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护理在精神科患者治疗康复过程的研究进展

2020-04-03李沙娟

临床检验杂志(电子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心理治疗正念精神疾病

李沙娟

(内江市中医医院,四川 内江 641000)

精神科属于特殊科室,收治病人均为精神疾病患者,我国于2010年开展了第3次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我国成年人群精神障碍总患病率达17.5%左右,全国有1.73亿左右的成年人患有某种精神障碍,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达1600万,据此推测,到2020年,我国精神疾病负担将上升到总疾病负担的25%,并跃居我国疾病总负担首位[1]。精神疾病患者的心理压力、生存压力较为严重,对于其疾病转归有很大影响,其中,心理状态是影响精神疾病患者社会功能康复的内在原因。心理护理既能够促进患者康复,减少精神疾病复发,又能够消除患者的思想顾虑,降低其病耻感,促进患者建立正确的疾病应对方式,提高其治疗配合度,加快患者身心功能与社会功能的恢复。本研究对心理护理在精神科患者治疗康复过程的应用及其效果进行总结。

1 精神科患者治疗康复过程中的心理护理研究相关文献

心理护理是精神科患者治疗康复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对于患者症状、功能、生活质量的提升等均有积极的意义,是药物治疗的重要辅助手段。目前临床研究涉及文献众多,本研究对近5年来的几种临床上常用的心理干预方法进行总结,主要涉及文献见表1。

2 团体心理治疗的应用及其效果

2.1 团体心理治疗方法 团体心理治疗是将疾病、症状相同的患者聚合到一起,帮助患者找到归属感,促进患者接纳、开放自己,将问题与感想分离给其他团队成员的过程,也是一个治疗的过程。团体心理治疗过程可分为4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与患者进入深入沟通交流,了解患者状况,介绍治疗方案,效果,帮助其做好治疗准备。第二阶段通过1-2次治疗,由成员通过病情与治疗等,让成员在积极的发言与友好的氛围中,增加彼此的了解与信任,为后续治疗创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第三阶段主要是通过6-10次的治疗,利用已形成的团队凝聚力与成员之间的熟悉与信任,引导患者释放压力、宣泄情绪,自察与彼此观察、反思联合使用,找到问题,解决问题,改善症状。第四阶段是通过4-9次的治疗,继续改善并巩固成果。

2.2 团体心理治疗效果 团体心理治疗能够为患者营造一种良好的、更好地帮助患者完成自我接受的互助交流的氛围,进而促进患者观察、学习、交际等能力的恢复,消除其积极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增强治疗信心,乐观面对未来的生活。

3 正念心理干预及其效果

3.1 正念训练方法 正念最早是由卡巴金博士提出的一个运用于心理健康维护的概念,之后,陆续有学者将正念运用于精神疾病患者的康复训练中,提出了可耐受且适应简短的正念训练方法。在实际训练中,一般分为四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了解正念与精神疾病,分为多个主题,针对主题开展相应的练习,目的主题围绕认识的自动引导开始练习,练习。第二阶段为正念在精神疾病中的应用阶段,设定每次训练继续设定一个主题内容,围绕主题通过不同的练习方式逐步改善症状。第三阶段巩固训练、预防复发,围绕复发迹像及相关因素的识别、日常生活中的正念等主题进行练习,将正念思想融入到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第四阶段主要是面向未来。引导患者直面未来,建立未来的希望,通过有规律的正念练习帮助维持生活的平衡,并利用身边可利用的资源,做好未来生活中可能面对的问题及心理准备,制订疾病管理的未来行动计划。

3.2 正念训练的效果 正念训练的主要目的并不是直接对精神症状进行作用,更重视对患者接受症状后所带来的痛苦及其与困难情境相处能力的培养,练习者将原本存在的与自我相关的负性经验作为客体存在去认知、接纳,切断负性刺激与自我之间的过度联系,进而提升患者对于疾病与药物副反应等消极因素的接纳,减轻其病耻感、负罪感,缓解其负性情绪。

表1 近5年来的几种临床上常用的心理干预方法

4 认知行为疗法及其效果

4.1 认知行为疗法实施方法 认知行为治疗是基于认知过程对情感与行为的影响理论,利用认知与行为技术对患者不良认知进行改变的一类心理疗法的统称,其目的在于帮助患者识别、检验并纠正曲解的概念及功能失调性想法、信念,使患者学会以符合实际的思考与行为应对目前的境遇,进而减轻症状,改善行为表现。该治疗的目标在于建立一个现实的自我认知,主要内容包括:识别认知障碍与个体安全行为;通过角色扮演等方法操纵自我关注与安全行为,并使用视频反馈来证明其不良影响;通过行为实验(说明)、认知重建和功能失调信念改变,进行注意重新部署和减少安全行为的培训;预防复发;治疗结束后的强化训练,以巩固治疗效果。

4.2 认知行为疗法的效果 认知行为疗法能够通过图式法等方法解释患者精神疾病相关症状的倾向性,通过认知图式刺激患者误导性内部信息的正确处理方法的形成,其主要目的在于建立一个现实的自我认知。认知行为疗法遵循奥瑞姆自理理论,通过可操作性、可完成性较强目标的设计,让患者能够体会到成就感,并安排一些作业让患者完成,利用作业检查患者仍然存在的负性信念,改善患者的脆弱性与寻求赞许的情况,提高其自主性态度,帮助患者从消极、悲观的自我体验中逐步走出来,构建重新生活的信心,提高自我效能感,自觉与负性情绪体验进行抗争,提升自尊水平,消除病耻感,提高患者言语性与非言语性认知功能及适应能力,阻止患者的人格衰退与生活功能的丧失,加快患者社会功能的恢复,促进患者回归社会。

5 其他传统性心理干预方法及其效果

5.1 支持性干预及其效果 支持性心理干预的主要特点在于为患者提供支持,利用患者的潜在资源与能力,帮助患者度过危机,通过较为有效的方式处理所面对的各种问题、困难或挫折,为患者提供安全感,提高其解脱困难的希望与信心,增强康复信心。支持性干预中包含了药物干预、心理干预与健康教育,干预方式采用团体干预、个体干预相结合的方式,个体干预包括针对家庭功能缺陷方面的问题及个体情况的干预,采用家庭治疗技术,促进患者良性家庭系统的构建,通过倾听、疏导、劝慰、解释、鼓励、保证、指导、建立、促进自助等的干预方法,提升患者信心,减轻患者症状,消除其依赖心理,加强疾病自我管理,构建积极的应对心态;团体干预采用理解、解释、启发、角色扮演、情境模拟、心境检查、回顾作业、家庭作业、心理教育等技术,围绕治疗联盟的形成与应用、认知偏差的纠正、问题的领悟与解决、社会技能训练等内容进行治疗。

支持性干预各个方案是相互补充与促进的,是一个有机联系的功能系统,通过家庭干预,能够改善患者的家庭环境,为患者构建一个良好的家庭系统,改善家庭功能,降低复发风险;通过对患者社会认知偏差的纠正,帮助患者建立对社会的客观评价,通过团体干预的良好氛围,为患者提供一个继续社会化的场所与人际交往环境,促进患者社会功能的训练水平的提高及功能的恢复;通过团体、个体干预与家庭环境的协同作用,帮助患者全面了解自身疾病,增强其治疗信心,提高其自我效能感。

5.2 系统认知治疗 系统认知治疗是从精神疾病治疗原理出发,通过认知心理治疗、认知重建训练,纠正患者认知偏差、认知歪曲,提升患者认知执行能力及领悟能力,缓解并消除症状,改善其功能缺陷。主要包括3个阶段的治疗,治疗初期主要内容为认知并适应环境,认知评估,并识别错误认知,结合患者发病特征与心理困扰,采用沟通技巧,纠正患者错误、曲解的个人判断,解除其心理症结。进入第2阶段后,通过提问、想象引导、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患者挖掘、识别其自动化思想、错误性认知、潜在的功能性假设及复杂的负性思维模式,帮助患者找出其认知中存在的非更改成分,采用记录、澄清、阐述、去注意及真实性检验等方法纠正其认知偏差,诱导其认识到异常行为或思维与社会正常行为或思维范畴的差异。第三阶段重建认知模式,对错误认知设计检验与诘难方法,调查并检验自动性想法,识别其错误认知与现实情况的区别,帮助其重建正确的认知模式,以替代不正确的认知。

系统认知治疗是对常规心理护理干预的改进与完善,在精神科临床日常心理护理中进行渗透,有计划、有步骤地在心理护理中同步运用认知治疗技术,使单一的双向沟通转变为多种形式的互动,心理护理过程更为生动、活跃,护理更为主动,护理时间更为灵活,能够在患者出现心理问题前及时提供护理,避免心理问题的严重发展,增加疾病复发风险,减少疾病诱发因素,促进疾病痊愈[1]。

6 结语

心理护理是从心理学理论出发,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通过与患者的人际交往,用行为影响、改变患者心理状态与行为,促进其康复[1]。常规心理护理对于精神科患者的治疗康复效果不佳,临床上广泛使用综合心理护理或在心理护理过程中渗透各种心理治疗方法,在护理过程中,一般是先对患者具体情况、疾病情况进行评估后,根据评估结果,灵活选择单独的治疗方法或联合治疗方法,从疾病的一般理解、症状学、治疗、复发预防、应对策略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评估与训练,一方面要在住院期间或护理期间改善患者症状,帮助患者构建正确的认知结构与行为能力,恢复患者功能,另一方面,通过护理提高患者的自知力、自我效能感与自我管理能力,以便于长期治疗与护理的开展,提高治疗依从性,降低复发率,巩固治疗效果。目前,精神疾病仍无根治办法,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心理护理的主要目的就在于解决患者社会功能与认知功能退缩的问题,使患者重燃对生活的希望,促进患者回归,从这一目标出发,以上所使用的方法都具有可靠的效果,可用于临床推广与应用。

猜你喜欢

心理治疗正念精神疾病
早餐
正念训练对老年抑郁伴功能性便秘患者的影响
轻型精神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团体心理治疗对酒依赖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
正念饮食,料尽其香
心理治疗有七大误区
精神疾病对于单髁人工膝关节10年疗效的影响
“无形”的病痛——关怀精神疾病人群
能治疗心理疾病的耳机
精神疾病康复护理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