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道德与法治成为最有魅力的课程

2020-04-02曾笃学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20年3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德育教材

曾笃学

[摘要]长期以来由于面强调智育,德育往往被忽视,导致教育功能严重缺失,品德学科被边缘化,如专业教师缺乏、课程资源匮乏、教学方法单一等,德育的空洞和乏力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部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契合时代,贴近学生,对师资力量、教学模式、教师执教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使道德与法治成为最有魅力的课程。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德育;教材;课程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20)09-0044-02

“道德教育要成为最有魅力的教育。”道德与法治教材总主编、南京师大德育研究所名誉所长鲁洁教授这句话道出了德育的意义与方向,发人深省。长期以来,由于片面强调智育,德育被忽视,导致教育功能严重缺失,品德学科被边缘化,如专业教师缺乏、课程资源匮乏、教学方法单一等,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大大降低了教育的实效。

新时代,习总书记对培养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调高度重视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对加强学校思政课建设做出一系列重要部署。

作为一名长期坚守在小学德育教学一线的教师,笔者有幸经历了思政课从思想品德课到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再到道德与法治课的变迁改革,部编新教材给道德与法治教学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一、教材更名。契合时代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党和国家自始至终高度重视的学科建设,是教育的重中之重。2016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明确将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课程名称统一改为道德与法治。新教材注重法治与道德的结合,在思想道德教育中融入法治观念,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的活动性综合课程中引入法治概念,让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使学生学法、懂法、守法、用法,这一理念符合法治与道德相结合的教育思路。这一更名从理论与实践,都能够让学生对德育的认知更深刻,因为法治建设是保证一个国家正常运转的根本保证,只有在法治的基础上保障道德,在道德的基础上深入法治,两者相辅相成,才能使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定位更加准确。因此,此次更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二、教材编排。贴近学生

道德与法治课程以贴近儿童生活为基础,按照“自我一家庭一学校一社区一国家一世界”的顺序,设计了六大内容,即“我的健康成长”“我的家庭生活”“我们的学校生活”“我们的社区与公共生活”“我们的国家生活”和“我们共同的世界”。教材编排体现了层次意识,如“我的健康成长”这一内容,侧重培养一年级学生的生活习惯、三年级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安全意识、四年级学生的同伴互动、五年级学生的问题意识等,引导学生通过自己与自己对话、自己与文本对话、自己与同学和老师对话等多维对话,全面认识自我,从自我扩展到家庭、社会、大自然。这种由小到大、由近及远的编排方式,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参与课堂和生活的积极性,深化学生的认知,提高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的能力。

三、教材实施。全新挑战

部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对教师的教学观念与执教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顺应新教材的变化,做好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提高德育的实效性,促进学生健康茁壮成长,是道德与法治课程面临的新挑战。

1.不断强化学科师资力量

习总书记在全国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说:“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要配齐建强思政课专职教师队伍,建设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道德与法治课程不应该是学校里被边缘化的课程,学校应该配备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保证相对稳定的师资力量;不应是临时的调整和安排,也不是其他学科教师工作量的补充;要增强师资力量,确保品德教学走上正常化、规范化、有序化和专业化的道路。

2.课堂教学模式的不断创新

教材的主体是学生,教材的内容是学生的生活。新课改提出“教育回归生活”的理念,德育要“把生活作为本源,以生活为本”。习总书记强调:“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于教师,关键在于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教师要敢于打破“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构建“生活問题课程化、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新教学模式,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密切联系起来,真正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实现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反省和自我教育。

教师要从生活出发,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起点,引导学生在生活情境中直接面对道德困惑,解决道德问题,体验道德生活,再回到现实生活。课堂中,教师要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创设跟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唤起他们主动参与活动的欲望。一是挖掘生活中的教学资源,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为教学所用。二是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丰富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三是积极开发和利用生活资源,让学生体验社会生活,在社会活动中吸取生活经验与教训,提高生活能力。

3.教师执教能力的不断挑战

面对部编版新教材,执教者的执教能力受到严峻挑战。教师要切实改变执教者的角色认知,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同时,习总书记强调“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从课程实施来说,道德是一个被泛化的概念,法治也并非新鲜。因此,在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时,教师绝不能做道德教育“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一方面,教师应该不断充实自身的法治知识,结合新形势,研读新教材,在挑战中把握机遇,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要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守法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另一方面,教师要充分认识课程的意义,研究课程实施策略,正确解读新教材释放的信息,把“德”与“法”的养成渗透在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中,注重用“德”润泽学生心灵,用“法”呵护学生成长,助推学生素质全面提升。将书本知识转化为生动的语言,使死板的知识生动活泼,提高学生的学习和参与兴趣,是对教师执教能力的一种挑战。

总之,引导学生热爱生活,通过道德、科学和生活启蒙教育,让道德与法治课程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使学生成为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敬畏法律的现代公民,是时代赋予道德与法治教师的责任。

(特约编辑:木清)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德育教材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