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年宫颈癌患者术后病耻感及益处发现的相关性分析

2020-04-03杨芬燕蔡静刘琴

中国医药导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病耻感青年相关性

杨芬燕 蔡静 刘琴

[摘要] 目的 探讨青年宫颈癌患者术后病耻感及益处发现的现状,并分析其相关性。 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法,选取2018年1~8月在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妇科肿瘤病区行全子宫切除术+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的128例青年宫颈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使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社会影响量表(SIS)、益处发现量表(BFS)收集患者术后病耻感与益处发现的评分情况,分析青年宫颈癌患者术后病耻感与益处发现的相关性。 结果 128例青年宫颈癌患者术后病耻感总分为(57.72±7.37)分,其中内在羞耻感维度均分得分最高(2.62±0.71)分,益处发现得分为(60.43±6.40)分。青年宫颈癌患者术后病耻感总分及各维度得分与益处发现存在相关性(P < 0.05)。结论 青年宫颈癌患者术后病耻感总分及各维度得分与益处发现呈负相关,提示临床医务工作者应根据青年宫颈癌患者的特殊心理和生理特点,通过促进益处发现来预防或降低患者的病耻感水平。

[关键词] 青年;宫颈癌;病耻感;益处发现;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 R737.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20)02(c)-0070-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status quo of postoperative stigma and benefit finding in young patients with cervical cancer, and to analyze the correlation. Methods A total of 128 young cervical cancer patients who had undergone total hysterectomy and pelvic lymph node dissection from January to August 2018 in the Gynecological Oncology Area of the Cancer Hospital Affifiated to Xi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were selected as research object by the group sampling method.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method was adopted. The general information questionnaire, social impact scale (SIS) and benefit finding scale (BFS) were used to collect the scores of postoperative stigma and benefit findings in patients, whil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stigma and benefit findings in young patients with cervical cancer was analyzed. Results The total scores of stigma after surgery in 128 young cervical cancer patients were (57.72±7.37) points, of which the inner stigma dimension scored the highest were (2.62±0.71) points, the benefit finding scores were (60.43±6.40) points. The total score and the score of each dimension and benefit finding of postoperative stigma in young cervical cancer patients were correlated (P < 0.05). Conclusion The total score of postoperative stigma and the score of each dimension of young patients with cervical cancer are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benefit finding, suggesting that clinical medical workers should prevent or reduce the patients′ level of stigma.

[Key words] Youth; Cervical cancer; Stigma; Benefit finding; Correlation

宮颈癌严重威胁女性的生命和健康,是中国前十大恶性肿瘤之一[1]。近年来,宫颈癌患者发病年龄不断趋于年轻化[2-3]。统计显示,我国宫颈癌患者中年龄 <45岁的患者约占宫颈癌患病总人数的57.7%,其中42.4%患者生育一胎或尚未生育[4]。研究显示,宫颈癌疾病会引发患者的负性情绪,例如疾病羞耻感[5]。近年来,逐渐发现个体在经历癌症或不良事件时会表现出积极的认知方式,刺激个体在人际交往、个人行为及精神方面产生积极的行为,从而可以降低患者消极负性情绪并为患者的生活带来益处[6]。有报道指出[7],益处发现既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也可以改善患者的负性情绪,但青年宫颈癌患者术后病耻感与益处发现的关系尚未见报道。因此,本研究通过对青年宫颈癌患者术后病耻感水平进行分析并探讨其与益处发现的相关性,为今后临床护理工作中能够最大程度地提高患者的益处发现水平,降低患者的病耻感制订科学、全面的干预对策提供实证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取方便抽样,选取2018年1~8月在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行宫颈癌手术住院治疗并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128例青年患者。年龄21~45岁,平均(35.31±6.02)岁;初中及以下45例,高中/中专39例,大专及以上34例;已婚87例,未婚10例,离婚、分居或丧偶31例;个体/自由职业/退休18例,农民23例,干部45例,公司职员42例,退休1例;农村39例,城市89例;家庭人均月收入<1000元2例,1000~3000元26例, >3000~5000元57例,>5000元43例;医保/保险支付110例,自费18例;有家族病史29例,无家族病史99例。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年龄划分标准,15~45岁[8];②依据《NCCN子宫颈癌临床实践指南(2018年)》[9]确诊为宫颈癌并行全子宫切除术+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术后4~7 d内;③愿意配合本研究。排除标准:①先行化疗再行手术;②合并有其他癌症且不能手术;③有精神疾病或认知障碍。

1.3 方法

1.3.1 一般资料调查问卷  采用自行设计的一般情况调查问卷,需要患者填写的内容包括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居住地(农村、城市)、医疗费用支付、家庭人均月收入等。疾病相关资料:家族病史。

1.3.2 社会影响量表(SIS)  Fife等[10]开发SIS量表应用于测量癌症患者和艾滋病患者的病耻感的量表,2007年被我国学者翻译成(台湾)中文版[11]。量表共4个维度,分别是:维度Ⅰ社会排斥(social rejection)(9个条目),用来测量患者在工作或社会中感知到的歧视;维度Ⅱ经济歧视(financial insecurity)(3个条目),该维度与个体工作的收入情况和稳定性有关;维度Ⅲ内在羞耻感(internalized shame)(5个条目),用来测量患者在社会和经济方面是否具有不安全的内化之感;维度Ⅳ社会隔离(social isolation)(7个条目),量表用来测量患者是否有孤独感、与他人之间相处是否感知到不平等感、是否有无用感。量表采用Likert 4点评分法,4分为极为同意,3分为同意,2分为不同意,1分为极不同意。各条目均为反向评分,总分为24~96分,得分越高提示患者的病耻感越重。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5~0.90,信度较好。

1.3.3 益处发现评定量表(BFS)  2001年Antoni等[12]编制了乳腺癌患者的益处发现评定量表(BFS),并被证实具有良好的信度。本研究采用胡晔[13]于2004年翻译中文版BFS,该量表为单维度量表,共包含19个条目,量表开发主要应用于乳腺癌患者,后续逐渐应用到其他肿瘤及其慢性病患者中。量表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1~5分表示从完全没有到非常多,分值范围19~95分,总分为各条目得分之和,总分越高表示益处发现水平越高。中文版BFS内容效度指数为0.955,Cronbach′s α系数为0.95,信效度良好。

1.3.4 资料收集方法  所有调查量表都是由研究人员亲手发放和回收,发放调查问卷前向调查对象说明本调查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在研究对象充分知情及同意的前提下,采取匿名的方法完成量表调研,保证调查问卷的质量。调查完成收回问卷时即刻对调查问卷进行检查,发现有错漏或不合逻辑之处的地方,对该调查对象进行询问以补充更正,由此来保证资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本研究共发放问卷135份,有效问卷数128份,有效回收率为94.82%。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EpiData 3.1软件对回收的问卷数据进行录入,采用SPSS 2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表示,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对青年宫颈癌患者术后病耻感与益处发现得分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青年宫颈癌患者术后病耻感量和益处发现得分情况

患者病耻感总分为(57.72±7.37)分,处于中度以上的水平,其中内在羞耻感维度均分得分最高,均分为(2.62±0.71)分;益处发现得分为(60.43±6.40)分,处于中度水平。见表1。

2.2 青年宫颈癌患者术后病耻感与益处发现相关性分析

青年宫颈癌患者术后病耻感各维度和益处发现均呈负相关(P < 0.05)。见表2。

3 讨论

3.1 青年宫颈癌患者术后病耻感水平分析

本研究中128例青年宫颈癌患者术后病耻感得分高于国内宫颈癌术后患者病耻感的得分水平[14],但低于国内恶性肿瘤患者的病耻感水平[15]。这是由于患者年龄、性别、调查时间的不同,患者的病耻感也不同[16]。本调查显示,患者内在羞耻感水平最高,这可能与患者对疾病的错误认知、手术造成的术后并发症及疾病的预后有关,尤其对于有生育要求的患者而言手术造成生育能力的丧失,更加重了患者的自责感。因此,这种高水平的病耻感应提示医务人员早期开展病耻感的干预。研究显示,术后早期对患者采取心理干预能够有效地降低患者病耻感。由于术后早期,患者的病耻感还属于初步形成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实施早期干预有利于进一步降低患者的病耻感水平,长期效果可能会更好。

3.2 青年宫颈癌患者术后益处发现水平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128例青年宫颈癌患者术后益处发现得分低于国内宫颈癌患者益處发现的得分水平[17]。但都证实了宫颈癌患者在面对肿瘤这一创伤后,多数患者在患病过程中会有一些积极的改变,会积极的对疾病进行认知评价,进而去发现更多的益处。因为这一时期的患者大多数正处于事业的上升期,同时在生活中承担着重要角色,因此,她们更愿意积极面对因疾病治疗带来的各种不良后果,并从疾病治疗的过程中发现对自己有益处的一面。但这一结果仍然有待提高,作为临床医务工作者,可以在患者兴趣培养、生活期望调整方面给予帮助,引导患者以积极的方式去面对疾病,使她们保持乐观的心态,能够更深入地了解疾病所带来的积极意义,减轻负面情绪,促进患者益处发现的提升。

3.3 青年宫颈癌患者术后病耻感与益处发现的相关性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青年宫颈癌患者术后病耻感与益处发现水平呈负相关。与既往调查结果[18]一致。提示医务工作者应积极地采取有效措施提高青年宫颈癌患者的益处发现水平来降低患者的病耻感水平。对于青年宫颈癌患者,由于手术带来的身体及心理上的巨大压力,尤其对于有生育要求的家庭而言,加重了患者的病耻感,使患者对人际交往、工作和生活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阻碍了患者益处发现水平的提升。有报道指出,降低患者病耻感的措施有合理情绪疗法[19-20]、一站式康复模式等[21-22],均都可以降低患者的病耻感。通过认知行为管理、压力管理、积极反思等都增加患者的益处发现[23],使患者有足够的信心去应对疾病,寻找新的生活目标,在疾病治疗中发现希望,最终提高患者的益处发现水平。因此,医务人员应根据青年宫颈癌患者的心理特点,从多角度出发定制心理干预对策,虽然青年宫颈癌患者的内在羞耻感较为强烈,但可以通过各种对策来降低患者的病耻感程度并促进其益处发现水平的提升。

4 结论

青年宫颈癌患者术后病耻感处于中等偏高水平,其中内在羞耻感最为强烈,且与益处发现呈负相关。对于青年宫颈癌患者而言,当其感知到疾病的诊断及手术所带来的不良后果时,易产生较高程度的病恥感,因此患者在术后短时期内能感受到的积极改变以及产生益处发现的机会则越小。因此,医务人员应根据青年宫颈癌患者的特殊心理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降低患者的病耻感提升患者的益处发现,帮助患者顺利渡过手术期,提高其生活质量,促进其早日回归家庭、回归社会。

[参考文献]

[1]  Chen W,Zheng RS,Baade PD,et al. Cancer statistics in China,2015 [J]. CA Cancer J Clin,2016,66(2):115-132.

[2]  谢珊艳,任鹏.宫颈癌发病年轻化的趋势分析与相应对策[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8,26(5):10-12.

[3]  王杰杰.宫颈癌年轻化的发病趋势与对策[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7,25(10):10-11.

[4]  Li S,Hu T,Lv W,et al. Changes in Prevalence and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ervical Cancer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A Study of 10 012 Cases From a Nationwide Working Group [J]. Oncologist,2013,18(10):1101-1107.

[5]  李荣,李广庆,闫荣,等.宫颈癌患者病耻感现状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临床护理,2016,15(4):1-5.

[6]  Wang Y,Gan Y,Miao M,et al. High-level construal benefits,meaning making,and posttraumatic growth in cancer patients [J]. Palliat Support Care,2016,14(5):510-518.

[7]  王瑜萍.女性乳腺癌患者益处发现的发展轨迹与功能[D].长沙:中南大学,2014.

[8]  郑松柏,朱汉民.老年医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9]  周晖,白守民,林仲秋.《2018NCCN宫颈癌临床实践指南(第一版)》解读[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7, 33(12):1255-1261.

[10]  Fife BF,Wright ER. The dimensionality of stigma:a comparison of its impact on the self of persons with HIV/AIDS and cancer [J]. J Health Soc Behav,2000,41(1):50-67.

[11]  吴臣,刘妍,王克芳.修订版社会影响量表应用于女性尿失禁病人的验证性因素分析[J].护理研究,2012,26(28):2680-2681.

[12]  Antoni MH,Lehman JM,Kilbourn KM,et al. Cognitive-behavioral stress management intervention decreases the prevalence of depression and enhances benefit finding among women under treatment for early-stage breast cancer [J]. Psychol Health,2001,20(1):20-32.

[13]  胡晔.益处发现评定量表在乳腺癌患者中的本土化研究[D].合肥:安徽医科大学,2014.

[14]  陈惠惠,李喜梅,毛郁蕾.宫颈癌根治术患者病耻感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8,18(11):1905-1907.

[15]  恶性肿瘤化疗患者病耻感程度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唐山:华北理工大学,2018.

[16]  白莲花,李晓丹.宫颈癌病人的病耻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探讨[J].全科护理,2019,17(14):1768-1771.

[17]  张丽岩,宋旭生,王文博,等.自我效能在宫颈癌患者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和益处发现间中介效应[J].中国公共卫生,2018,34(1):111-113.

[18]  廖娟,赵阳,赵楠,等.晚期肿瘤患者抑郁情绪改善与益处发现的关系[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7, 19(3):480-485.

[19]  赵敏,黄菲.合理情绪疗法对结核病患者病耻感及遵医行为的影响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8,16(34):186-188.

[20]  杨亚芳,朱文标.正念疗法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我怜悯及病耻感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9,57(17):91-94.

[21]  宁佳琼,曹薇薇,贺茜,等.“一站式康复模式”在改善乳腺癌术后患者病耻感中的效果研究[J].当代护士:上旬刊,2019,26(2):90-93.

[22]  胡天兰,何芳.个案管理对出院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病耻感、应对方式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8, 15(20):141-144.

[23]  章毛毛,李惠萍,张婷,等.癌症患者益处发现干预措施及其效果的系统评价[J].现代预防医学,2018,45(5):944-948.

(收稿日期:2019-08-29  本文编辑:王晓晔)

猜你喜欢

病耻感青年相关性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心理健康素养与病耻感的相关性分析
心境障碍患者病耻感与自尊水平的相关性探讨
强制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病耻感及相关因素研究
基于Kronecker信道的MIMO系统通信性能分析
小儿支气管哮喘与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相关性分析
脑梗死与高同型半胱氨酸的相关性研究(2)
脑梗死与高同型半胱氨酸的相关性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
人性化心理干预在精神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