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贽对“毛遂自荐”有个眉批
2020-04-01沈栖
沈栖
“毛遂自荐”的故事,家喻户晓。然而,明代思想家李贽在《史纲评要》中对此写下“眼瞎”兩字的眉批,也许鲜为人知。
毛遂投奔平原君门庭三年,平原君竟然对他甚无了解。当平原君要组织20人的赴楚使团尚缺一人时,毛遂自荐,平原君则以未闻“左右”对毛遂的称颂而断定其“无贤”,不让同往。——看来,平原君不识毛遂,委实“眼瞎”。李贽用词是尖刻了点,但还是在理的。
平原君对毛遂之“不任”,原因在于他对其人“不知”。无怪乎,李贽在指责平原君“眼瞎”的同时,也客观地评骘:“知人之明,圣哲所难。”难在何处?撇开诸多原因不说,首先就难在如何知人的“长”“短”。“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完人如同足赤金子一样不存在。问题是如何扬其长避其短。“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长,不知人长中之短,不知人短中之长,则不可以用人,不可以教人。”(清·魏源《治篇上》)当然,不能只凭个人好恶去判定一个人的“长”“短”。
“知人善任”,堪称现代人才学中的公理。“知人”是“善任”的逻辑前提,但是,“知人”未必会有“善任”的结果。我国魏晋时有个叫马钧的发明家,曾改革过织绫的提花机,制造过供灌溉用的龙骨水车和威力超强的攻城武器。魏明帝曹睿自以为“识宝”,将他召于麾下,去制造各种木偶。这样一位有用之才虽被“知”而没能“善任”,结果后半辈子无益于世。马钧同时代人傅玄在给他写传记时忿忿不平地说:“用人不当其才,闻贤不试以事,良可恨也!”你能说现如今就没有“用人不当其才,闻贤不试以事”这类“可恨”的现象么?
行笔于此,我忽而想起了晏子曾经说过“国之‘三不祥”的话:“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贤才一定要被启用于自己最佳的位置,此乃是“国之‘祥”也。倘论“国之‘祥”,那么,我认为:除了“知人善任”一面外,还得有“知人善免”的一面。我国古代的贤君忠臣素来重视“量才而用,用其所长”。诸葛亮在《将苑·将器》篇中按品德之高低、能力之大小,把军官分成“十夫之将”“百夫之将”“千夫之将”“万夫之将”“十万人之将”和“天下之将”六个等级,每个等级都有具体的标准;对参谋人员也分了“上、中、下宾”三等,量才录用,各尽其能。试想:“十夫之将”能胜任“千夫之将”“万夫之将”的职务吗?只有“下宾”才能的参谋人员能在“上宾”的位置上一展才华吗?对不称职者,亟须“善免”。
我们的干部制度要在重视“知人善任”的同时,还要强调“知人善免”,对那些能力较差、观念陈旧、作风松懈、管理不力的领导干部——即使其曾经作出过一定成绩而如今已无法跟上时代节拍的——“请”下台!不“善免”这样的庸才便如同不“善任”“毛遂”一样——“眼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