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概念语法隐喻产生的理据性
2020-04-01徐鹏飞田兴斌
徐鹏飞 田兴斌
摘 要:概念语法隐喻关注语言表达的一致式以及通过名物化和及物性过程转换产生的隐喻式。然而这一提法的合理性受到了部分学者的质疑,同时对于语法隐喻的研究多集中在语言的不同表达形式上,对于其产生的原因和理据分析较少。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分析隱喻式句子的操作机制、生成方式、体现形式来说明概念语法隐喻作为一个普遍的语言现象存在于语言表达之中的合理性。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系统功能语言学;概念语法隐喻
作者简介:徐鹏飞(1996-),男,河南郑州人,贵州大学、铜仁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系统功能语言学;通讯作者田兴斌(1961-),男,贵州铜仁人,博士,铜仁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二语习得与跨文化交际。
[中图分类号]:H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35--03
一、引言
系统功能语言学派创始人韩礼德在1985年出版的《功能语法导论》中系统地提出了概念语法隐喻这一概念。随着学者对概念语法隐喻研究的不断深入,对于这一提法的质疑和争议也随之而来。比如,2006年Fawcett在讲座“对语法隐喻的质疑”中甚至提出没有必要设立语法隐喻这一术语来研究众多不相关的现象(杨波2018);巫宏梅和刘科(2010)认为语法隐喻是不存在的,试图论证语法隐喻的虚妄;张德禄和董娟(2014)认为概念语法隐喻尽管经历了不同阶段的发展,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一致式和隐喻式转变过程处于灰色区域。这些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概念语法隐喻这一概念提出了质疑,本文主要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来阐释这一概念提法以及生成的合理性,试图从认知语言学角度为概念语法隐喻的产生提供理据。
二、理论框架
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人们对主客观世界的过程和事物的反映主要是通过及物性系统得以实现。及物性是一个语义系统,把人类在现实世界中的所见所闻,分成若干个“过程”,即将经验通过语法进行范畴化,并指明与各种过程有关的参与者和环境成分(胡壮麟等2008)。通常情况下,经验被自然地用这些过程来体现和交流,这样的交流方式就是一致式。然而,对于纷繁嘈杂地世界,我们通过语言对经验的表达可能是模糊和多样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出现了不一样的表达方式,即隐喻式。系统功能语言学中所说的语法隐喻和传统上所说的隐喻不同:传统上所说的隐喻大多指的是一种修辞手法,而语法隐喻则不同,它指的是一种意义表达的变体(朱永生,严世清2011),具体是指在保持语义不变的基础上由一种语法形式(一致式)转换为另一种语法形式(隐喻式)的过程。从哲学意义上的能指和所指来看,语法隐喻是不同的能指,同样的所指;词汇隐喻是同样的能指,不同的所指。概念语法隐喻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以名词形式表达本应用动词或者形容词表达的过程或性状;二是及物性系统中不同过程之间的相互转化,即一个过程可以隐喻为另一个过程。
三、概念语法隐喻的认知分析
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发生在词汇层面,也会发生在语法层面。在语法层面上,当语法形式发生转换时,就产生了语法隐喻。换言之,语法隐喻是指用不同的语法形式表达相同的意义。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语言表达中所谓的隐喻式是由一致式的表达形式转换而来,而其转换过程如何而来,却没有做过多解释。这就是语法隐喻在学术界饱受争议的重要原因之一。其次,何为语言表达的一致式和隐喻式,系统功能语言学也没有做严格的定义。韩礼德以年龄、难易程度和合乎自然这三个标准,相继来解释一致式和隐喻式的区别,但是这些标准却没有得到有力的证明。一致式和隐喻式之间没有统一的标准,这使得语法隐喻这一概念有了模糊性,这也是语法隐喻遭受抨击的另一个原因。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角度,从语法隐喻的操作机制、生成方式、体现形式来说明语法隐喻存在的合理性,旨在为语法隐喻的产生提供理据。
3.1概念语法隐喻的生成机制
本研究认为,概念语法隐喻的产生经历了以下几个过程:现实情境-识解-概念化-一致式表达-一致式语义-情景还原-重新识解-概念整合-隐喻式表达。
具体过程解释如下:认知主体利用多种识解方式,将现实情景概念化存在于大脑之中,然后采用符合人们日常采取的表达方式来观察和解释情景,进而一致式表达方式形成。概念语义学认为语言表达的意义是识解对认知域作用的结果(李福印2008)。之后,认知主体将一致式的语言表达进行解码,从而激活了一致式语义。当一致式语义被激活之后,被编码的认知域被还原并存储认知主体的心理空间之中。在基于被还原情景的基础上,认知主体对认知域进行重新识解,主要是采取突显的认知方式重新编排了该事件中的参与者角色和相关成分,之后认知主体将重新编排的事件结构暂储存于某一个心理空间。然后,认知主体在基于自身句法结构知识的基础上,将重新编排的事件结构和句法结构中的元素进行映射加工。最后,认知主体将事件结构和句法结构分别映射到了合成空间,合成空间被整合之后形成了隐喻式表达方式。
3.2概念语法隐喻的生成方式
概念语法隐喻主要是通过采取不同的识解方式重新编排事件结构,然后将编排后的事件结构与句法结构整合,最终形成隐喻式句子。概念语法隐喻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名词化,二是及物性过程间的相互转换。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有两种不同的识解方式。名词化主要是通过突显,而过程转换主要是突显关系中投体和界标间的关系。
3.2.1名词化类型的概念语法隐喻的整合过程:
例如:
一致式:The driver drove the bus too rapidly down the hill, so the brake failed.
隐喻式:The driver's over-rapid downhill driving of the bus resulted in brake failure.
认知主体将一致式的语言表达进行解码,从而激活了一致式的语义。当一致式语义被激活之后,认知主体将情景还原并储存于某一心理空间之中。根据所还原的情景,认知主体对该情景进行了重新识解。在名词化类型的概念语法隐喻中,由于认知主体对情景的侧重不同,采用了不同的心理扫描模式。名词一般重点突出个体、事件、抽象关系,强调整体扫描,动词一般突显一维时间过程,强调过程扫描。认知主体在重新识解的过程中,侧重了两件事件的过程关系:认知主体将“司机开着车飞快地驶下山去”重新识解,采取了名词化形式进行了突显,强调“司机飞快地开车下山”这一事件,并将这一名词化形式暂存于输入空间1当中。同样的,认知主体将该情景中的“刹车坏了”这一动作结果进行了名词化处理,强调了“刹车坏了”这一事件结果,并将其暂存于心理空间1当中。之后,认知主体唤起了输入空间2中关于事件结构的知识,然后对两个输入空间的元素进行映射加工。最终,输入空间1中的句法结构元素和输入空间2中的事件结构元素分别映射到了合成空间,最终隐喻式句子产生。
3.2.2过程转换类型的概念语法隐喻的整合过程:
例如:
一致式:On the fifth day they arrived at the summit.
隐喻式:The fifth day saw them at the summit.
及物性過程转换类语法隐喻是认知主体对情景进行重新识解,体现了射体和界标间的相对关系。射体和界标分别指突显关系中的主要焦点和次要焦点,前者表示关系结构中最突显的部分,在单句中倾向于充当主语,后者表示次突显部分,倾向于充当补语(李福印2008)。根据兰盖克的运动链观点,施事是能量传递的起点,所以是一个场景中最突显的成分,通常被视为焦点,置于主语的位置,而受事通常被当作背景,作宾语、工具或状语,这是运动链的原型表达。但是在有些情况下,由于认知主体采取不同的认知(识解)视角,作为受事或者作为工具、状语的成分,可以在一个场景中充当主语的位置,从而达到不一样的突显关系。如例子所示,表示物质过程的一致式是认知主体对于该事件的原型表达形式,而隐喻化之后的心理过程体现了认知主体对该事件不一样的侧重。认知主体通过一致式语义将情景还原之后,对该情景进行了重新的识解,采取了不同的认知视角。首先,认知主体唤醒了关于句法结构知识的输入空间1。然后,认知主体将该事件中的事件结构暂存于输入空间2当中。最后对两个输入空间进行映射加工。然而认知主体在映射加工的过程中发现,由于输入空间2中的事件结构时间“第五天”是不能发出动作的事物,因此不能充当施事。但是在表示时间的“第五天”和表示主语“他们”中,因为一致式中“他们”已经充当了主语,当施事这个主语的首选成分在语言层面没有得到实现时,在能量传递中位置相对靠前的成分“第五天”代替施事充当了主语。因此,输入空间1和输入空间2当中的元素可以进行映射加工,表示时间的“第五天”充当了主语,“他们”作为受事充当了宾语。最后,输入空间1和输入空间2分别映射到了合成空间当中,从而表示心理过程的隐喻式表达式产生。
3.3概念语法隐喻的体现形式
概念语法隐喻的隐喻式和一致式之间,在词汇语法层面上,即在形式上具有相似性。事实上,如果语法隐喻的隐喻式是由一致式转化而来,那么其在形式上也应该留有后者的踪迹,从而使二者在形式上表现为一定的相似性。否则,脱离了这种形似性,语法隐喻就不能称作隐喻(张德禄,赵静2008)。虽然概念语法隐喻与词汇隐喻不同,前者是发生在语法层面的隐喻化过程,后者是词汇层面的隐喻化过程,但是词汇隐喻和语法隐喻原则是相似的。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从一个具体的概念域向一个抽象的概念域的系统映射,认知主体在基于对源域理解的基础上达到对目标域概念的理解,这种源域到目标域的跨域映射是在基于相似性的基础上展开的。从这点看来,一致式和隐喻式的表达形式上具有相似性,因此隐喻式表达方式是一致式表达方式在词汇语法层面的隐喻映射。认知主体在基于对一致式理解的基础上,达到对隐喻式句子的理解。
四、结论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分析了概念语法隐喻的操作机制、生成方式和体现形式。通过分析发现,概念语法隐喻的操作机制主要是:现实情境-识解-概念化-一致式表达-一致式语义-情景还原-重新识解-概念整合-隐喻式表达。生成方式主要是认知主体对重新编排的事件结构和句法结构的概念整合。体现形式是隐喻式是一致式在语法层面的隐喻映射。这就从认知语言学角度为概念语法隐喻的产生提供了理据性。
概念语法隐喻的产生是认知主体对情景的重新识解。对于不同类型的概念语法隐喻有不同的识解的方式,名词化类型的概念语法隐喻是认知主体对情景进行侧重转移的结果,过程化类型的概念语法隐喻是认知主体从不同的视角体现成分之间的相对突显关系。总之,不管是哪种类型的概念语法隐喻,其产生的原因是认知主体对情景的再识解,这体现的是一种高阶的认知能力,这种认知能力随着人的发展、年龄的增加而得到完善。因此,韩礼德以年龄、难易程度和合乎自然这三个标准来区分概念语法隐喻的一致式和隐喻式有一定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胡壮麟,朱永生,张徳禄,李战子.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李福印.《认知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巫宏梅,刘科.语法隐喻之“隐喻性”辩证[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报),2010(2).
[4]杨波.解读概念语法隐喻[J].外语研究,2018(6).
[5]张德禄,董娟.语法隐喻理论发展模式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4(1).
[6]朱永生,严世清.系统功能语言学再思考[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