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力经典科普作品的融合出版探索

2020-04-01王春娟

传媒论坛 2020年6期
关键词:融合出版数字出版

王春娟

摘 要:随着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发展,各种媒体相互融合速度加快,各种新的出版形态和经营模式不断涌现。本文旨在阐述在遵循科普读物的科学性、时代性和群众性的基础上,认清出版转型必要性、转变传统的纸质出版理念,敏锐捕捉科普知识选题、精选权威科普作者,创新知识传播方式、有力借助推广活动,实现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融合发展,有力增强科普出版的活力和生命力。

关键词:科普工作;融合出版;数字出版;创新出版

中图分类号:G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20) 06-00-02

一、引言

科普工作是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创新与科普工作如同鸟之双翼相互促进,所谓科普就是科学的传播和普及,是科学与技术不断实现社会化、大众化的过程。如何创新与广大公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电力科普知识读物出版形式,实现电力科普知识的融合出版,笔者结合策划的电网环保科普出版工作的经历与思考作粗浅解读。

二、认清形势

(一)媒体融合发展既是未来出版行业发展的必然,也是科普知识广泛传播的有力途径

2014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上强调,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传统媒体和新型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2017年5月,科技部、中宣部联合发布了《“十三五”国家科普与创新文化建设规划》,提出要创新基于互联网的科普传播方式和载体,充分发挥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APP等新媒体即时、快速、便捷的传播优势,提高科学传播的吸引力和渗透力。要大力应用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MR(混合现实)技术,开发科普互动展品、产品,丰富科普内容和传播方式。一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科技强国建设,对新时代中国科普工作提出了“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 2020年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发生之时,全媒体对于疾病知识多种形式的科学普及更是对科学有效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认识到科普知识传播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必须整合现有出版资源,坚持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的优势互补、一体发展。

我们注意到《规划》中还提到,要开展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影视、微视频、动漫、微电影的评选推介等活动,推动优秀作品在广播电台、电视台、院线、科普场馆、门户网站等进行播放,扩大科普作品的影响力,因此在电网环保宣传研讨会时我们就提出,要打造科普读物+微信平台+互联网平台为一体的全方位科普项目。这个项目具体来说包括能够有传递科学信息的经典科普读物、官方的电网环保知识科普网站、专业的电网环保科普微信公众号。一方面纸质图书的内容通过平台和网站等其他形式扩展宣传,拓展了传播途径和传播人群;另一方面官网和微信公众号的多媒体资料在纸质书上可以通过二维码扫描实现在线浏览,同时官网和微信号吸引了较大的用户流量,凝聚了权威专业科普专家,成为库普创作的“基地”。

(二)编辑“互联网+”出版思维转变是出版市场发展的强大动力

中国自从1994年4月20日正式与互联网“全功能连接”以来,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新媒体用户第一大国。由于互联网全球性、开放性、交互性、及时性的特点,带来了信息的数字化及网络化,从而给传统的出版业带来了深刻影响和挑战。例如微信公众号回形针《关于新冠肺炎的一切》更是有数据有分析,语言通俗易懂,一部高质量的科普视频,赢得用户十万加。作为一名电力出版编辑,亟需着力探索转变经典科普图书的传统编辑模式、出版模式和传播模式。通过互联网,可以实现更及时、更有效、更广泛的知识传播;可以实现文字内容与多媒体形式相结合的出版形式;能够对已有信息资源碎片化,利用数据库进行再分析与再整合,实现用户的个性化服务;可以实现知识信息的快捷查阅,科技图书的网络营销推广,等等。因此我们迫切需要转变出版理念,将“互联网+”思维适时融入到项目的选题策划和出版业务中,推动出版企业最终实现内容传播专业化、出版形式多样化、营销宣传网络化。

三、探索创新

(一)练就编辑融合出版“十八般武艺”

树立融合出版科普的责任意识。目前出版社中仍有部分科技图书编辑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式集中在传统出版上,主要原因在于:一是科技出版社编辑往往拥有稳定的作者群,这些作者固化于原有的写作模式,往往没有与新媒体融合的创作思路;二是科技出版社具有专业性,同时在相应专业领域具有一定的行业垄断性,受市场冲击较小,因此科技图书编辑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工作方式仍围绕纸质稿件,创新动力不足。于是我们在出版《电网环保ABC》《输变电环境保护典型问题沟通手册》纸质图书的基础上,还针对大众关心的典型问题撰写脚本制作动画,撰写多媒体文章,以拥有近30万粉丝的《电网头条》APP为支撑,发表在我们建立的《电网头条》达人号“电网环保”上,同时与《环境保护》公众号同步推送,以期取得新媒体广泛传播的目的。

坚守编辑的专业素养助力科普的科学性。我以为,科普编辑,必须要熟悉相应领域的发展状况,应以传播科技文化知识为己任,要坚守编辑的基本原则及基本素养。从事出版工作伊始,策划编辑出版了输变电工程电磁环境、特高压交直流电磁环境、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电网环境影响多部文件等多种出版物,积累了对电网环保领域的科学认识,为从事科普并将这些内容转为视频动画脚本奠定了基础。

学习互联网专业技术知识。媒体融合趋势促使编辑应对数字出版技术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编辑在做选题和加工内容的时候,要为多种发布做好准备,只要读者需要,可以以任何渠道、任何方式(如微信扫码、手机阅读、数据库查询等)向他提供内容;可以提供知识在线教学服务,与纸质出版物互动提升增值服务,如近期比较流行的RAYS平台的有效利用,提供多种功能组合,用户深入分析,实现在线精准服务。

(二)构建编辑与作者的长效合作机制

慧眼识金发掘电力领域的优秀科普专家。在内容为王的互联网时代,优质作者是出版社至关重要的内容资源,因此编辑要注重保持与作者良好、稳定的长期合作关系,确保优质出版物的内容来源。

做好对专家科普创作的培训和指导。近期我社出版了《潘家铮院士文集》,潘家铮既是两院院士,又是科普大师,著有《潘家铮院士科幻作品集》,获得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然而在近年来教育文理分科的大背景下,像他这样既是科学大师又是著作高手的,可谓屈指可数。一些懂专业的科普作者,撰写内容往往满足科学性但通俗性不足;一些不懂专业的科普作者往往文笔好,但是科学概念常会出错;一些编辑常有较强的融合出版意识,但是科学知识的精确阐述仍离不开专家的把关。因此我们必须有目标地培养一批科普作者,为我们的电网环保知识传播做好审核、梳理前沿科普知识点、准确解答生活中电网环保热点问题。

增强对作者的出版版权管理。互联网+出版具有广泛、开放、高效的特點,图书编辑应具备法律风险防范意识,主动学习与互联网出版相关的法律法规,争取与作者签署长效的数字出版相关版权。

(三)创新编辑为读者的出版服务方式

创新产品表现形式,实现“一种内容多项开发、一种产品多种销售”。即图书内容可以采用传统文字印刷、手机阅读、网络出版等方式展现,适合不同读者的阅读喜好;同类产品可以采用线上和线下的联合销售,拓展发行渠道,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购买模式。因此策划通过环保科普网站实现相关电子书的查新和浏览,通过微信号达到吸粉增强读者阅读黏合度的目的,通过动画脚本制作和设计实现知识传播直观通俗易懂。

创新服务形式,形成与作者、读者良好的互动。利用QQ群、微博、微信朋友圈、论坛等互联网在线交流工具,搭建作者和读者的桥梁。建立环保科普群同期发布出版信息;利用互联网网站平台和微信平台,分析用户数据,快速、实时、全面地展示新品种,吸引更多的读者和作者,从而提升出版品牌影响力。

四、结语

科普工作具有鲜明的科学性、时代性和群众性,我们必须在充分认识全媒体融合发展新时代发展的基础上,扎根群众与时俱进,充分利用微信、微博、APP、网站等新媒体,同时与传统出版物相结合,积极携手科技工作者投身到科普创作,打造有深度、有吸引力、有影响力的内容,承托起新时代创新发展的“科普之翼”。

参考文献:

[1]张英姿.科普图书出版创新策略探析——以俄罗斯科普丛书《趣味动物学》为例[J].科技传播,2020(1).

[2]毕颖.高端科普书拉动市场需求[J].出版参考,2014(6).

[3]王大鹏,李颖.从科普到公众理解科学及科学传播的转向——以受众特征的变迁为视角[J].新闻记者,2015(09).

猜你喜欢

融合出版数字出版
互联网思维下的期刊融合出版
出版融合发展中的高校出版人才培养
国际首部ISLI MPR出版物《古文观止》的出版与思考
数字化技术和互联网思维结合下的“融合出版”分析
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的运行模式与市场结构
融合出版背景下的出版业管理人才培养
浅谈新媒体在美术类图书出版中的应用
做一个全民阅读时代的“悦”读人
国际图书出版市场现状及趋势分析
学术期刊云出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