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时代依据

2020-04-01王欣雨向阶阶

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

王欣雨 向阶阶

摘要:基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要求、党性与人民性统一的关键、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条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选择这四个时代依据,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关键词:时代依据;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

中图分类号: D6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0539(2020)01004105

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成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深入分析和探讨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时代依据,有利于正确理解和有效把握我国历史进程格局及现处国际形势。

一、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发展要求

社会的主要矛盾不是一成不变、固步自封的,而是要以广大人民的需求出发点进行适时的变化。党的十九大报告以人民需要为出发点,以时代发展为落脚点,旗帜鲜明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同时,又提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1]。在此,我们要清醒认识到:一方面,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始终是紧紧围绕我国当前时代广大人民的物质、政治、文化生活而有序展开的;另一方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科学、有效地把握和处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关键。

(一)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立足于人民生活的变化

改革开放四十年的长足发展,我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从国家经济总体实力来看,2018年,我国GDP总量达到905827.49亿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保持中高速增长(见图1(1))的同时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0%左右。

此外,从居民收入水平来看,2018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9520万元,并保持7%左右(见图2)的增长速度。从居民消费结构来看,我国恩格尔系数为29.33%,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我国已经初步迈入富足区间(20%~30%)[2]。所以,“落后的生产”已经不能适应这些强劲有力的增长,取而代之的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此外,人民日益增长的,也不仅仅是基础性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还包括政治、娱乐、教育、旅游等高质量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以往进行比较,新时代人民的需求呈现出多层次、多方面、高质量等特征,新时代人民消费的广度和高度也出现明显的拓宽与上升。总之,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立足于人民生活的变化,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言简意赅地反映了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物质精神需要的层次性变化以及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和进步。

(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

在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阶段性变化的同时,我们需要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两大基本国情并未发生根本变化。一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二是我国依旧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虽然我国在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得到显著提高,以泰山之势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我国人均GDP不足日本的三分之一,美国的七分之一,全球排名处在70位左右。我国社会中依然存在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而且在大部分情况下,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两者相伴而生、相互影響。在区域发展方面,东、中、西部之间、城乡之间的发展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平衡;在收入分配上,各行各业的人群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在消费生活上,物质消费和精神文化消费的裂痕未能消除,这不仅是发展不平衡的表现,更是弱势方发展不充分的呐喊。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制约了社会发展整体水平的提升,钳制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不倦追求。因此,我们需要努力去实现更全面、更充分的发展,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效益的发展,从而有效回应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美好生活需要,满足人民对于物质文化生活的更高要求。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新变化,只有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正确把握人民需要的新内涵,才能解决好新时代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有效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好满足人民更多层次、更高水平的需求,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全面发展。

二、新时代党性与人民性统一的关键因素

注重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历来是我党关心的重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新时代党性与人民统一的关键因素。“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3]28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始终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人民的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革命、建设、发展思想,中国共产党的“党性与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4]154。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九十多年同心戮力、不懈奋斗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早已形成“鱼和水”“木和土”的血肉联系,党性和人民性早已深深融入到一起。

(一)革命时期到党的十八大之前,上下求索党性与人民性的关系

首先,在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率先主张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运用到中国实际当中。他立足于人民群众的角度,指出“我党一切工作,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5]899。毛泽东同志所倡导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乃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增加了中国共产党的凝聚力,增强了中国共产党的战斗力,为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赢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胜利提供了根本的保障。

其次,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历经十年“文革”,中国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的破坏,发展状况明显落后于世界许多国家,人民生活水平亟待提高的时候,邓小平同志毅然决定改革开放,并且相信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进行改革开放,指出“在改革开放初期指出,我们搞四个现代化,只有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才能够解决搞四个现代化面临的多方面的困难”[6]230。此外,邓小平同志一直坚称自己是“人民的儿子”,更是在1992年“南方谈话”时指出“三个有利于”作为评判一切经济、政治、文化等工作得失的标准。“三个有利于”中“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充分体现了小平同志心系民生,为民服务的人民思想,奋其一生致力于解放发展生产力,切实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让人民过上真正的好日子。改革开放四十年取得的辉煌成就,有目共睹,究其实质,关键在于站在人民的立场,一心一意为人民谋发展、谋福利。江泽民同志进一步坚持和发扬了人民的观点,强调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如一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再次,进入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特征、新问题,为适应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发展要求,胡锦涛同志纵向汲取历史发展经验,横向借鉴外国发展理论,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指导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迈向更宽、更深的领域。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基本目标,告诫全体共产党人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二)党的十八大之后,明确党性和人民性是统一的关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始终蕴含了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在2013年8月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从本质上说,坚持党性就是坚持人民性,坚持人民性就是坚持党性,党性寓于人民性之中,没有脱离人民性的党性,也没有脱离党性的人民性。”[7]21再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8]70十九大过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领导力量,就是要为中国人民谋福祉,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在这关键时期,重视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成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时代依据。如今,我们“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决心”[9]133。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有利于保持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党心人心合为一体,共同发力,早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总之,无论是革命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始终相信人民群众都是我们需要依靠的中坚力量,一切工作都要立足、依靠人民,并把人民的利益作为最终的落脚点。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更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促使我们的党性和人民性保持高度一致。

三、新时代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内在条件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事关国家意志、民族精神独立性等大问题。我国五千年历史发展孕育的灿烂文化正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源泉和根基。“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10]313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既传承发展了优秀传统文化,又肯定人民在社会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性。

(一)传统的民本思想继承和发展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着深厚的民本思想,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我国古代民本思想相互契合,是一脉相承的,它既坚持发展了优秀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精髓,又融入了时代特色。

传统民本思想主要包括“重民”“利民”。首先,传统的民本思想提倡“重民”,即重视人民的地位。《尚书·五子之歌》提到“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告诫我们人民可以亲近,却不可以疏远人民是国家的根本,人民不可欺,亦不可弃。唯有稳固人民这个根本,国家方能稳定、方能发展。其次,传统的民本思想要求“利民”,即关心人民疾苦,为人民谋利益。孟轲曾言“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倡导君王要时常关心人民最基本的生活,保证人民仓禀之实。故而自秦汉以来,皇帝会在春分时节带领文武百官进行籍田活动,皇帝亲自进行耕种,贴近人民,俯察人民疾苦。这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封建统治者对人民生产生活的关心,稳定了二者的关系,促进了封建社会发展。纵观我国历史长河,重视人民地位,为人民谋利益的朝代必定经济富足、政治清明、繁荣昌盛;反之,忽视人民,坑民害民的朝代往往经济萧条、政治腐败、短命而亡。

我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基本内涵中重视人民的地位,关心人民疾苦,为人民谋福利的部分,在今天仍然具有时代意义,能够在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工程中重新绽放光芒,能够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供有益的启迪。当然,我们在继承发展古代民本思想的时候需要擦亮眼睛,坚持唯物辩证法,清晰地认识到:古代民本思想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具有本质区别,即封建统治者更多时候是为了维护自身的阶级利益,被动地、不情愿地重视人民、关心人民,而现在的中国共产党则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主动地、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

(二)人民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不竭动力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人民勤劳勇敢、艰苦奋斗。在新时代要想坚定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依然需要以人民为中心谋求文化事业、产业发展,推动文化破本创新。

第一,优秀传统文化起源于广大人民的社会实践。“精彩无限自民间”,社会实践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而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广大人民。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的诗词歌赋、音乐舞蹈、书法绘画,以及这些艺术形式内在的价值观念、人际情谊、道德情操等,都无一例外源自社会生活实践、源自广大人民。第二,广大人民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主力军。中国五千年文明未能断绝,五千年文化依然尚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广大的中国人民在日常生活中直接或间接、自觉或不自觉地承担了文化传承的责任。例如,脍炙人口的神话故事为人民口口相传,故事里蕴含的思想理念潜移默化地指导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社会实践,人民总是在自觉或不自觉地传承中华文化。在中华民族文化伟大复兴的今天,广大的人民群众依旧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最为主要、人数最多的力量主体,还是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关键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实现顺利与否,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自信和自觉程度息息相关,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社會实践密不可分。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一次强调人民的重要性,指出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才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鼓励自下而上的来自群众的自发的文化创新活动,方能调动最广大人民投身于文化事业建设,才能推动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

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选择

目前,中国正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前所未有地接近世界舞台中心,引领着世界历史发展的新方向,致力于在全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将全世界人民的“明天”紧密联系在一起。为此,我们必须拿出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不拘一格的人类情怀,展现出一个新兴大国的责任担当。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上,“人民”二字不能拘泥于全中国人民,而是延伸到世界各国人民,为全世界人民谋福利、促发展。

从历史来看,中国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古代“大同”思想的继承,古代的“大同”思想饱含对天下子民的关怀。战国时期,孔子提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孔子的“大同”思想虽然带有封建主义思想,却从天下人民的细微生活出发,为我们勾画了一幅社会和谐美好的蓝图。北宋时期,张载提出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展现出中国文人骚客们立鸿鹄之志,愿终身为民请命的伟大担当和责任,“横渠四句”故而为后人津津乐道,赞不绝口。近代中国遭受空前劫难,国家支离、山河破碎、人民处于水生火热之中,梁任公吟出“既生于此国,义固不可不为国人;既生于此世界,义固不可不为世界人”。在此亡国灭种之际,中国有志之士依旧念念不忘天下人民,表达了为天下人做贡献的勇气和决心。

从现实来看,中国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和平与发展”两大时代主题的亲切呼声,是世界各国人民的殷切期盼。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以天下为己任,在各种场合多次提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用事实证明其无私的人类情怀。“一带一路”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完美实践,中国欢迎各国人民搭上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快车”,主动与亚非拉广大地区对接,并延伸到南太平洋地区,未来甚至有可能延伸到拉美,自觉将本国人民与他国人民紧密联系在一起,向世界传播中国经验,创造世界共荣之势。目前,“一带一路”总计65个国家参与,人口多达44亿,经济总量约为21万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9%。根据麦肯锡的预测,“一带一路”到21世纪中叶,将形成30亿中产阶级,激活世界80%的经济区域,届时将会造福更多的世界人民。“我们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要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1]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再一次深刻阐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所在。此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时代的呼声,是世界各国人民的殷切期盼。中国作为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的历史古国,作为一个坚持和平崛起的新兴大国,有义务、有能力肩负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任。

五、结语

纵观我国历史发展,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中国迈进新时代的必然选择,有利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横看世界潮流走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世界走向新时代大势所趋,有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人民促和平、谋发展。

注释:

(1)本文未特别说明的数据均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1).

[2]财经数据. 中国2017年恩格尔系数低于30% 进入最富裕国家行列[EB/OL].( 2018-09-21)[2019-04-24] http://economy.caixin.com/2018-09-21/101328873.html.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5]毛澤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7]双传学.初心和使命彰显党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统一[N].人民日报,2019-08-06(8).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9]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14.

[1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猜你喜欢

以人民为中心
五大发展理念是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集中体现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贯彻“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内在要求
构建产权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键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路径选择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中国改革的成功取决于科学的理论指导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群众观的逻辑建构
浅议在党建中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思想
深刻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