养什么样的支持性情感?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培养?这些都是等待我去思考、去探索、去尝试、去实践的。

一、外行之中析内情

记得之前那一届学生,在低年级时,根据学情班情,将“安全感”与“归属感”作为低年级支持性情感。而当我接手新一届一年级新生时,发现他们与上一届学生完全不一样。他们情绪活泼,以自己为中心;缺少自控,易任性;不会相处,爱争吵;不够专注,较浮躁;期待表扬,却不爱表现;知道批评,却不知害羞;集体中的角色意识、规则意识、责任意识缺失。

经过近一个月对学生观察以及家访,我终于知道他们在低年级最需要的支持性情感是什么——友善之情、存在之感、愉悦之心。

1.友善之情

情是一种情感信息流,情感中的情是一种流动的波。学生之间的友善之情,就是两个及两个以上的人之间的情感波的流动即情感交流比较顺畅融合,从而让学生感到交往的快乐。

2.存在之感

学生无论是爱打小报告、爱抢着发言、爱争吵,还是不敢发言、不敢交往,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他们存在感的张显或缺失。当自我存在感得到认可与赞许后,就会成为学生自我发展的内驱力。

3.愉悦之心

低年级学生进入班级,愉悦显得尤为重要。愉悦是一种情感、是一种依恋,对老师、对集体的依恋。无压抑地与老师、同学交往,不受忽视,被接纳、被保护、被爱,从而产生愉悦感,才可能融入集体生活,才可能进一步乐意地、勇敢地表达自己,付出自己的真诚与爱心。

当支持性情感确定后,情感德育就有了明确目标,我就可以设计活动、开拓途径,去促进学生进行情感体验、情感产生了。

二、细节之中育美情

良好的班集体教育环境为学生找到了情感发展的参照点,可以给学生带来不同的满足方式,虽然并不能及时全部给予满足,但只要认同教育传递的价值,总可以在适应的水平上获得满足。低年级学生情感品质未必就一定能够形成,有的时候只是情感的体验,在活动中、在情境中、在生活中产生体验,产生情感。而情感教育与班集体建设中,一定存在“矛盾点、问题点、困难点”,这些问题就是情感教育的细节。如果我们忽略了“情感教育的细节”,出现教育的浅表化,那么情感教育就渗透不到学生的心灵里面去。能不能抓住这个情感教育与班集体建设中的“教育细节”——教育契机,进行“细节教育”,成为情感教育与班集体建设能否成功的“生命所在”。

1.让每个细节成为情感教育的素材

德育不是说教,不是灌输,而应该徜徉在细节中,点点滴滴都是情感教育的素材,抓住教育生活中的小事,当成大事来思考,当成大事来处理,呼唤学生心灵的情感,感受教育的幸福,也激发他们彼此关心、彼此尊重的情感。

我坚持了8年,记住班级每一个学生的生日。在生日那天,都会为学生过集体生日并送上为她准备的礼物——一本写着真诚祝福的书,这些年来,几百本书、几万字的祝福,传达着老师对学生的关爱,也培养着学生的友善情感。

一年级开学第一个星期,我走进学生,细心观察,寻找生活中的教育资源,拍成照片或视频,利用“初页”软件制作成生动的音频文件,用一个个故事、一张张图片、一句句話语,与家长、学生共享资源,让学生与家长了解学校生活、了解老师工作,传递情感,感受温暖。学生更爱班级,家长更愿意支持教育。

配文:与其说你们盼望与老师合影,不如说我更期待与你们合影,因为你们的进步也是我的快乐。

配文:是你们给我讲故事,出题让我做,我故意答错,想博得你们笑声一片,那么,我愿意这样,唤醒你们的童年。

配文:今天我把捡到的桂花分给了同学,虽然我没有装满纸袋,但是我还是最快乐的。

配文:我破了,老师没舍得扔掉我。老师说,在我身上她看到了几个善良可爱的孩子,看到了纯纯的儿童心。热心的张璟瑶帮助范懿德给小鱼换水,不小心打破了我;大度的范懿德说:“她是帮助我的,不用赔。”细心的庄琰把碎玻璃捡起,说不要扎伤同学们的脚。下课时,几个同学保护着我,不让人碰我。哈哈,我是个破鱼缸,也是个幸福快乐的小鱼缸。

就这样,每一周“情感初页”都是一次次多元教育、精神引领、情感体验、多元评价,帮助学生学会相处、学会坚强,帮助家长提升教育技能。经过一年半的努力,我的“情感初页”已经成为学生、家长的情感所需,让班级情感文化成为学生、家长的自需,从而将班级情感教育从自然走向自为。

2.让每个节日成为情感教育的时机

为了更好地实施情感教育,我将教育的时空扩大,关注每年的重要节日,在与学生享受节日快乐时,也将情感教育渗透,唤醒学生的感恩之情、民族之情、爱国之情。

中秋节与家长携手,带学生一同登上江宁区方山山顶举行传统拜月礼,一起行礼,吟诗赏月,家长之间交流育儿心得,孩子开心地玩耍,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儿童节,组织学生做“小小比萨师”,动手制作比萨,体会劳动愉悦。母亲节、妇女节,开展感恩系列活动。植树节,与学生一起培植盆栽植物,与植物结为“成长伙伴”,关注生命,一起成长。端午节,探究历史文化,学习包粽子,快乐而增知。在这些活动中,学生从情感上得到信任,得到幸福,更愿意做一个温暖的人。

3.让每个孩子成为情感教育的老师

每一个孩子既是一个学生,也是一个老师,在他们的身上,总能发现很多值得学习的宝藏。用学生自己的故事去感染学生、去影响学生,收到的教育效果往往超越了老师的说教。所以,我挖掘学生的情感教育资源,让每一个学生成为情感教育的老师。

当学生缺乏自信时,就开展“优点大轰炸”活动,让每一个孩子去发现别人的优点,去学习赞美他人;发现学生身上感人的事迹时,就编成故事讲给全班学生听,让他们去品味、去学习;当班级出现不良现象时,就用手机拍下照片或视频,播放给大家看,商讨解决办法……在教育中,班级成为情感教育的共同体。

4.让每个活动成为情感教育的途径

我在班级积极开展一系列体验式德育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经历、感受,在活动中促进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活动,努力实现“解放大脑,解放双手,解放眼睛,解放嘴,解放空间,解放时间”,激发一种自内而外的自我教育和团体教育,从而体会友善的重要,感受活动的快乐和自我存在的价值。

5.让每次阅读都是情感教育的共鸣

我相信阅读是学生获得幸福的基础。所以,作为语文老师,也努力让孩子喜欢阅读。与学生共读一本书,与学生策划阅读活动:“我有话要说”演讲活动、“温馨的读书画面”摄影比赛活动、“阅读考级”活动等,激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他们在阅读中去感受那种奇妙的心灵沟通与共鸣,从而得到情感的升华。

6.让每个集体成为情感教育的沃土

学校不应该只是一个上课、写作业的地方,也应该是一个有着丰富活动的乐园。我与学生一起商讨确定班花、班名,组织学生设计班歌、班徽与班旗,在设计过程中,将班级精神刻在了学生脑中,同时发挥了学生主人公意识,让每个学生时刻感受自己在集体中是很重要的,愿意为班级努力。

在班级,成立各种俱乐部,魔方俱乐部、手工俱乐部、足球俱乐部、游戏俱乐部、阅读俱乐部等。一到下课或中午,学生们坐到一起开展活动,有声有色。

我们与安徽大别山一所希望小学开展“手拉手联谊活动”,组织学生定期寄去一份份礼物、一声声问候,通过这样有益的活动进行情感德育,实现情感联结,帮助学生获得情感愉悦。

朱小蔓说过,只有建立在学生生活中的情感教育才是真正的。我想,情感源自生活,回归生活,与学生一起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都是很好的教育资源,记录生活,品味生活,学习生活,在这样的情感共鸣、情感体验中,学生的友善、愉悦感、存在感,就能潜移默化地产生、发展、传播。

三、情动于中行于外

真实的情感来自内心对外界事物的感动,然后用自己适当的方式表达出来。经过一年半的实践,孩子因为感受到在班集体中存在的重要性,获得了愉悦感,从而发自内心地学习与同学、与老师友善相处。

其实,无论哪种支持性情感的提出,都是要从学生自身情感出发,遵循学生情感发展规律。利用怎样的功能和机制开展教育活动,都需要我们去寻找规律、探寻策略、分清重点、做好评价指导等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与老师情感的自我修炼与自我完善也在同时进行着。

所以,良好的情感德育,最终是可以追求“共赢、共享、共创”的更高境界的。

陈海宁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实验小学,南京师范大学班主任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南京市首届德育工作带头人、南京市第三届“南京工匠”、南京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第三届长三角地区中小学班主任基本功大赛(小學组)一等奖第一名。

猜你喜欢

支持性班集体德育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幼儿游戏中实现深度学习的支持性策略研究
小学1~6年级师生关系特点实践研究
人心齐,泰山移
中等职业学校班集体建设的策略研究
提高材料对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支持性
温暖的班集体
提升学生自主管理水平 构建特色班集体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