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群文阅读中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
2020-04-03邓心花
邓心花
摘要:群文阅读是一种可以让学生增强阅读兴趣、丰富阅读方式、提升阅读能力的阅读方式。通过《群文阅读》读本中各个议题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思维训练,从而促进学生的整合性思维、求异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发散性思维等思维能力不断发展。
关键词:阅读;训练;思维能力;促进;发展
群文阅读是近年兴起的一种可以让学生增强阅读兴趣、提升阅读能力的阅读方式,群文阅读的可行性与实效性已逐渐被承认和肯定。笔者通过群文阅读教学,掀起群文阅读的热潮,有针对性地开展思维训练,从而促进学生的整合性思维、求异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发散性思维的发展。
一、利用群文读本,促进学生整合性思维发展
知识整合是指对知识进行重新整理,是指对知识做一定的归类排序使其有条理有秩序。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所知道的毕竟是零碎的、分散的,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梳理和整合能力。
(一)从不同的角度归纳整合出立体的人物形象
俄國诗人马雅可夫斯基曾说过:“一个人的美不在外表,而在才华、气质和品格。”由此可见,了解一个人决不能从单方面出发,而应全面深入。
学习群文《走进丰子恺》时,重点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出发,分别概括丰子恺的性格特征,再加以归纳整合,从而得出一个丰满的丰子恺形象。如,通过欣赏丰子恺漫画的内容和主题,可看出丰子恺是一个富有童真童趣的人;通过欣赏丰子恺本人写的《给我的孩子们》《艺术三昧(节选)》,可看出丰子恺真实而纯洁、具有很强的艺术鉴赏能力;通过欣赏他人写丰子恺的文章《暑假——父亲丰子恺轶事》,我们得知丰子恺像儿童一样生活、读书、写作。在不断的概括整合中,学生脑海就浮现出丰子恺全面、真实、立体的形象了。
(二)从象征手法中归纳整合出丰富的动物形象
美国评论家劳·坡林曾说,象征好像蛋白石,它的光能在慢慢转动的不同角度下放射出不同的色彩。教学群文《象征——从牛说开去》时,主要从牛的象征意义出发,纵观艺术家们如何用巧手灵心赋予牛无限丰富的意蕴。《一头奶牛的故事》将奶牛象征为人类社会中每个人自欺欺人的借口;《貌同心异四“老牛”——古今四首咏牛诗赏析》中北宋诗人孔平仲赋予了一头兢兢业业尽职尽责的老牛以消沉颓废的情绪;宋代李纲刻画了一头只要天下苍生都能获得温饱,自己却情愿忍受饥饿和疾病的有着博大胸怀的牛;臧克家则摈弃封建文人咏牛诗中的种种伤感,塑造了一头有着积极乐观心态的老黄牛形象;石天河则另辟蹊径,为读者呈现了一头独立思考、因抵牾而获咎但终不改其真性情、令驾驭者心存几分敬畏又不敢恣意驱使的牛。这样不断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最终整合出全面而深刻的“牛”的形象,学生的整合思维由此得到促进。
二、利用群文读本,促进学生求异思维发展
求异思维是指对某件事、某问题的理解和看法与众不同,有独特的见地。求异思维隶属于创造性思维,经常进行该方面的指导,学生的创新能力也能得到培养。
(一)在比较阅读中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比较是一切理想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教学群文《父爱的表达》时,指导学生对五篇文章进行比较阅读,从不同父亲身上读出相同的父爱,又从相同父爱中读出不一样的父爱表达。《指尖上的父爱》,父爱是一根手指的一路牵引;《父亲的画面(节选)》,父爱是无微不至的百般宠爱;《打》,父爱是一次又一次的痛打狠揍;《多年父子成兄弟(节选)》,父爱是兄弟般的理解和支持;《父亲的爱》,父爱是无形的关怀备至。在这样的比较阅读中,学生的智力得以开发,创新思维得以培养,最终其求异性思维也就得到发展。
(二)运用求异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群文《托物言志》时,要求学生在比较阅读中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明白五篇文章分别托什么物,言什么志。学生在充分的自学和交流后,对托物言志这一手法理解更加深入。《我的空中楼阁》贯穿于全文的对小屋与周围环境的描摹与赞美,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独立人格、自由生活的追求与向往,这就是作者的“志”;《菊花诗五首》中,杜甫的《叹庭前甘菊花》把甘菊比喻为君子,把众芳比喻为小人,表达了自己没有机会为国家平定叛乱尽一份绵薄之力的愤慨;黄巢的《不第后赋菊》借咏菊以抒抱负,成功地塑造了抒情主人公那手擎长剑、身披甲胄、气冲霄汉的英雄形象;元稹的《菊花》则通过爱菊,侧面烘托它的优秀品格,美妙灵动,意趣盎然。以上几首诗托的是同一物“菊花”,但是所言之“志”却各有不同。进行这样的比较阅读,要对学生中闪现的求异性思维火花及时加以引导和训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不断促进求异性思维的发展。
三、利用群文读本,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发展
批判性思维可分为认知技能和感知倾向,其中认知技能包括:阐述、分析、评估、推论、解释和自我校准六个方面。群文阅读过程中我们主要围绕“阐述”和“分析”两个方面对学生展开训练。
(一)在“阐述”中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随着各个版本教材的修订,鲁迅逐渐淡出了课本,一时间众声喧哗,争论不休。对此,我们利用九上群文《鲁迅淡出课本,你怎么看》引导学生思考:作为语文课本的直接受益者以及阅读鲁迅文章的当事者,你们又是怎样看待这种情况的呢?学生畅所欲言。
生一阐述:鲁迅作品虽较难懂,但那是新文化运动的成果与见证,鲁迅代表着那个时代,他的作品直视当时社会的阴暗面,可以警醒后人不忘历史;同时,鲁迅的作品具有极高的文学性与思想性,值得我们中学生阅读。生二阐述:关于鲁迅作品淡出语文课本,我的看法是支持。因为鲁迅的文章大部分还是有难度的,很多学生理解不了。现在的学生做不到把自己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体会不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所以学习鲁迅文章效果不大……由此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得到锻炼。
(二)在“分析”中逐渐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
如教学群文《可爱的猪八戒》前,笔者先让学生说说猪八戒这个人物形象,大家都说猪八戒好吃懒做、贪图美色、没有集体观念、贪小便宜等等。为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我引导说:“难道猪八戒没有优点吗?”在熟读文章后,学生改变了对猪八戒的定势思维。这五篇文章充分展现了猪八戒可爱的一面,如《大战流沙河》展现了一个勇于战斗、熟识水性、尽心尽力帮助师傅渡河的猪八戒;《八戒编谎话》中,猪八戒在被大师兄捉弄和揭穿谎话后的那个窘样,实在搞笑可爱极了;再如《义激美猴王》中,一个急中生智、充满智慧的猪八戒跃然纸上。这样的阅读适当让学生打破常规,弱化了思维定势,从而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四、利用群文读本,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发展
发散思维可以通过纵横发散,使知识串联、综合沟通、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對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十分有帮助的。
(一)在补写中充分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哲学家黑格尔说过:“创造性思维需要有丰富的想象。”群文《情节反转》五篇文章在情节发展过程中往往来个突然反转,使读者起初建立起来的主观意愿落空,甚至和读者一开始建立起来的主观愿望刚好相反,因此非常适合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从而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教学前我先将五篇文章复印出来,并特意将结尾省略,以便让学生发挥想象补写结尾。如《池塘灯影》,我让学生阅读开头至“三年之后……心底萌生出去看看那人究竟是谁的念头……”,接着让学生各自思考,充分讨论,然后分小组上台展示。学生的答案是丰富的多元的。有的说是教授在写论文,有的说是作者班里贫穷而又刻苦的男同学在做事,有的说是勤奋好学的保安为上大学在拼命攻读……最后,我公布答案:原来是公厕那盏灯。学生哄堂大笑。如此,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发挥,思维得到发散。
(二)在“潜台词”中飞扬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潜台词是指在某一话语的背后所隐藏着的那些没有直接、明白表达出来的意思。
教学九下《戏剧中的潜台词》时,我先利用综合讨论后的三个链接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然后让学生带着综合讨论的四个问题去阅读前面五篇文章。开头,这个“潜台词”会让人觉得怪异,不合情理,而后面对潜台词突然逆变的补充诠释,却能够使自己前后话语的内容互相联系在一起,形成反差。如《嵇康骂禽兽》,既表达了嵇康谴责强烈,又显现他语言的机智和幽默。另外,潜台词还可以很好地揭示人物性格,如《公输》的潜台词达到了语言既委婉、目的又明确的效果,也很好地体现了公输聪明机智的特点。如此,在潜台词的训练中,学生的思维得以发散。
经过两年的实践和研究,学生的阅读兴趣浓厚了,阅读量大了,阅读能力强了。尤其是整合性思维、求异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反推性思维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