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I粒子植入与射频消融对TACE术后AFP阳性中晚期肝细胞癌干预效果的对比分析
2020-04-03夏友宏刘开才吕维富
张 杰,夏友宏,鲁 东,刘开才,吕维富*
(1.亳州市中医院影像科,安徽 亳州 236800;2.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安徽省立医院介入放射科,安徽 合肥 230001)
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的发病率位居世界首位、死亡率位居第2位[1-2]。作为治疗HCC的基本介入治疗方法,TACE疗效确切,但仅适用于肝功能Child-Pugh A或B级患者,且部分患者术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高表达,肿瘤坏死不全,增加肿瘤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风险[3-4]。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 AFP)是诊断HCC及疗效和预后评估的主要因子[5]。125I粒子植入或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 RFA)均可有效杀灭TACE术后残留肿瘤细胞,降低AFP水平。本研究对比分析125I粒子或RFA对TACE术后AFP阳性中晚期HCC患者的干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6年1月安徽省立医院收治的79例TACE术后AFP阳性HCC患者,男41例,女38例,年龄18~84岁,平均(52.3±8.4)岁;巴塞罗那临床肝癌(Barcelona clinic liver cancer, BCLC)分期B期53例、C期26例,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64例、B级15例;TACE治疗次数1~4次,平均3次。纳入标准:①符合原发性肝癌诊断指南[6]标准或经病理证实;②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织(Eastern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 ECOG)评分为0~2分;③AFP阳性(>20 μg/L);④白细胞≥3×109/L,血小板≥50×109/L,出凝血时间延长<3 s。排除标准:①肝脏外其他脏器转移;②无法纠正的凝血功能障碍,伴大量腹腔积液;③心、肺、肾、脑等严重器质性病变;④合并认知功能障碍或心理疾病;⑤临床资料不全;⑥接受其他治疗或未能按要求完成治疗;⑦治疗期间失访。
1.2 仪器与方法 视病情需要行1~4次TACE,之后3周内复查肝脏增强CT或增强MRI。根据无碘化油沉积部分病灶有无强化,明确残余存活病灶部位、大小和形态。采用GE Bright Speed 16排螺旋CT机为介入引导设备。对41例行125I粒子植术入术(A组,图1),38例行RFA治疗(B组)。A组:将残余存活病灶最大三维径线输入粒子治疗计划系统(treatment planning system, TPS),设计穿刺路径、进针数目、计算总放射剂量及粒子数量等。植入针穿刺经过空腔脏器者术后禁食24~48 h,必要时应用抗酸药。将定位栅栏贴在预穿刺点附近皮肤上,经CT扫描标记穿刺点及穿刺角度,植入活度为0.7~0.8 mCi的125I粒子。B组:根据肿瘤大小、形态及位置等适当调整RFA相关参数,功率50~80 W(初始功率20 W,逐渐递增,最大功率90 W);子针展开2、3、4及5 cm时,消融时间分别为5、8、8及15 min;如肿瘤直径≥4 cm,则根据肿瘤立体构象行多点消融,使消融范围至少超过肿瘤边缘1 cm。
1.3 相关指标观察 ①疗效评价:治疗后 12 个月,根据WHO有关改良实体肿瘤疗效评价(modified respond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s, mRECIST)标准[7],分别于术后1、3、6个月评估治疗效果,分为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 CR)、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 PR)、稳定(stable disease, SD)及进展(progression disease, PD),治疗有效率=(CR+PR)/总例数×100%。②血清AFP:术前及术后1、3、6个月检测血清AFP。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统计分析软件。计量资料均符合正态分布,以±s表示,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时间点AFP,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组患者年龄、性别、BCLC分期、肝功能Child-Pugh分级、肿瘤病灶大小及数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1。
2组术后均出现出血、发热等并发症,未特殊处理,均缓解。
术后1个月,2组治疗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2);术后3、6个月A组治疗有效率均高于B组(P均<0.05)。见表2。
2组术前及术后1个月血清AF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术后3、6个月AFP均低于B组(P均<0.05),见表3。2组内术前及术后1、3、6个月AFP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A组术后1个月17例(17/41,41.46%)AFP降至正常(AFP≤20 μg/L);术后3个月27例(27/41,65.85%)降至正常;术后6个月29例(29/41,70.73%)降至正常,但2例(2/41,4.88%)AFP较术前升高(根据影像学所见并参照mRECIST标准判定为PD)。B组术后1个月19例(19/38,50.00%)AFP降至正常;术后3个月23例(23/38,60.53%)降至正常;术后6个月31例(31/38,81.58%)降至正常,但7例(7/38,18.42%)AFP较术前升高(根据影像学所见并参照mRECIST标准判定为PD)。术后6个月A组AFP升高率低于B组(χ2=4.637,P=0.030)。
表1 2组HCC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表2 2组HCC患者术后1、3、6个月治疗有效率比较[%(例)]
表3 2组HCC患者术前及术后1、3、6个月血清AFP水平比较(μg/L,±s)
表3 2组HCC患者术前及术后1、3、6个月血清AFP水平比较(μg/L,±s)
组别AFP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F值P值A组(n=41)224 348.17±317 241.80111 074.78±251 123.1579 037.86±85 243.4775 628.53±68 935.2541.468<0.001B组(n=38)217 368.02±222 518.00122 030.40±182 357.2797 512.36±75 824.6295 685.15±68 239.5717.235<0.001t值0.6650.7810.9840.954--P值0.5070.4210.0380.030--
图1 患者男,34岁,原发HCC A.TACE术前肝左叶见团块状低密度灶; B.单次TACE术后尚有存活病灶; C.3次TACE术后病灶仍有残余; D.125I粒子植入术前布针计划; E.125I粒子植入术后粒子分布; F.术后98天复查,病灶明显缩小
3 讨论
AFP是肝癌的生物学标记物,特异性强,敏感度高,其为一种血清球蛋白,主要由成人肝细胞合成,在正常人血液内含量极少[8-10],而产妇羊水和妊娠母体血清中AFP水平升高,故亦可用于产前监测。成人血清AFP≥400 μg/L超过4周,或≥200 μg/L持续8周,排除妊娠、生殖腺肿瘤及活动性肝病后,高度提示肝癌[11]。但是,约30%~40%的肝癌患者血清AFP呈阴性(≤20 μg/L),即使存在严重肝功能损害的中晚期肝癌患者,AFP水平也可能仍为正常。
既往AFP持续升高仅作为HCC诊断指标之一,较少用于预后评估和术后随访。刘胜荣等[12]对108例肝癌病灶内癌细胞、瘤旁细胞和正常肝细胞AFP表达水平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AFP可作为肝癌患者预后评价指标之一。赵春华等[13]回顾性分析177例肝癌患者首诊时AFP水平,发现AFP阳性(>20 μg/L)率达74.01%(131/177),且肿瘤体积越大,AFP水平越高。本组79例HCC经TACE治疗后AFP仍阳性,对其中41例行125I粒子植入、38例行RFA治疗,术后血清AFP水平均较术前显著降低,提示2种方法均可有效降低AFP水平;术后3、6个月A组血清AFP低于B组,治疗有效率高于B组,提示125I粒子植入效果更好,原因可能为RFA短期内可将存活癌细胞灭活,而125I粒子的半衰期为59.4天,粒子植入后可不间断地释放射线持续照射肿瘤细胞,破坏肿瘤细胞核DNA双链,抑制细胞增殖,作用时间较RFA持久。术后6个月时A组2例(4.88%)、B组7例(18.42%)AFP水平高于术前,影像学诊断为PD,提示AFP水平变化可反映肝癌介入治疗效果及预后,与既往研究[14-16]结论相符;A组术后6个月AFP升高比例低于B组,提示125I粒子植入预防肝癌进展的效果好于RFA。
综上所述,125I粒子植入治疗TACE后AFP阳性中晚期HCC临床效果优于RFA,且降低AFP水平的效果更显著。但本研究为回顾性观察,且样本量相对不足,有待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