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话语空间视角下立场表达的交互主观性 *

2020-04-01李桂东

外语学刊 2020年4期
关键词:概念化主观性观照

李桂东

(山东农业大学,泰安 271018)

提 要:立场是个人表达出的对事物或命题的态度或观点。多数情况下话语中的立场是在对话者的互动中浮现出来,呈现交互主观性特点。本文尝试以认知语法的当前话语空间模式为理论视角来探究话语中立场表达的交互主观性。分析表明话语流中交际双方除不断更新注意窗口中的概念化客体外,还在当前话语空间中投射出交际者的某种立场,成为当前话语空间注意窗口概念化客体或处于当前话语空间的背景中,形成某种立场潜势,引导交际另一方对此进行协调匹配。本文认为认知语法强调语言的动态性研究,其当前话语空间模型有助于把握言语交际中立场表达的交互主观性。

1 引言

一般来讲,人们在与客观现实互动中会形成对客观事物或命题的态度、感情、判断和承诺等,并在交际中通过包括语言在内的各种手段表达出来,这便是立场与立场表达(Biber, Finegan 1988, 1989)。立场表达可以说无处不在,是人们日常语言交际中的重要内容,甚至“我们使用语言最重要的事情之一便是表达某一立场” (Du Bois 2007:139)。因此,立场表达与语言功能紧密联系,通过对语言使用者在立场表达上的语言使用行为及与现实世界的互动分析有助于加深人们对语言的社会与语用本质的认识(Englebretson 2007:1)。

人们对立场与立场表达的认识不断深化。对立场内涵的理解由早期将之看作静态语义范畴(Benveniste 1971; Lyons 1977; Biber, Finegan 1988, 1989)到后来考虑到语用角度,并加入社会互动的解读(Ochs 1992; Berman et al. 2002; Hyland 2005, 2008; 方梅 乐耀 2017),其共同特征是在理解立场的内涵过程中,将语境、功能因素纳入考察范围。对立场内涵的理解的变化也反映在立场研究模式的转变上,经历从语义模式、功能模式到现在的互动模式的转变。在Du Bois(2007)的立场三角概念提出后,对立场表达的对话性与动态性逐渐取得一致,认为立场是个主观性范畴,是在特定的情境中主体间互动中浮现出来的,具有交互主观性的特点(Engelbretson 2007, 方梅 乐耀 2017, 方梅等 2018)。我们认为这一变化与人们语言观认识上的变化基本对应。随着认知科学及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人们不仅将语言看作一个静态的系统,而且将之视为一个动态行为与过程,并且越来越注重探究语言现象或交际背后隐含的认知机制。就立场及其表达而言,不仅需要认识到立场及其表达的主观性及交互主观性,还要进一步探究概念层面立场认知机制,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对立场表达的理解,而且还能深化对语言及交际的认识。

本文在讨论立场表达的主观性与交互主观性基础上,以认知语法的当前话语空间模式为理论基础来解释立场表达的交互主观性,并结合实际案例分析来探究言语交际中立场表达交互机制,最后指出未来相关研究的空间。

2 立场表达的主观性与交互主观性

2.1 语言的主观性及交互主观性

语言的主观性与语言的客观性相对,在话语中多多少少总是含有说话人“自我”的表现成分(沈家煊 2001:268),因而语言“已深刻地打上主观化表达的印记”(Beveniste 1971:225)。尤其近年,随着语言研究范式上对客观主义的反对及人本主义的强调,语言的主观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注意。认知语言学坚持体验主义哲学观,认为语言知识来自语言运用,语法就是概念化(Croft, Cruse 2004:1-4)。从这一语言观出发,概念化主体在对概念化客体进行概念化过程中,会形成对概念化客体的主观体验,并在语言中得以表达。因此,语言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主观性。

Langacker从概念观照(construal)操作的角度在概念层面对主观性进行解释。概念观照指“言者(或听者)与其概念化或描述的情景之间的关系,涉及焦点调整(focal adjustments)与意象(imagery)”(Langacker 1987:487-488)。主观性是将台下概念化主体的成分置于台上与概念化客体相联系,即“将背景的成分前景化”(Geeraerts 2016:398)。如:

① Vanessa is sitting across the table from me./Vanessa 对着我坐在桌子那边。

② Vanessa is sitting across the table./Vanessa 坐在桌子对面。

上述两句主观性的差别来自于其概念观照关系的不同。具体来讲,例①将“自我”置于台上使之成为概念化客体的一部分,而作为观察者的“我”仍为台下的概念化主体,即作为概念化主体的“我”与作为概念化客体的“我”相分离,概念观照操作主要放在概念化客体上,因而属于客观性概念观照。而例②的“自我”没有编码在语言中,说明其为观察者的一部分,概念观照操作与观察者联系起来,即“从客观轴调整到主观轴上”,属于主观性概念观照。

从语言交际的角度来看,谈论语言的主观性必然蕴含着语言的交互主观性。这是因为言语交际中“每一句话语都假设存在有言者和听者,并且言者又通过某种方式影响他人的意图”(Benveniste 1971:209),即言者会意识到两个主体的存在,在用语言表达“自我”的同时也会体现出对“他者”的注意,使语言呈现出交互主观性的特点。Verhagen(2005:6-7)将交际中两个主体纳入到概念观照结构中,如图1所示。

图1 概念观照结构(同上)

理论上来说,概念观照操作可以由纯概念化客体层(图1上方横轴)过渡到概念化客体与主体存在某种程度的联系(图1纵轴)再到纯概念化主体层(图1下方横轴),在语言中则体现着从客观性到主观性到交互主观性的变化。

2.2 立场表达的主观性与交互主观性

如前所述,立场被看作交际者在话语中表达的对客观事物或命题的态度、感情、判断、承诺等。从概念观照的角度来看,立场表达的此种理解本身体现出立场的主观性特点,因为对客观事物或命题的态度、感情、判断、承诺等都体现概念化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联系。反映在图1中的纵轴亦被突显,在概念观照中带有主观性成分。如:

③ He is married. /他已婚。

④ He must be married. / 他肯定结婚了。

例③是客观表述现实,作者立场未编码到话语中。从概念观照的角度,概念观照操作只在概念化客体层面,言者的立场没有前景化,体现的是客观性概念观照。例④中的情态动词must体现言者对客观现实的认知立场(epistemic stance),在概念观照上不仅突显概念化客体,而且言者与概念化客体之间的关系也被前景化,具有主观性。

除具有主观性特点外,言语交际中的立场表达还具有交互主观性的特点(Haddington 2005; Kärkkäinen 2006, 2007; Du Bois 2007; Feyaerts 2013)。Du Bois(2007:163)认为立场表达是一项通过显性交际手段来展开的社会公共行为,并将立场表达的交互主观性定义为一种三角行为,除立场主体与立场客体外,还包含评价(evaluation)、定位(position)、匹配(alignment)3个分行为①。完整的立场表达可以描述为言者主体在交际中对立场主体进行定位,对立场客体进行评价,形成立场内容,并将自己的立场与听者立场进行匹配,如图2。因此,立场不仅被看作语言静态的语义或功能成分,而是被看作一种行为,具有动态性与交互主观性的特征。

图2 立场三角(同上)

我们认为立场表达的交互主观性不仅体现出语言层面交互主观性的特征,而且从更高层面体现出人类交际的特征。人类交际与动物交际具有不同特征,动物交际为引发同伴的某一行为的单一目的(Owings, Morton 1998),人类交际则兼具信息共享(information sharing)与共同注意(joint attention)双重目的(Verhagen 2005, 2008, 2015)。又根据认知心理学中的心智理论(theory of mind),人类交际过程中一方会考虑对方的心理状态。因此,人类言语交际兼具信息价值(information value)和信据价值(argumentative value)两重功能(Anscombre, Ducrot 1983; Verhagen 2005, 2008, 2015)。从此角度来看,人类言语交际不仅仅是编码解码的过程,而是信据推断(inference)的过程。言者在交际中通过作为信据的立场来试图影响听者的思想、态度、甚至直接行为,而听者通过推理来理解言者试图施加何种影响(Verhagen 2005:10),从而进行立场的匹配。

为此,我们认为立场表达的主观性与交互主观性正是人类言语交际信据性的表现。立场表达的这种特点也为我们把握交际中的立场提出挑战。如上所述,言语交际具有动态性,是交际双方动态认知协调的过程。就立场表达而言,一方面某些不同的言语表达,虽其概念内容一样,但因概念观照方式不同而具有不同的信据价值,因而可能表达不同的立场。如英语的negative deficit(负亏损)和surplus(盈余)的词汇语义相似,在交际中的信息价值相似,但信据价值却不同(同上:10-11),因而相同的概念内容可能具有不同的立场表达。此外,经常的情况是交际中完整的立场表达行为不是通过显性词汇或语法手段表现出来的而是在言语交际中通过互动浮现出来的。

3 当前话语空间视角下立场表达的交互主观性

3.1 认知语法的当前话语空间模式

认知语法强调语言的动态性,认为“语言的基础处于话语与社会互动之中”(Langacker 2001:143),对语言的把握应以使用为基础(usage-based)。由此出发,认知语法的最近发展之一是主张“所有语言单位都是从实际语言使用实例,即言语用例(usage events)中提取出来的”(同上:144),并提出“当前话语空间”(current discourse space,简称CDS)的语言分析模式,将对语言系统的理解与言语交际结合起来。

当前话语空间指“特定时刻话语流中言者与听者所共享的作为交际基础的全部内容”(Langacker 2008:466; 2013:96)。如图3,当前话语空间置于静态知识(stable knowledge)与瞬时语境(transient knowledge)之中,话语流在此两层背景下进行。当前话语空间肯定包含当前话语,它由先前言语用例(previous usage event)、当前言语用例(current usage event)及预期言语用例(anticipated usage event)组成。每一言语用例都包含言者(S)、听者(H)对台上概念化客体的注意、两者互动以及两者互动的场(ground)。当前话语之外,瞬时语境、静态知识中那些与当前话语理解相关的知识也会进入当前话语空间,构成语言表达式的意义(同上:466)。

图3 当前话语空间(Langacker 2008:466)

对于Langacker的当前话语空间模式,与本文相关有两点值得关注。首先,它体现出话语的交互性。在Langacker(2013:97)看来,语言本质上是交互性的。在言语用例中,言者与听者共同作为概念化的主体将各自注意力集中于事件中的同一客体。言语交际不仅仅是言者编码、听者解码的过程,而且是言者提供信据、听推理信据的过程,涉及言者与听者的互动。这一模式也与概念观照结构兼容,可以看出概念观照结构是被包含在当前话语空间模式之中。其次,该模式体现出话语的动态性。认知语法体现的是“瞻前顾后”的运作机制(the prospective and retrospective nature,王寅 2003),话语进展过程是言者与听者注意窗口(window of attention)不断更新的过程,犹如“移动的窗口”,如图4②。因此,当前话语空间模式对言语交际交互性与动态性的较好的把握使之应用于言语交际中立场表达的分析成为可能。

图4 注意窗口

3.2 话语中立场表达的交互主观性的分析

我们以当前话语空前模式为基础,分析言语交际中的立场表达,并揭示话语中立场表达的交互性本质。语例如下③:

C1: I think, it sounds like, to me, they’re just giving — they’re just giving you a lot of shit for no reason.

S1: Well, they really are picking on the fact that I’m new.

C2: The fact you’re new, uh...uh... I would... I would go further than that.

S2: I’m not certified.

C3: Yeah.

对话中Sharon(S)原为学校教师,刚被学校解雇。Sharon向她姐姐Carolyn(C)交流她在学校受到的一些“不公正”对待。听完妹妹倾诉后,Carolyn认为“他们只是平白无故地找你的茬”(they’re just giving you a lot of shit for no reason)。句中“我觉着、在我听来(I think, it sounds to me)”等的使用显示言者在与听者言语交互过程中,还表达出言者自己立场。同时,原语料显示Carolyn在讲到“平白无故”(for no reason)时笑了一下,似乎暗示她认为Sharon在学校受到如此对待可能并非“平白无故”而可能“另有其因”。我们认为在此言语用例中,言者除将学校与Sharon(即听者)及其关系④作为客观化客体置于当前注意窗口中并突显外,还在话语空间中投射自己的立场。与该立场相匹配,下面话轮S1表达Sharon的立场,即“我是新手”(I am new)。运用当前话语空间模式,此话轮语句如图5所示。S1所在的当前话语空间中,当前注意窗口(0)中被突显的客体(粗体方框)与先前言语用例C1中的类似(虚线表示两者的对应),同时言者表达出自己的立场(虚线椭圆),与先前言语用例中的立场潜势进行着匹配(虚线双箭头)。

图5 当前话语空间(S1)⑤

C2话语采用话题结构表达式,将先前言语用例中的立场突显于注意窗口(0)中进行交互,认为“新手”并非Sharon被解雇的主要原因,如图6所示。此时的立场对象(即学校与Sharon的关系)未被突显,但仍处于当前话语空间的先前言语用例中。随后,S2中将Sharon将自己的立场表达置于当前言语用例的注意窗口,与先前注意窗口中表达出的立场对应匹配,认为被解雇的真正原因是“没有教师资格证”(I’m not certified)。可见,虽然当前注意窗口中被突显的内容不断变化更新,但话语中立场表达的协调却贯穿于整个话语流,这也体现出语言的信据、修辞价值是语言基本的、恒常的功能(Verhagen 2008:312, 2015:234)。这在C3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在此话语空间中,立场对象和立场表达甚至都未突显,注意窗口中只突显言者与听者之间的立场表达的交互,即在立场表达上言者与听者相一致。

图6 当前话语空间(C2)

上文具体实例分析显示运用话语空间模式能够较好把握话语进行过程中立场表达的交互主观性。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立场的表达始终贯穿于整个话语流。结合图1,我们认为言语交际中的话语不仅表征着在概念化主体对概念化客体的某种概念观照操作,在当前话语空间中还投射出交际者的某种立场,它或成为当前话语空间注意窗口概念化客体或处于当前话语空间的背景中,形成某种立场潜势,引导交际另一方对此进行协调匹配,体现话语中立场表达的交互主观性。

4 结束语

立场研究既要重视现象的描写也应重视机制的解释。言语交际中的立场表达具有主观性与交互主观性的特征,体现出语言的动态性。本文以认知语法为视角,探索言语交际中立场表达的交互主观性机制,表明当前话语空间模式有利于把握言语交际中立场表达的交互主观性。认知语法追求表面话语现象背后的认知机制,我们认为其当前话语空间模式可以作为话语交际中立场表达机制的分析视角。另外,必须承认这一模式的解释力与普适性还需要更多实证研究来进一步验证。首先,从立场表达的交互主观性来看,典型的立场表达是交际双方就同一立场对象进行立场协调。但在实际言语交际中,人们注意到在交际双方与立场对象之外,还可能涉及同一立场对象的第三方立场的存在(Duijn, Verhagen 2018)。这种情况下,当前话语空间模式对言语交际双方、立场对象、第三方立场之间的互动的解释或需进一步检验或修正。其次,承认言语交际中立场表达的交互主观性就预设将立场表达置于更大的社会文化背景中。虽然当前话语空间中的背景、语境、共享知识等层面(见图3)更细致地体现社会文化背景,但我们当前的分析还仅限于背景在立场交互中的作用,而其它两个层面的作用,如不同交际类型中理想认知模型是否会或如何参与到立场交互中,仍需进一步探究。最后,人们越来越注意到交际是多模态互动的过程。不同模态在立场交互中的作用及其相互运作机制也值得我们研究。这些都为立场表达的交互主观性留下后续研究空间。

注释

①此处的立场匹配并非一定要立场的完全一致,也可以指如立场相左、部分一致等。

②当然,实际话语可能不严格按照线性序列进展,因此在某一时间轴上人们注意力可能涉及于多个窗口。Langacker(2013:109)曾经区分首要窗口(primary window)和次要窗口(secondary window)。

③例句来自Du Bois等人所建圣芭芭拉美国口语语料库第一部分的SBC004 Raging Bureaucracy.

④此处“关系”为认知语法中的一种概念观照操作,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或介词等的显影(profile),参考Langacker(1987, 1991, 2008)。

⑤此图只展示此例中与立场表达相关的当前话语空间部分。另,图中的C为Carolyn,S为Sharon,图6同。

猜你喜欢

概念化主观性观照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风险社会的再概念化及其治理
“立天子以为天下”——周代“立君为民”学说的现代性观照
英语现代诗歌对物的观照及其诗意生成
《雨中的树》:一场突破“概念化”的主旋律洗礼
从整一手法窥探外国喜剧艺术的主观性
认知语言学视域下概念化对俄汉成语互译的影响
浅析后印象派绘画色彩
创作主体变化与戏曲的单一化走向
创作札记:在日常生活的观照中采撷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