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绿色绿地”概念及评估体系构想

2020-04-03

中国园林 2020年2期
关键词:绿地概念评估

汪 辉

任 静

赵康兵*

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进,使城市绿地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随着生态、低碳等理念在绿地建设中的运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目前绿地建设存在的问题,然而绿地存在的问题并未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危机依然严峻。同时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们对人居环境的需求也日益提高,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对绿地的建设,使对绿地建设的关注内容由数量、形式的达标转变为对绿地“质”的重视[1]。十九大中绿色理念作为一种新的发展理念确立起来,绿色建筑、绿色城市也逐渐发展成熟,这为解决绿地建设问题带来了新思路。由此,本文创新性地提出了“绿色绿地”概念的构想,以期省察并更好地解决当下绿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表1 4种绿地概念的辨析

1 引发思考——绿地是否都称得上是“绿色”

1.1 研究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强调了我国要建设生态文明、走绿色现代化发展道路的重要性,表明中国传统发展观在经济新常态下实现绿色转向的必要性。在党的十九大会议上,习近平又强调坚持包括绿色发展在内的新发展理念,标志着新时代习近平绿色发展理论已趋于成熟[2]。习近平绿色发展理论作为一种新的发展理论在当今时代的中国确立起来,是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

随着社会的发展,近几年绿色发展理念逐渐成为各行各业发展的依据,城市建设等领域也引入了绿色发展的理念[3],例如绿色城市、绿色建筑等。在此背景下,对绿地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绿地作为有生命力的基础设施,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空间保障[4],因此绿地建设必然要从高速化向高质量化发展,追求绿地量的同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绿色才是根本的目标。随着绿色城市、绿色建筑、绿色农业等一系列绿色概念的发展,引发了笔者对绿地建设的思考:现有建设的绿地是否都称得上是“绿色”绿地?

1.2 绿地建设的现状

目前绿地建设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一些绿地一味地追求大面积种植草坪、密集植树,盲目追求珍稀树种以及超水平绿化等,单纯追求视觉上的绿地形式,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不节约。

违背生态发展和建设的科学规律,破坏原有地形生态环境,急功近利,追求一日成林、立株成景的景观效果,从而出现了大面积草坪、大量引进外地植物、移种名贵树种等现象,造成资金和资源的浪费。

2)不可持续。

城市绿化设计一味追求景观效果,不考虑后期养护成本,植物群落配置不合理,盲目追求几何图案化的模纹配置,采用大规格苗木,造成后期浇水、施肥、修剪方面的人工成本大大增高,使得绿地难以持续发展。

3)不生态、可循环率低。

城市绿地在其自然演变过程中产生的落叶等有机质的二次利用率很低,许多被运用焚烧等不生态的方式进行清理,未能进行循环再利用,不仅有损于绿地的生态效益,而且增加了不必要的资金耗费。

1.3 “绿色绿地”的提出及意义

随着绿色发展理念在城市建设领域的运用,结合目前绿地建设存在的问题,引发了我们对于绿地建设情况的审视与思考,现有的绿地是否满足当下绿色发展的要求?如何全面系统地定义与评估满足绿色发展要求的绿地?由此,笔者结合现有的研究提出了“绿色绿地”这一构想,旨在为绿地建设存在的问题提供解答。

“绿色绿地”这一构想的提出在多维度都有着重要的意义。1)对于绿地生态系统这一维度来说满足要求的“绿色绿地”能够积极发挥其生态效益,通过释氧固碳促进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平衡,还能“纳污吐新”进行自净,自动调节环境和气候,保持水土改善环境的同时降低污染,能够充分发挥绿地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达到人和自然的互惠和谐共生。2)对于人这一维度,从建设者的角度来说满足要求的“绿色绿地”具有更好的景观与生态效益;从维护者的角度来说为其节约了管养的成本,减少了人力物力的付出;从使用者的角度来说不仅增加了观赏的美感,还有提高了体验的舒适感。3)对于生境这一维度来说满足要求的“绿色绿地”保持了动物、植物的多样性,且能够维持生物链的平衡。4)对于地域这一维度来说满足要求的“绿色绿地”能够因地制宜,保留原有植物,采用乡土树种,保留当地特色及文化传承。5)对于城市这一维度来说满足要求的“绿色绿地”的构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绿地的韧性,使绿地在不断变化的城市发展及环境中具有更强的适应性,从而在面对不确定扰动时具备动态适应的能力,自下而上地为韧性城市的构建作出重要贡献。

2 概念界定——何为“绿色绿地”

2.1 “绿色绿地”的概念与内涵

2.1.1 “绿色绿地”的概念

“绿色绿地”这一概念如何来定义是我们需要解决的第一步,目前国内外尚未有“绿色绿地”的概念,本文在研究了较为成熟的绿色建筑等相关绿色概念定义的基础上,借鉴了低碳绿地、生态绿地等概念的核心内涵,对“绿色绿地”的概念进行了阐述,相比现有的绿地概念有着很大程度的完善与提升。

首先何为“绿色”?绿色有着诸多的象征意义,这里我们所提到的绿色的内涵主要代表着自然、生态、环保,强调人与自然环境协同共进,能够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基于此,笔者对“绿色绿地”概念进行了初步的阐述,即在绿地建设与维护的全寿命周期中,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思想,以节约型(节能、节财、节水、节肥、节药、节油、节工)为出发点,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生态及低碳要求为基本原则,以提升动态适应性及韧性为发展愿景,在绿色管控的方式下保护、营造、修复环境,减少污染,提高绿地的生态效益,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使用空间,确保绿地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打造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绿地。

相比其他绿地概念,“绿色绿地”无论是在内涵还是外延上,都比现有的绿地概念深刻及广泛,是对现有绿地概念的完善与提升。“绿色绿地”概念的进步性体现在以下几点。

1)包容性与全面性。

在绿地建设现有研究基础上提出的“绿色绿地”概念是对现有生态绿地、低碳绿地等绿地概念的协同整合,“绿色绿地”不仅满足生态绿地中生态学原理的要求,还要符合低碳绿地的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要求,以及节约型绿地的节约原则,最少资源投入等,是一种更为深刻的绿地概念。

2)前瞻性与创新性。

随着绿色发展理念在园林领域的深入与贯彻,绿地建设朝着绿色方向发展是必然的趋势,“绿色绿地”与其他绿地概念相比,具有前瞻性,考虑绿地现状的同时注重绿地的发展变化,切实注重绿地全寿命周期的建设,其创新之处尤其体现在容易被忽略的施工部分以及绿地建成后的更新、改扩建及对原有场地的影响及反馈方面。

2.1.2 “绿色绿地”的内涵

“绿色绿地”的核心内涵可归纳为:坚持绿色发展及管控,即减轻绿地建设和维护时对环境的负荷,节约能源及资源,增加成型后绿地自身对环境的反哺。提升可持续及韧性,即建设与自然和谐共生且具有动态适应性的永续发展空间。以人为本,即创造安全、健康、舒适等优质体验的人居环境,建设具有更好的景观效果与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的绿地。

基本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关注绿地的全寿命周期。在科研、规划设计阶段充分考虑并利用环境因素;在施工建设阶段最大限度地将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降低;在养护管理阶段保持绿地良好的景观效果及生态效益,为人们营造美观舒适的绿地环境;在后期更新改造阶段,选用低影响的方式,对现有设施等尽可能循环再利用。

2)将节约、生态、低碳等要求协同整合,全面体现在“绿色绿地”的建设中。减少资源的浪费,适应自然条件,降低对环境的损害及负荷,保护、营造、修复自然环境,确保绿地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

3)让人们有更为美观、健康、安全的体验感,提供观赏及实用的绿地空间,增强地域特色,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使绿地发挥其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

4)最终目标实现绿地的可持续发展。

2.2 “绿色绿地”与其他相关概念的辨析

通过对绿地现有研究的分析与整理(表1),目前与“绿色绿地”相关的概念主要有生态绿地、低碳绿地、节约型绿地等,这些概念各具特色,但因其出发点不同而各有侧重,因此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同时这些概念之间又相互交叉关联,因此亟须提出一个完整的系统性的概念对其进行整合,在这个背景下,“绿色绿地”概念的提出旨在将这些片面的概念整合成为全面系统的绿地概念。

“绿色绿地”作为一个新的概念,与其他绿地相关概念存在区别的同时,具有一定的互通性,能与其他相关概念协调发展。“绿色绿地”具备的全面性的特点,使其他相关概念发展的同时能促进“绿色绿地”的进一步完善,反之“绿色绿地”概念的发展也能推动其他相关概念的成熟。彼此之间形成相辅相成,协调共进的发展格局。

2.3 “绿色绿地”的特点

1)安全性。

安全性是“绿色绿地”区别于其他绿地概念的重点之一。安全性包含生态安全、环境安全等,“绿色绿地”的生态安全体现在绿地具有完整且健康稳定的生态系统,绿地中的动植物不受过多的干扰与威胁,具有较好的生存状态。环境安全体现在绿地的低污染,即绿地中受到的污染程度低且不产生对外界的污染,能够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的绿地空间。

2)生态性。

“绿色绿地”相比普通的绿地具有更好的生态效益,如释氧固碳、滞尘减污、降温增湿、调节气候、保持水土等,能够确保正向的发挥绿地的生态效益,避免出现绿地生态效益折损甚至无法正常发挥的现象。同时“绿色绿地”生态系统具有更好的服务功能,能够为城市环境以及居民提供更好的服务。

3)节约性。

“绿色绿地”顺应绿地建设发展的规律,建设过程中优先选用乡土树种、本地材料、节约型可持续利用等类型的材料;将绿地产生的有机质等废弃物循环利用;采用合理的植物配置方式,节约管理养护的投入,全面体现节约性的特点。

4)适应性。

组成“绿色绿地”的各个部分,包括其中的土壤环境、动植物群落等,能够通过它们之间良好的演替过程,以及强有力的联系和反馈作用,具有更好的适应性,更好地应对其内部及外在环境中的干扰与冲击,形成韧性的绿地系统。

5)可持续发展性。

“绿色绿地”不仅在其设计、施工等前期降低对环境的破坏与污染,在其后期的养护与更新过程中,更加注重对绿地的反哺作用,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修复环境,为环境带来积极的效益,促进绿地乃至区域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 “绿色绿地”评估体系构建的构想

3.1 相关评估体系的参考与启示

“绿色绿地”评估体系的初步构想参考借鉴了诸多国内外较为成熟的相关评价体系及标准,国外主要包括了美国LEED(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绿色建筑评估体系[9]、SITES(Sustainable Sites InitiativeTM)可持续土地设计与开发评估体系[10],国内主要包括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11](GB/T 50378—2014)、《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12](GB/T 51255—2017)、《绿色住区标准》[13](T/CECS-CREA 377—2018)等一系列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参考了低碳绿地评价体系[14-16]的相关研究。

1)LEED(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能源与环境先锋认证是美国绿色建筑协会于1999年创建的以绩效为基准的绿色评价系统。随着LEED评价体系的发展,对绿色建筑的评估已经扩展到了对建筑周边景观环境的评估,LEED的应用包含了建筑的全寿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并且针对不同的项目类型有相应适用的评估模块与评价指标[18],例如适用于建筑设计与施工的LEED BD+C、适用于建筑运行与维护的LEED O+M、适用于室内设计与施工的LEED ID+C、适用于社区开发设计的LEED ND等。评价指标包括评分指标与加分指标,加分项10分,评估项100分,总分为110分。将各项评价指标的得分累计,得出最终成绩,评价结果共分为4个等级,根据得分划分等级。

2)SITES(Sustainable Sites InitiativeTM)是在LEED背景基础上建立的用于评估场址的设计、施工和维护,旨在促进韧性并转变土地开发管理实践,以实现再生性设计的目标的可持续土地设计与开发评估体系。可以应用于诸多项目类型,例如国家公园、街道景观和广场、零售及办公区、企业园区、小区或私人院落、公立及私立学校校园、博物馆、医院、基础设施等。评价涵盖了包括土壤、水、植被、材料等在内的场地设计元素,以及施工、管理、人类健康和福利、教育等方面,总计200个潜在得分,评价结果分为银、金、铂金3个等级。

基于对以上国外相关评估体系的研究,为本文“绿色绿地”评估体系的构建带来了诸多启示。其中在评价的结构体系方面受到LEED的启示,在构建“绿色绿地”评估体系时考虑绿地建设的全寿命的各个阶段,且针对不同的绿地类型构建相应有针对性的标准;受到SITES的启示,在“绿色绿地”的指标中不仅考虑绿地设计元素,同时要考虑绿地的生态效益、社会服务、管理等方面。在评价结果方面,从上述评估体系分级评价受到启发,在构建“绿色绿地”评估体系时借鉴分级评价方式,结合中国绿地建设情况制定合理的等级划分标准。评价指标方面,一方面从LEED及SITES评估体系中借鉴其较为成熟的指标框架并且从中遴选出适用于中国绿地建设的相关指标,同时有机结合国内相关评估体系中较为核心的绿地建设指标,结合当下中国绿地建设的具体内容与行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协同整合出“绿色绿地”评价的指标体系。

3.2 评估体系的构建

面对如今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绿地建设项目,需要一个标准体系来指导和规范具体实践,同时需要一个科学的、系统的评估体系来评定,避免绿地建设盲目追求视觉“绿色”而趋于形式化、标签化。

对绿地进行“绿色”评估,可以有效地判定绿地是否符合“绿色绿地”的要求和衡量绿地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与效益,从而发现绿地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策略,实行标准化、规范化的管理,引导“绿地绿色”可持续发展。

“绿色绿地”评估体系的初步构想旨在制定一套综合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的构建涵盖了绿地建设全寿命周期各个方面的指标,包括规划设计、建设施工、管理养护、后期效益4个方面,将其定为一级指标,并选出相应的二级指标,进一步确定相应的评价因子。通过层次分析法与专家打分法相结合的方式赋予其相应的权重,最终构建出完整的“绿色绿地”评估指标体系。

3.3 不同绿地类型的“绿色绿地”星级标准及判定

由于不同类型的绿地在建设时有不同的要求及使用需求,因此评价“绿色绿地”的星级标准不能一概而论,应当依据绿地的不同类型确定“绿色绿地”星级标准,因地制宜地进行判定。绿地类型可以依据目前现行的城市绿地分类标准中的类型进行划分,根据不同类型绿地的性质及作用等,设置相应的“绿色绿地”星级标准,最终将绿地评价所得分值与相应星级标准对比,以此判定绿地的“绿色绿地”星级,最终得出绿地的评价结果。

拟将“绿色绿地”根据合理的分差划分为8个等级,包含4个正向等级(1~4星级)及4个负向等级(-4~-1星级),正向等级的绿地为“绿色绿地”,负向等级的绿地为“非绿色绿地”。其中负向星级的“非绿色绿地”更是我们关注的重点,可以依据评价结果有针对性地提出改善和提升的实质性建议。

4 “绿色绿地”的构建

4.1 完善“绿色绿地”研究体系

走绿色发展之路,构建“绿色绿地”,首先需要完善“绿色绿地”的概念以及相关的理论体系,为“绿色绿地”从设计到建设维护和运营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文提出的“绿色绿地”的概念及评估体系尚处于初步构想阶段,需要系统的规划,完善研究体系来推动“绿色绿地”的进一步发展;需要通过理论支撑,以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为核心,协同整合生态学原理、低碳理念、节约型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有机融合成系统的“绿色绿地”理念,同时结合实践探索,搭建平台进行互动交流;需要协同整合发展的目标、技术、政策体系,顺应十九大以来国家提出的绿色发展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打造出真正绿色的“绿色绿地”体系,与绿色城市、绿色建筑等绿色理念协同发展、相辅相成。

4.2 创建“绿色绿地”评估机构

目前“绿色绿地”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成立“绿色绿地”研究与评估机构,创建“绿色绿地医院”,使“绿色绿地”评估体系逐渐成熟,从而能够依据评价结果准确地找出园林绿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同时,能够有针对性地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行之有效的整治与改进,提出实质性的建议与对策,完善设计、建设、运营、维护、监管等多维一体的体系,使“非绿色绿地”朝着高质量的“绿色绿地”转变与发展,最终获得业界认可与重视。

4.3 政策支持

“绿色绿地”的建设需要相关政策的支持,在城市总体规划的同时要从城市绿地建设的角度考虑,从源头开始控制,增设关于“绿色绿地”建设的具体要求及规范。编制“绿色绿地”标准与指南,引导园林绿化建设行业走绿色发展之路,建设出满足标准的“绿色绿地”。

4.4 技术保障

扎实的技术支持是“绿色绿地”构建的保障。从规划设计阶段开始,以科学的生态理念,遵从保护原始地貌,保留原有树种,多采用乡土树种,构建地方动植物群落。施工阶段严格执行设计意图并提倡合理利用废弃物及再生建材,从而构建稳定的“绿色绿地”系统。同时,结合当前迅猛发展的信息技术,例如大数据支撑下的城市绿地数字化管理、物联网等,推动“绿色绿地”建设的进一步优化提升。

5 结论与展望

目前“绿色绿地”的研究处于探索阶段,现阶段的发展方向,一方面要脚踏实地开展研究工作,完善“绿色绿地”理论与评估体系,使“绿色绿地”获得认可与重视,推进“绿色绿地”的成熟。另一方面对于新建绿地,以“绿色绿地”标准指导设计、建设、运营及维护等各个阶段,从源头打造“绿色绿地”;对于目前存在问题的绿地依据“绿色绿地”评价标准,诊断存在的具体问题,实质性地提出建议与对策,进行整治与改进,使“非绿色绿地”朝着高质量的“绿色绿地”转变与发展。

随着“绿色绿地”研究的深入与成熟,“绿色绿地”评价体系的不断完善,树立起“绿色绿地”的标准,将其贯彻落实到绿地建设的设计、施工、运营、养护等各个环节,有效解决绿地现状存在的问题,打造符合要求的“绿色绿地”,推动绿地建设走绿色发展之路,实现绿地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绿地概念评估
不同评估方法在T2DM心血管病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浅谈林地绿地养护精细化管理
第四代评估理论对我国学科评估的启示
幾樣概念店
老城区绿地更新策略——以北京西城区绿地提升为例
学习集合概念『四步走』
走进绿地
深入概念,活学活用
立法后评估:且行且尽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