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鄂渝黔少数民族集聚区水运贸易对象及空间特征
2020-04-03尹元元
尹元元,罗 霞
(湖南工商大学 经济与贸易学院,湖南 长沙410205)
一、引言
湘鄂渝黔少数民族集聚区位于我国湖南、湖北、重庆、贵州的交界地带,主要居住着苗族、侗族和土家族居民,包括秀山县、酋阳县、石柱县、彭水县、永顺县、保靖县、古丈县、花垣县、凤凰县、泸溪县,恩施县和龙山县等少数民族自治县。湘鄂渝黔少数民族集聚区商贸流通业兴起于明末清初时期,主要有集市贸易、山货贸易和水运贸易三种形式。由于水运贸易相较于集市贸易和山货贸易具有跨区域范围广和经济辐射作用大的特点,对促进当地与外界的经济联系起着重要的作用,逐步成为湘鄂渝黔少数民族集聚区最重要的贸易方式。1949年以后,随着公路、铁路和航空的兴起和发展,湘鄂渝黔少数民族集聚区的水运贸易开始被取代,以致逐渐衰落和消失。但是从目前国内外商品流通的形式来看,水运贸易仍然是重要的方式之一。因此,合理利用水运贸易来促进湘鄂渝黔少数民族集聚区的经济发展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以往文献资料的梳理归纳和总结,分析湘鄂渝黔少数民族集聚区的水运贸易对象和空间布局特点,从而以重新审视水运贸易对湘鄂渝黔少数民族集聚区的重要价值,为利用水运贸易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提出合理的建议。
二、相关文献综述
少数民族集聚区所处地域偏僻,再加上其旧体制产品经济的劣势,是造成少数民族集聚区商品经济发展落后于我国发达地区的主要原因(柳思维,1989)[1]。实际上,湘鄂渝黔少数民族集聚区的商品流通业发展有利于促进该地区经济繁荣。王星欣、彭立平(2017)[2]以湘西少数民族集聚区为例,指出民族地区流通产业发展面临着流通主体分散、区域发展不均、市场门槛低、网络经济效应差等问题。柳思维(2010)[3]指出加快民族地区流通产业的发展对当地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应该将民族特色融入流通产业发展中去。向左谊(2017)[4]以湘西边区为例,进一步指出改变少数民族地区流通产业落后现状,应该充分发挥民族的地理区位、资源环境、交通运输、经济基础、文化传统和制度政策的优势。关于湘鄂渝黔少数民族集聚区流通产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水运贸易研究和集市贸易研究两方面。
清末民国初期,水运贸易达到鼎盛,推动了当地商品经济的繁盛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关于湘鄂渝黔少数民族集聚区水运贸易,大多数学者的研究集中在明清时期和民国时期。研究内容主要关于水运贸易的交易商品、水运贸易的流域和水运贸易的社会文化三个方面。关于湘鄂渝黔少数民族集聚区水运贸易的交易商品研究,主要包括桐油贸易和木材贸易两类。关于桐油贸易的研究有:杨乔(2016)[5]、张坤美(2017)[6]的研究指出,长江流域生产的桐油、黔东南地区生产的桐油是清朝和民国时期出口的主要农产品;胡蕊纯、张应强(2019)[7]研究了清朝至民国时期西南少数民族区域的桐油贸易产销发展,指出西南少数民族依靠长江的沅水流域和清水江流域,形成了桐油生产、集散、销售一体化的贸易模式;张园园(2015)[8]研究了湘西少数民族地区桐油贸易,指出市场需求和水运运输的发展是湘西民族地区桐油贸易繁盛的主要原因;谭清宣(2014)[9]指出渝东南民族地区的桐油贸易主要依靠水运运输,明显推动了民国时期民族地区的区域经济的发展。关于木材贸易的研究有:万红(2005)[10]指出苗族、侗族居住的清水江流域是木材集散地,木材交易繁盛;吴晓美、吕永峰(2017)[11]进一步指出明朝至民国时期清水江流域生产的苗木主要是通过沅水流域疏散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并销售到全国。关于湘鄂渝黔少数民族集聚区水运贸易的流域研究,主要包括清水江和沅水两大流域:许存健(2017)[12]在关于清朝沅水流域商品流通的研究中指出,流经西南少数民族区域的沅水流域向外输出木材、桐油等当地产物,向内输入食盐、布匹等日用品;高笑红(2014)[13]在关于清水江流域木材贸易的研究中指出,黎平、锦屏等地区生产的木材通过清水江汇集到长江流域,在洪江和常德进行疏散。关于湘鄂渝黔少数民族集聚区水运贸易的社会文化研究有:方磊(2018)[14]在对沅水流域商业文化的研究中指出,依托沅水流域形成的少数民族古镇不仅具有古镇民族特色,还具有商业业态的功能;安芮(2017)[15]通过对湘黔潕水流域水道、集镇与民族社会的研究发现,商品流通会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并促进特色地域社会文化的形成;周红、胡敏(2015)[16]指出位于西南沅水流域的少数民族集聚区的城镇开发应该结合其历史悠久的古镇文化。
关于湘鄂渝黔少数民族集市贸易研究,主要集中于集市贸易对民族地区的经济作用和意义。柳思维、游祖昆(1981)[17]指出湘西地区的集市贸易对促进山区经济和少数民族商品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石伶亚(2013)[18]在关于湘鄂渝黔边区商业习惯法的研究中指出,集市贸易管理及交易惯例主要包括山货贸易、盐业贸易和木材贸易三种。其不仅维持了当地市场交易秩序,还降低了交易成本,催生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米静(2014)[19]以恩施侗族少数民族集聚区为例,指出民族地区集市贸易以定期集市的自由贸易特点为主,因此发展民族地区商品经济应该结合集市贸易特色和区域优势。游祖昆、柳思维(1984)[20]提出个体工商的分散经营模式和长途贩运的商业经济对地广人稀的湘西少数民族集聚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柳思维、王兆峰(2008)[21]进一步提出加快西部少数民族集聚区经济的发展应该顺应新的发展战略思路,加强特色产业和生态创新、加快城镇化和区域经济发展。黄廷安(2009)[22]提出构建湘鄂渝黔边区大市场有利于湘鄂渝黔少数民族集聚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整合,促进湘鄂渝黔区域产业技术进步,从而更好地促进该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三、湘鄂渝黔少数民族集聚区水运贸易空间分布
(一)水运贸易的主要流域
1.沅水流域贸易路径
沅水流域发源于贵州省的西部地区,是连接湘西、黔东、渝东与鄂西少数民族地区与长江中下游的重要水道,是湘鄂渝黔少数民族集聚区进行水运贸易最为主要的一条流域。其主要支流包括渠水、潕水、巫水、溆水、锦水、武水、酉水。其中,在贵州省和湖南省的交界地支流繁盛,形成了许多支流交汇处,在湖南省东部地区汇集成沅水干流汇入洞庭湖。在这些支流交汇的地方,孕育了许多的古城镇和大宗货物疏散码头。其主要运输的大宗货物有桐油、食盐、木材、粮食和丝绸等。
2.清水江贸易路径
清水江是长江上游支流,主要流经贵州黔区,是我国西南侗族和苗族少数民族的主要集聚地。清水江发源于贵州省西部地区,流经锦屏、剑河、凯里等城镇,后经沅水流域汇入洞庭湖,是连接贵州黔区和湘西少数民族集聚区的主要河流。历史上,清水江流域盛产木材。居住在清水江流域的少数民族集聚区居民依靠清水江对木材进行疏散贸易,带动了贵州黔区和湘西地区木材的输出,促进了木材贸易的繁盛。
(二)水运贸易的节点城镇
从湘鄂渝黔少数民族集聚区沅水流域主要城镇分布来看:位于上边酋水支流上的主要城镇有里耶古镇、茶峒古镇、王村;位于武水支流上的主要城镇有凤凰古镇和浦市;位于辰水支流上的主要节点城镇有锦和古镇和辰阳古镇;位于沅水下边支流潕水的城镇有龙溪古镇、黔阳古镇和托口古镇;位于武水上的城镇有洪江古商城、安江古镇和寨市古镇;位于渠水上的古镇有渠阳古镇(靖州古镇);位于溆水支流上的古镇有犁头嘴古镇和龙潭古镇。这些古城镇都是沿着沅水流域发育起来的集镇,由于水运贸易的发展,城镇商业逐步兴起与繁荣。
在这些古城镇中,里耶古镇、茶峒、渠阳古镇(靖州古镇)、洪江古镇为湘鄂渝少数民族集聚区水运贸易的主要节点城市。里耶古镇位于湘西龙山县,属于鄂南区,是连接鄂区少数民族集聚区与其他地区商品流通的主要通道;茶峒古镇地跨湘渝黔三省市,是历史上著名的货物疏散的节点城镇,连接着来自渝北、黔东少数民族集聚区商品流入湘西地区的重要通道;靖州古镇位于沅水流域下部支流,属于贵州省,是连接黔东少数民族集聚区货物疏散的节点城镇;洪江古商城位于沅水流域中部,是巫水、渠水、潕水的交界处,是连接来自里耶古镇、茶峒和靖州古镇货物流入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节点城镇。
(三)水运贸易空间分布特征
首先,从水运贸易流域来看,湘鄂渝黔水运贸易依靠的主要是沅水和清水江两大流域体系。其主要原因是该两大流域流经了湘鄂渝黔少数民族集聚区的绝大部分地区,对于地广人稀、交通闭塞的民族地区来讲,只能依靠流经河流来改善交通状况,进行商品流通。另外,沅水流域和清水江流域盛产木材,临江生长着茂密的杉木和苗木,这些块头大的木材能很方便地利用水运输送出去。其次,从水运贸易节点城镇来看,湘鄂渝黔水运贸易的重要节点城市主要分布在支流与支流的交接处或者主干汇合处。其主要原因是这些河流的汇集处相较于单线支流,会有更多的货运船只停靠,更具备货物疏散集镇形成所需要的条件,因此会吸引更多人群的集中和节点城镇的形成。
四、水运贸易的主要对象
明末清初时期,随着全国商品市场的繁荣,湘鄂渝黔少数民族集聚区的商品交易也开始从局限于本地区的境内集市贸易向其他地区贸易拓展。由于湘鄂渝黔少数民族集聚区位于我国西部和中部的交界地带,地势崎岖,多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再加上当时的公路修建技术落后,使得该地区的陆路交通十分闭塞,因此连接湘鄂渝黔少数民族集聚区与其他地区的商品交易是依靠沅水和清水江为主的水运而兴起的。清代中期以后,依靠沅水和清水江水运的湘鄂渝黔少数民族集聚区的对外贸易已经非常成熟,历史上有“清江南北两岸及九股一带,泉甘土沃,产桐油、白蜡、棉花、毛竹、桅木等物,若上下舟楫无阻,财货流通,不特汉民食德,苗民亦并受其福,此黔省大利也”的记载。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出,依托水运运输的湘鄂渝黔对外交易的商品大多数大宗货物,主要分为输入商品和输出商品两大类。其中,输出商品以该地区特产的木材、桐油和茶油为主,输入的商品以该地区缺少的食盐、粮食和布匹等日用品为主(表1)。
表1 明清时期湘鄂渝黔少数民族地区水运商品概况表
注:数据来源于沅水流域府县地方志
(一)水运贸易主要输入商品
由于黔区不产盐,并且布匹贵,再加上湘西苗民多住在岩洞中,地势陡峭不适宜粮食耕作,因此农种耕作粮食收获少。这些使得湘鄂渝黔少数民族集聚区大量的日用必需品都必须从其他地区购入或者与临近的外省进行商品交换获取。在明末清初以前,水运贸易不发达,该地区少数民族居民只能通过货物交换的方式换取所需要的日用品,该种交易方式效率低,单次交易量非常小。清初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扩张,清朝政府开始对湘鄂渝黔地区水运贸易进行操控,大量的食盐、布匹、粮食依靠水运输送进来。从表1中湘鄂渝黔少数民族集聚区水运商品的概况可以看出,该地区通过水运主要输入的商品是食盐、粮食和布匹,其中食盐主要来自于江苏的淮盐和四川的川盐,粮食主要来自于湖南的洞庭湖地区,布匹主要来自于江南地区。
1.食盐贸易
湘鄂渝黔少数民族集聚区位于我国内陆地区,不产食盐。食盐需要从其他地区购买,主要有从江苏北部地区购买的淮盐,其次还有川盐和粤盐的输进。最早通过水运进入湘鄂渝黔少数民族集聚区的食盐是产自苏北的淮盐。加上清代实行盐区制度,沅水流域属于淮盐区,因此大量的淮盐依靠沅水流域流入湘鄂少数民族地区。但是由于两淮盐场离湘鄂交界边区较远,水运时间长、运费高,在雍正时期便提出在不改变沅水流域盐区制度的前提下,让苗疆地区居民改食川盐和粤盐。例如,靠近四川省的苗疆地区就通过沅水购入川盐;靠近广西省的靖州县,通过广西境内的长安水道运至林溪,再由林溪改陆运运到坪坦,再通过沅水运至靖州境内。
道光年间以后,盐区制度败坏,为了防止私盐泛滥,清政府通过设立辰光关卡,对进入苗疆地区的食盐收税。表2为光绪年间辰光盐税概况表。可以看出,从康熙到光绪年间,进入苗疆地区的食盐纳税额一直在增加,这表明通过水运运输的食盐贸易量持续增加,沅水流域也成为了湘鄂渝黔苗疆地区食盐贸易的主要运输路线。
表2 清朝年间辰光盐税概况表
注:数据来源于《清代辰关与沅水流域商品流通研究》(许存健,2017)
2.粮食贸易
在清代以前,在江浙地带就有通过水运进行米谷贸易。到清代雍正时期,清政府加强对苗疆地区的管控,派遣军队开辟苗疆,开始通过沅水从黔区买办军粮。乾隆时期,随着苗疆地区的整治,少数民族地区自种粮食,有能力供给军粮,因此停止了从黔区的粤米的输入。清代中期以后,随着湘鄂渝黔地区人口的移入,加上该地区多山丘少田地,对大米作物种植的技术要求高,产量远远无法满足当地人口的需求。特别是少数民族集聚区,缺粮严重。例如,有记载天柱县粮食产品不足当地一半人口需求,凤凰县的苗民必须用山货与汉民交换粮食来满足日常需求,黔阳区的苗民只能够产藜荞,大米等谷物都需要从其他地区购买。随着清代江浙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全国的粮食贸易也大范围地扩大,洞庭湖地区盛产的米谷除了通过汉口输入江浙地区,也通过沅水流入湘鄂渝黔少数民族集聚区。“一船桐油下河去,十船大米上山来”的民谣反映了当时湘鄂渝黔苗疆地区依靠沅水水运从洞庭湖地区购进粮食的盛况。
(二)水运贸易主要输出商品
湘鄂渝黔少数民族集聚区地处我国中西部,盛产木材。随着清代沅水流域水运贸易的兴起,该地区也有了大量的商品输出,其中最主要的商品是木材和桐油。到清代中期,该区域已经形成了以清水江木材种植、沅水桐油种植为主的复合林业市场。大量的木材和桐油通过水运向境外输送,促进了当地经济的繁荣。
1.木材贸易
湘鄂渝黔少数民族集聚区的黔区位于清水江附近,自古以来是我国木材的重要产区,其中清水江流域的杉木、巫水的溪木和湘西的苗木甚是出名,交易量大。由于木材体积庞大,不方便陆路输出,在湘鄂渝黔少数民族集聚区生产的木材主要都是通过清水江和巫水两个河道运输到沅水流域后汇集到洪江古镇,在洪江古镇形成木材交易疏散地,再由长江水运销售到江南地区。
湘鄂渝黔少数名族集聚区的木材产地主要集中在贵州省的锦屏和天柱两个少数民族地区,主要是通过清水江来进行疏散的。由于锦屏县境内盛产木材,素有“杉木之乡”之称,明末清初就逐渐形成了清水江河系最大的木材集散地。图1是清代辰光木材对沅水流域木材税纳税额概况图。从图中可以看出,从康熙朝代开始,依靠水运输送的木材纳税额在不断增加,1773年到1786年(乾隆年间)呈缓慢增加趋势,1851年前后(咸丰年间)达到顶峰。1851年以后(同治年间以后)急速下降,1881年(光绪年间)又有稍微上升趋势,但势头远不如清代中期上升速度快。民国三年(1914年),锦屏县城从铜鼓迁到王寨。由于王寨地区河流流域地势平坦、河面宽阔、水流平缓的优势,使得以锦屏为主的湘鄂渝黔少数民族集聚区的木材贸易又恢复了以往的繁盛。民国中后期,在锦屏县城从事木材贸易大大小小的商铺已有百余家,木材的交易额成为黔东地区首位,因此被称之为“木头城”。民国后期,由于木材被大量砍伐,加上国内时局混乱,没有强势的政府政策进行规划和治理,导致清水江地区大量的木材砍伐严重超支,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1949年以后,沅水流域的木材大多由国家统一专卖和对外出口,加上木材资源的匮乏和全国陆路交通的便利,以锦屏为主的湘鄂渝黔少数民族地区依靠水运运输的木材贸易也日渐衰落,沿江的木材集市也随之萎缩了。
图1 清代辰光木材纳税概况图
注:数据来源于《清代辰关与沅水流域商品流通研究》(许存健,2017)
2.桐油贸易
桐油贸易主要产于我国四川、湖南、湖北和浙江等省份,在湘鄂渝黔少数民族集聚区主要集中在渝东南和湖南的湘西地区。由于该少数民族地区多丘陵,地势崎岖、交通闭塞,其主要运输方式是水运,通过长江流域(主要是沅水流域)水运运输到汉口,转销到海外。黔东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桐油产区以秀山为主。当地依靠沅水将所产桐油向西运往重庆,依靠酉水将所产桐油向东运至常德和汉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湘西少数民族地区的桐油贸易主要是依靠酉水流域运至沅陵和洪江,然后再向东转销到常德和汉口等地后出口。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桐油借款合约》的签订,转销到常德的桐油,主要是通过粤汉公路线转运。
民国时期是湘鄂渝黔少数民族地区桐油贸易最为繁盛的时期,逐渐形成了桐油的产地市场、集散市场和出口市场。从表3可知,随着湘鄂渝黔少数民族地区桐油贸易的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以王村、里耶、迁陵、罗依溪等酉水码头,以洪江、沅陵等沅水码头和澧水流域津市为主的桐油集散市场,以及以龙山县、保靖县、秀山县为主的少数民族集聚区的小镇码头为集散市场,再经常德转销至汉口、长沙等地并出口至欧美国家。
表3 民国湘西地区水运桐油贸易概况
注:数据来源于《民国时期湘西桐油业研究》(张园园,2015)
(三)水运贸易的对象特征
湘鄂渝黔少数民族集聚区水运贸易商品分为流出的商品和流入的商品。由于该区域农副产品丰富,但生产加工水平落后,因此流入的主要以食盐和粮食等日用品为主,而流出的商品主要是附加价值低的木材和桐油等农副产品。从上文总结可以看出:食盐和粮食主要是通过沅水流域从长江中下游的浙江、湖北等地购入,清朝末期达到顶峰;木材的输出兴起于清初时期,在咸丰时期达到鼎盛,而后随着国内动荡开始走向衰落;桐油的流出主要集中在民国时期,国内外市场需求上涨促使湘鄂渝黔少数民族集聚区桐油贸易旺盛,但随着国内陆路交通系统的完善,依靠水运形成的桐油贸易逐渐衰落。
五、结论和启示
(一)结论
1.从空间分布来看,水运贸易是近代湘鄂渝黔少数民族集聚区对外经济联系的重要窗口。湘鄂渝黔少数民族集聚区水运贸易依托沅水和清水江两大流域,贸易活动渗透至长江中下游区域,覆盖范围广,经济辐射面大。湘鄂渝黔少数民族集聚区的河流大多通过沅水和清水江汇入长江中下游地区,因此沅水流域和清水江流域是该地区商品流通到长江中下游城市的主要河道。随着沅水和清水江流域货物流通的兴盛,支流汇集的地方发育了许多货物疏散的节点城市,从而以点辐射到广大的湘鄂渝黔少数民族集聚区,带动了当地集镇经济和商业的发展,也带动了从西南地区到长江中下游地区临江经济带的发展。
2.从商品种类来看,水运贸易涉及了湘鄂渝黔少数民族集聚区社会经济发展中各类贸易对象类型。贸易对象不仅包括居民日常必需的生活用品,还包括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生产用品。其中主要的生活用品有布匹、粮食和食盐等,生产用品主要是当地盛产木材、桐油为主的大宗货物。湘鄂渝黔少数民族集聚区水运贸易当初主要是为了解决当地居民日常必需品不足而与外界进行小宗货物交换,后来发展为依靠当地生产的木材、桐油为主的大宗货物的交易。可见,通过水运货物贸易不仅解决了由于交通闭塞致使当地居民商品稀缺、流通效率低等问题,而且还通过大宗货物交易促进了湘鄂渝黔少数民族集聚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改善了当地少数民族居民的贫困生活条件。
3.从贸易价值来看,水运贸易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湘鄂渝黔少数民族集聚区水运贸易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而且还促进了明清至民国时期中国整个区域对外贸易发展。湘鄂渝黔少数民族集聚区水运贸易兴起于明清时期,至民国初期到达顶峰。其中,清水江的杉木和沅水流域的桐油不仅在中国境内交易,而且还畅销到东南亚等国家,为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二)启示
综上所述,湘鄂渝黔少数民族集聚区的水运贸易在历史上对苗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并且为国家治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提供了许多便利。1949年以来,由于全国公路交通体系的全覆盖,在湘鄂渝黔少数民族集聚区通过水运贸易建立起来的集镇逐渐衰落和转移,依靠水运运输的货物也转为公路运输,甚至通过水运流通的商品不再大量向外地输出了,使得湘鄂渝黔少数民族集聚区居民又闭塞起来,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该少数民族集聚区经济的发展。然而纵观现今国内外贸易形式来看,水运贸易仍然是商品流通的主要形式之一。为此,合理利用水运贸易对促进区域内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逐步恢复和发展当地的水运贸易。政府可以结合当地的农业、林业等自然资源优势,开拓和建立具有规模效应的贸易农产品,并且利用原有的水运贸易路线向外输出,以此带动当地产业经济的发展。从结论可以知道,湘鄂渝黔少数民族集聚区水运贸易的贸易对象主要是当地盛产的木材和桐油,但是其衰落也很大一部分取决于木材和桐油自然资源的衰竭。因此,一方面,政府在进行对外贸易货物规模规划时,一定要结合本地自然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开拓具有本地特色的商品;另一方面,政府也要从长远出发,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这样才能使得开发的本地产业源远流长。
2.结合现有的公路、铁路运输网络,将水运贸易与陆路贸易相结合。政府应该大力发展地区的水利设施建设,对陆路运输系统和水运路线重新进行合理规划,使得陆路运输与水运运输路线覆盖面更广,对经济的辐射作用更强。
3.在湘鄂渝黔少数民族集聚区原有的水运贸易河道开发使用的基础上,对临江而建的古城镇加强规划和建设,开发和带动古城镇的旅游、服务、商业等功能性城市的联动发展。从结论可以看出,湘鄂渝黔少数民族集聚区水运贸易带动了许多支流汇集处商品疏散城镇的兴起和发展,从而也带动了当地区域经济的繁荣。但是,由于水运贸易的衰落,这些古城镇的商业功能逐渐消失,近年来绝大部分的当地古城镇只具有旅游性功能,甚至有些当地古城镇不被知晓。因此,政府可以加强对这些古城镇的开发和规划,如:结合水运贸易的节点城市,开发其具有水城特色的旅游功能;结合水运贸易货物流通,开发其具有商品疏散等商业功能,以此吸引投资,带动古城镇的服务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