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足细胞内陷性肾小球病1例及文献复习

2020-04-01张丹阳王少亭胡晓舟张瑾

疑难病杂志 2020年3期
关键词:双下肢蛋白尿尿蛋白

张丹阳,王少亭,胡晓舟,张瑾

患者,女,26岁。因妊娠晚期间断水肿伴血压升高2个月,终止妊娠后血压反复升高8个月于2016年8月11日入院。患者10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水肿,未治疗。9个月前,双下肢水肿加重并出现颜面部浮肿,血压180/100 mmHg,尿蛋白(+),予以降压治疗。8个月前剖宫产手术后水肿消退,血压恢复正常。6个月前停降压药物。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再次出现颜面及双下肢水肿,血压170/100 mmHg。1个月前查血清白蛋白23.5 g/L,TG 5.35 mmol/L,TC 6.86 mmol/L,尿素氮3.1 mmol/L,肌酐34 μmol/L,尿蛋白(+++),给予药物降压治疗,症状未缓解。后多次复查,尿蛋白(+++)。无发热、皮疹、关节痛、口眼干燥、明显脱发及尿量异常。体格检查:T 36.7℃ ,BP 134/104 mmHg。双下肢中度指凹性水肿。实验室检查:尿蛋白定量5.38 g/24 h;血清白蛋白25.2 g/L;TC 7.51 mmol/L,TG 2.22 mmol/L,LDL-C 4.02 mmol/L,抗磷脂酶A2受体抗体定量146.20 RU/ml。肾功能、甲状腺功能、补体C3及C4均正常,ANA和ANCA(-)。双肾彩色超声:双肾实质弥漫性病变。肾活检病理:光镜见肾小球足细胞轻度肿胀,基底膜皱缩空泡变性、不规则增厚;系膜细胞及基质局灶节段性轻中度增生;毛细血管袢开放欠规则(图1A)。免疫荧光见IgG(+++)、IgM(+)、C3(+)颗粒状沉积于肾小球毛细血管壁。电镜观察肾小球见毛细血管袢僵硬,基底膜明显不规则增厚,内可见微管样和质膜样结构,足细胞肿胀,足突弥漫融合,系膜基质节段性增生(图1B)。诊断为足细胞内陷性肾小球病(podocytic infolding glomerulopathy,PIG)。予依那普利20 mg/d,美托洛尔25 mg/d,黄葵胶囊7.5 g/d治疗,患者水肿及蛋白尿减轻,血压下降。出院后予依那普利片 20 mg/d ,美托洛尔片25 mg/d维持治疗。多次复查尿蛋白波动于0.67~0.93 g/ml,肾功能及血压均在正常范围内。

讨 论足细胞内陷性肾小球病是近年来新认识的独立病种。它首次报道于1992年,然后由日本肾脏病学会于2008年提出了PIG的概念。查询有关文献,既往已确诊的31例PIG病例[1-6]及本例患者均来自亚洲,女性多于男性。65.63%的患者被诊断为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中76.19%为系统性红斑狼疮,其他疾病包括肿瘤、慢性甲状腺炎、肾积水及乙型肝炎病毒感染。15.63%无基础疾病。有部分病变轻微,光镜无特异改变。电镜是确诊该病的金标准,其特征为电镜下增厚的肾小球基底膜内微球、微管和足细胞浸润。患者一般会出现蛋白尿,尿蛋白 0.3~16.8 g/d不等,并伴有肾功能损伤。治疗方面,25例患者使用泼尼松治疗,10~50 mg/d,其中3例患者接受冲击疗法。5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加用免疫抑制剂,包括吗替麦考酚酯、环孢菌素A、羟氯喹和他克莫司。对于未分化结缔组织病患者,除应用糖皮质激素外还应用吗替麦考酚酯和单剂量利妥昔单抗。在29例随访完善的患者中,27例患者的蛋白尿水平下降,2例患者的蛋白尿较前无明显好转甚至恶化。本例患者为青年女性,临床症状为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水肿、高脂血症、高血压,抗磷脂酶A2受体抗体定量146.20 RU/ml,无血尿,肾功能正常。病理活检电镜观察诊断为PIG。经过降压、降尿蛋白治疗后,患者预后良好。PIG病因、发病机制未明,可能的机制为:(1)补体系统过度活化的免疫异常,C5b-9对足细胞进行攻击[7]。(2)足细胞损伤,破坏足细胞基质生物合成和降解之间的平衡,肾小球基底膜(GBM)增厚同时通透性增加[8-9]。以往报道5例无伴随疾病,尚不清楚这5例是否真正代表了原发性PIG,其与自身免疫异常是否有关有待探讨。因此,未来的研究应阐明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学证据、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以便更好地预防及诊治PIG。

猜你喜欢

双下肢蛋白尿尿蛋白
急性脑梗死致发作性双下肢无力1例
一种病房用24小时尿蛋白培养收集器的说明
股骨颈截骨时保留残端的长度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双下肢不等长的影响
TIR与糖尿病蛋白尿相关性的临床观察
出现蛋白尿如何检查治疗
孩子蛋白尿可能是生理性的
尿蛋白检测忽“+”忽“—”怎么回事
尿蛋白偏高如何诊断治疗
双下肢静脉曲张单侧术后对对侧下肢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其临床研究
请您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