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医疏肝法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效果分析
2020-04-02张勤生李永亮
张勤生,李永亮
[河南省中医院(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肝胆脾胃病科,河南 郑州]
0 引言
慢性胃炎在临床较为常见,是由多种因素引起慢性胃黏膜炎性病变所致,属于发病率较高的消化内科疾病之一,临床多表现为胸胁痞闷、嘈杂、泛酸、纳呆、呃逆、口苦及胃脘胀痛等症状[1]。中医学认为,寒凉无度、饮食不节、忧虑不舒常致慢性胃炎,因此,临床治疗应以和胃止痛、疏肝理气为根本[2]。本文观察分析给予慢性胃炎应用中医疏肝法进行治疗后的临床效果及应用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本院肝胆脾胃病科2018年2月至2019年8月医治的38例慢性胃炎患者临床资料,随机均以每组19例患者分为西医疗法组和中医疗法组。下表1提示,两组患者临床基本资料情况对比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存在可比性。
表1两组患者临床基本资料情况对比
1.2 方法
西医疗法组给予患者实施西医治疗方法,中医疗法组给予患者实施中医疏肝法进行治疗。
西医疗法组主要治疗方法[3]:一是给予患者口服多潘立酮片、奥美拉唑肠溶胶囊联合硫糖铝口服混悬液,每次10ml,每天3次,进行治疗。具体用法:①口服多潘立酮片3次/d,10mg/次。②口服奥美拉唑肠溶胶囊1次/d,20 mg/次。③硫糖铝口服混悬液,每次10ml,每天3次。二是若患者合并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则需在前者的基础上,再需加口服阿莫西林胶囊进行治疗。具体用法:3次/d,0.5mg/次,连续服用30d。
中医疗法组主要治疗方法:一是药方中主要中药成分[4]:藿香及白芍各15g,枳壳、厚朴、木香、法半夏、苍术各13g,柴胡12 g,陈皮及香附各 10 g,川楝子6g,甘草3g。二是不同病症治疗方法[5]:①患有胃热症状患者治疗需在上述药方基础上,再加入20g蒲公英,15g白花蛇舌草,10 g黄连。②患有严重疼痛症状患者治疗需在上述药方基础上,再加入13 g元胡。③患有胃湿热症状患者治疗需在上述药方基础上,再加入13g佩兰。④患有泛酸症状患者治疗需在上述药方基础上,再各加入20g海螵蛸和瓦楞子。⑤患有脾失健运、不思饮食患者治疗需在上述药方基础上,再各加入15g白术,加入20g神曲和砂仁各,并将方中的川楝子减去。三是服用方法[6]:以清水将上述药物进行煎煮后,分早晚2次让患者温服,需连续30d服用该药方。
1.3 观察指标
(1)观察分析两种方法治疗30d后对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主要指标为[7]显效、有效、无效。显效是指患者服药30d后,临床反酸及胃胀、胃痛等症状消失,且患处85%胃黏膜恢复正常。有效是指患者服药30d后,临床反酸及胃胀、胃痛等症状得以缓解,且患处50%-85%胃黏膜恢复正常。无效患者服药30d后,临床反酸及胃胀、胃痛等症状均未缓解,且患处仅有50%以下胃黏膜恢复正常。
(2)观察分析服药期间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主要指标为恶心呕吐、腹泻、顽固性便秘。
1.4 统计学方法
观察分析过程中所应用指标数据均通过统计学软件SPSS21.0进行统计处理, 其中,以()表示计量资料,以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通过t和χ²检验组间对比情况,若对比结果P<0.05时,则代表两组间各指标对比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两种方法治疗30d后对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对比
下表2提示,治疗30d后,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西医疗法组患者差于中医疗法组患者,对比结果P<0.05,代表两组间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对比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
表2两组患者治疗30d后的临床治疗效果对比[n(%)]
2.2 服药期间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下表3提示,治疗服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西医疗法组患者明显高于中医疗法组患者,对比结果P<0.05,代表两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
表3 两组患者服药期间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n(%)]
3 讨论
经以上观察分析可知,慢性胃炎分为萎缩性胃炎与浅表性胃炎,其临床症状多表现为反酸及胃胀和胃痛等,且患者于进食后出现症状加重。临床治疗[8],西医通常采用药物对慢性胃炎患者进行治疗,即给予患者口服多潘立酮片、奥美拉唑肠溶胶囊联合硫糖铝口服混悬液,每次10ml,每天3次,该治疗方法优点是可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其不足是由于需长期服药,患者多会出现服药后的不良反应,导致患者用药依从性较低;而中医治疗则是遵循“肝以散为补,脾以健运为补,而则胃以通为”的原则,针对患者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以及呕吐和纳差等病症特征,采用中医疏肝法进行治疗,以此起到疏肝理气、和胃止痛、行气运脾之功效。
综上所述,给予慢性胃炎应用中医疏肝法进行治疗后,较采用西医治疗方法,临床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且安全性更高,对于改善患者临床病状,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降低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