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呼兰河传》的艺术特征探究

2020-04-01陈静

雨露风 2020年1期
关键词:呼兰河传特征语言

陈静

摘要:在20世纪30年代的东北作家群之中,犹以萧红、萧军为典型代表,为了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东北,两人做出了尤为突出的贡献。《呼兰河传》是萧红的代表作,以清新自然的笔触描写当地风土人情,文章具有新鲜但又陌生的语言,幽默感无处不在,再者因为作者本身独有的艺术魅力,所写下的文章结构也颠覆常规,呈现出散文化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呼兰河传;语言;特征

在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随着社会飞速的变化,我国的文学领域也发生着巨大的变革,出现了诸多具有特色的文学流派和相应的作家。在我国20世纪30年代的东北作家中,以萧红、萧军作为典型代表,萧红独特的女性作家艺术特性,独特的笔触为读者展示了我国东北地区边陲小镇独有的风土人情。在萧红的一生之中,可以说《呼兰河传》是其为数不多的佳作之一,这部作品是在萧红晚年时期,已经较为有成就的时候所书写的一部作品,在这部作品之中,饱含萧红作为作家真挚的情感,并且形成一种独树一帜的艺术韵味,明显体现出萧红在创作方面独有的艺术魅力。通过对《呼兰河传》独特艺术特征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对萧红的思想做出正确的评价和更深刻的了解。

一、独特的写作视角

(一)独特的成人视角

在小说开始的前几章内容中,都是关于祖父的记忆,并且都是以儿童的视角进行叙述,在后面的几章就开始变化,更加突出成人的视角,并且多数是以议论性叙事的方式呈现,发展到故事的高潮部分的时候,或者在高潮的段落,就会出现第三人称或者是以萧红自己的身份出发的议论性语言。在萧红笔下的女性,一般都经历了苦难和压迫,例如,针对小团圆媳妇的描写:“无限的伤心、无限的悲哀[1]……”,在这里萧红通过第三人称及成人的视角,充分展现出小团圆媳妇的悲痛,并且对关闭了求生大门的黑暗社会进行控诉。以第三人称的视角出发,会处于超然的地位,并且与小说人物保持一定的距离,但是却可以走到小说人物的内心深处。这种手法不仅在对人物心理进行描写的过程中出现,在前几章的议论性叙事和风土人情的描写中也有出现,如买豆腐的事件等。在作品的第二章中曾说“这些盛举,都是为鬼而做的,并非为人而做。至于人去看戏,光秒,也不过是揩油借光的意思[2]。”在这个地方,主要是将人们的实际目的讲出来,并且发挥成人视角的作用来批判本质。

在第三人称的视角之外,作者萧红采用第一视角也是这部作品的独特特征所在。通过居高临下的视角,随时发表的议论,甚至有时候即使没有语言的议论,也可以感受到萧红自身在情感方面的变化,如在写漏粉的人中“他们一边挂着粉,也是一边唱着的……”。在这里萧红主要表现出对家乡的热爱,并且通过对漏粉人的描写,有含蓄的情感渗透,不仅真实还非常动人。

无论是哪种人称的写作方法,萧红都巧妙地将成人的视角隐藏其中,将情感巧妙地传递给读者,这是《呼兰河传》中非常精妙的特点。

(二)独特的儿童视角——回溯性叙事

在一部成功的作品中,写作视角可以说是关键所在,对整体事件的发展、情感走向都有明显的影响。但是在萧红的《呼兰河传》中,并没有按照常规的写作方法,而是以独特的儿童视角为出发点,这种方法很少见,通过儿童的视角——回溯性叙述更为少见,从而给读者产生更为真实的感受和体验。所谓儿童的视角,主要是以儿童的口吻来进行写作,呈现出明显的儿童思维特征,从小说整体来说无论在结构、心理意识、调子都站在儿童的叙事角度。作者从儿童的视角对呼兰河的故事进行叙述,可以说是一种童年的追溯,从儿童视角形成的突破。

作品中“我”的世界中,最美好的是祖父的記忆内容,而母亲的记忆是恶言厉色的存在,祖母则用针扎“我”收拾“我”,祖父给“我”的爱让“我”觉得这个世界上有祖父就足以,这是萧红平淡且最美好的记忆,在针对“我”的童年时期生活的描写中,可发现儿童心中的美,塑造出了祖父和蔼可亲、慈爱的人性之美和形象。并且,不局限于儿童视角本身,还对呼兰河的人民和风貌进行了描写。老胡家的团圆媳妇,年轻的姑娘遭遇了异常的磨难和痛苦,婆婆的殴打、谩骂、被用开水洗澡等,小姑娘的生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其实这个小姑娘也只是一个孩子,作品中通过“我”的视角对这个小姑娘有这样的一段描写:“我给她一个玻璃球,又给了她一副碗碟,她说这碗碟很好看[3]……”,通过“我”的视角发现,小姑娘在婆婆不在的时候才可以表现出天真、真实的自己。

萧红通过儿童的视角进行写作,分析其前提是因为文章中的“我”已经长大成人,在进行童年时期的回忆过程中,也自然而然地通过儿童的角度进行描写,将成人的情感渗入,从而形成更具成熟性的作品。通过回溯性的叙述,而同时采用儿童的视角,是这部作品的特别之处。

二、独特的叙事结构

(一)散文化结构

《呼兰河传》是一部自传体长篇小说,在业内对于萧红的这部小说,其评价也是褒贬不一,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在文章中,中心事件没有明确,并且没有细致描写人物的故事,很多人认为过于“零碎”。但随着逐渐挖掘出《呼兰河传》的价值后,零碎实则严密的结构被发现,究其本质,其实是一种散文化的写作方法,从而形成流畅、自然的作品。在小说的前两章内容中,针对风土人情的描写,在读者脑海中形成优美的画卷,而在之后的三个故事叙述中用非常流畅的结构,在针对第二道街大泥坑的描写时,作者先说出泥坑给人们带来的麻烦,通过写校长的儿子掉入泥坑,写人们对于是否修葺的讨论,之后笔风突然转变,开始写便宜猪肉的问题,两者之间在表面上虽没有任何的关联,但深入研究发现,是因为人们都更在意便宜猪肉的问题,所以就不会去思考修葺泥坑的问题,并且不断地显现出这种关联。

而在此之后的章节中,文章主要人物的陆续上台,也是一种散文化的写作方法。针对不同人物的描写,多以浅尝辄止的方式开展,这与其他小说大篇幅描写和塑造人物的方式存在明显不同,这种独特的写作方法体现出浓厚的散文意味。

这种外在的结构表现形式,也就是散文化的特征。与传统小说不同之处就在于,传统小说具备完整的情节和可以在全文中贯穿的线索,而内在的结构在《呼兰河传》中,主要是情感方面的变化。简单来说,我们还可以将这部作品看作为抒情自传的作品,在作品的尾声中萧红就这样说:“以上作品缩写的并没有什么优美的故事,只因他们充满了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良,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4]。”另外,茅盾对《呼兰河传》进行评价的时候也曾经说过,心境是寂寞的。由此我们也可以对萧红的这部作品进行推断,萧红在写作的过程中,必然因为情绪方面的问题而产生过影响。但当如果我们静心来体会、品味这部作品,就可以在文章中发现其中的风俗、祖父、冯歪嘴子等,全部都有萧红自身的情感在其中。

在萧红细腻且传神的笔法中,呼兰河的美景及不同季节的景色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同时具有的“诗”的特性,就好像葛浩文说的“像诗一样的尾声”,这是萧红“诗意”的内心的外化。

如此,可以说《呼兰河传》的特征不仅有外在的结构,在文章之中,也有内在的心理情感方面的结构。外在结构是心理情感结构的外化,而心理情感结构是外在结构的根据,外在结构与内在心理情感结构呈现出相互依存且统一的关系。这种散文化的结构,是开放的结构,并且在开放中不缺乏紧凑,放任的结构中又不缺乏统一。

(二)回忆式结构

《呼兰河传》中的回忆式结构是最为明显的一种特征,这种结构不仅真实而且非常的深刻,其真实体现在文章中描写的事物,是作者亲身的感受和经历,而深刻在于生活不断的沉淀。作者经历了感情的挫折、没有依靠的贫苦,没有固定居所的漂泊生活之后,对于故乡的思念和爱尤为深厚和自然。虽然麻木的社会使得故乡不像天堂更似地狱,但对于作者来说,是自己心目中的希望之地,可以说这是中国社会的一种缩影,其中充满了自私、冷漠,但仍然有些许爱和美好存在其中,存在着些许希望。

萧红的笔法细腻且传神,通过对呼兰河司机的描写,在文章中展现出美丽富饶的景象,并且讲述呼兰河发生的事情,如放河灯、跳大神等,用大量的篇幅讲述了与祖父在一起时的幸福生活,虽然饥寒交迫,但是是值得萧红慰藉的重要回忆。虽然和祖父在一起的時候,也有饥寒交迫,但也是唯一值得萧红深深慰藉的回忆。并且在文章每一章的开始部分,都会提到“我家的园子是荒凉的”,这是一种悲凉基调的回忆,也为后面几章的故事走向奠定了基础。从小团圆媳妇的悲惨命运,到二爷的悲惨人生,再到冯歪嘴子的写作,这些人物主要是预示着希望的到来。

三、独特的语言风格

(一)幽默讽刺的语言

语言是一部成功作品的肉体,主题是作品的“灵魂”。萧红在《呼兰河传》之中融入了幽默讽刺的语言风格,从而使作品呈现出全新的生命。例如,作者解释大泥坑不被填平的原因时这样说道:“第一条,常常抬车抬马,淹鸡淹鸭,闹得非常热闹,可使居民说长道短,得以消遣。第二条就是这猪肉的问题了,若没有这泥坑子,可怎么吃瘟猪肉呢?有着泥坑子可就好办,可以使瘟猪变成淹猪,居民们买起肉来,第一经济,第二也不算什么不卫生[5]。”这种解释的原因看似非常幽默,其实在其中充斥着对人们陋习、自欺欺人、自私的一种讽刺。在细节方面,如对小团圆媳妇被用开水洗澡的过程中,“看热闹的人,络绎不绝[6]”等等诸如此类的语言,就好像将语言化作刀刃,刺到人们的心中,揭示出这些人的冷漠和没有同情心,这些人的冷漠才是真正的刽子手。在小说中仍然不缺乏一些直白的讽刺,但同时与这些幽默的语调进行配合,不仅发挥出批判的作用,还发挥出警醒的作用。

萧红在文章中所运用的讽刺语言,不仅有力而且相当尖刻,但是,如果配以萧红这样幽默意味的话,就促使讽刺的力度更加深刻,简单来说,就好像人在笑的时候,但同时这个人的心在痛。鲁迅先生的讽刺语言可以说是非常的犀利,相比较来说,萧红的讽刺语言就好比是隐藏在平静水面下的惊涛骇浪一般。

(二)清新朴实的语言

萧红的语言是尖利的讽刺语言,尤其是针对揭露现实和批评人性的过程中,但是,萧红对自己的家乡仍旧是非常的热爱,并且对自己的童年时光非常的怀念。因此,在整个作品的前面几章,针对风土人情的描写,萧红采用的都是清新且非常朴实的语言,充满了儿童的天真也饱含了萧红家乡的乡土气息。

在小说的开始阶段,对呼兰河的寒冷、空旷描写中,用了非常细致且优美的语言:“严冬一封锁了大地的时候,则大地满地裂着口[7],”这种景色是萧红最爱的风景,是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萧红对“火烧云”也有较大段落的描绘,“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另外针对后花园的描写:“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这些描写,无处不透视出萧红对那种自由的、奔放的生活的回忆,因此,在字里行间所应用的语言,也体现出自然的美。在严冬的季节里,萧红对呼兰河镇中的小人物进行描写,虽然不知道这些人物的名字,只是按照他们的职业进行称呼,但这些人都是象征着呼兰河的生命力,是呼兰河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萧红所描绘的景象中,这些小人物都是非常朴实,如“这麻花布被面,你带回去吧[8]”。这种送礼物的方式不需要大吵大嚷,不需要说这东西有何不凡,接受礼物的人不用说谢谢就可以收下,在萧红的脑海中,这就是纯粹的感情,没有任何的渲染和热烈的表述,只是平淡并且真诚。

(三)陌生化的语言

秦林芳曾经就评价过萧红的作品《呼兰河传》,“在这部作品中,首先可以体味到语言的陌生化,套用作者的话来说,就是非常生疏又非常新鲜”,仔细品味《呼兰河传》,品味其中的语言,可以说萧红在其中使用陌生化的语言非常普遍,如“天河和月亮也都上来了”[9],萧红并没有使用平常的“出来了”,而是用“上来了”进行表述,这种与常用语不同的语法,产生了非常明显的陌生化的效果,从而促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能够一看便知,必须要对文章逐字逐句进行仔细地斟酌,才可以感知到文章的意蕴。如此,对读者来说,增加了阅读的障碍,但是,这种障碍却延长了读者在阅读中所产生的一种快感,从而促使文章的语言本身呈现出生疏但是却非常新鲜的一种独特的魅力,将整体作品进行强化,呈现出作品本身独有的艺术魅力和审美效果。在小说的第一章节对一系列不幸的事件进行描述的过程中,曾经用到这样的句子“比方就是东二道街南头,那买豆芽菜的王寡妇吧[10]”,这种对王寡妇、豆腐放里边等这样没有拘束的描写,彰显出萧红在小说中的随意,给读者的感觉就好像与作者之间面对面在聊天,从而促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萧红自身所表现出的坦率、真诚。在《呼兰河传》中,之所以其艺术魅力独特,笔者自认为主要是因为语言的自然美所展现出来的,除此之外,这部作品的语言充满了幽默和机智,都表现出萧红的笔触用语非常的具有趣味性和张力。对《呼兰河传》进行细读可以发现,这种用语方式既让读者感受到陌生,同时又让读者感到新鲜,不仅率真,同时又非常的自然,具有较强的幽默感,整体上形成独树一帜的风格。当萧红写下《呼兰河传》的时候,可以说是萧红的语言已经发展到炉火纯青并且独具风格的一种艺术美。

四、结语

在萧红的笔触之下,这种朴实且清新的语言,将萧红自身的情感真实地表述出来,对这些语言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萧红的内心对家乡的思念、留恋,如此表述出萧红常年漂泊在外,内心极为柔软的游子心。并且,长期清苦、悲凉的漂泊生活,对往事的追忆,三十余年来的人生,萧红通过作品跨越了整个生命。鲁迅先生曾经这样说:“萧红的小说不仅将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表现出来,也表现出对死的挣扎。”如此来说,不仅是萧红的作品在做着抗争,萧红自身的一生都在不断抗争。《呼兰河传》是萧红呕心沥血创作出的作品,在这部作品之中,可以找到萧红生活的点点滴滴,还将北方人民的生活展示得淋漓尽致。在剖析人性方面、领悟时代的过程中,萧红及自己的作品都具有创新性、超越性,展现出独特的魅力。至今为止,对于这部作品的写作视角、叙事结构、语言风格,都让人们为之感叹。

参考文献:

〔1〕孙红燕.温暖的记忆  凄婉的歌谣——《呼兰河传》阅读分享[J].初中生学习指导,2020(30):12-13.

〔2〕田菁.抓住语言的“缰绳”,打开文学的大门——关于《呼兰河传》(节选)的教学思考[J].语文天地,2020(29):9-10.

〔3〕唐陽.萧红小说中的母性书写意蕴——以《生死场》《呼兰河传》为例[J].青年文学家,2020(26):27-28.

〔4〕王晓婷.《呼兰河传》文学翻译之创造性叛逆[J].汉字文化,2020(15):131-132.

〔5〕韩粉琴.浅谈核心素养引领下的整本书阅读教学——

以萧红《呼兰河传》为例[J].语文天地,2020(22):53-54.

〔6〕曹志慧.小说《呼兰河传》的儿童叙事视角[J].鸭绿江,2020(21):47.

〔7〕李迎春.试论《呼兰河传》的散文化特征[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36(07):94-95.

〔8〕陈梓滢.我与太爷爷——读《呼兰河传》有感[J].快乐作文,2020(Z6):60-61.

〔9〕张钟伟.萧红小说《呼兰河传》对民间语言的借鉴及其作用[J].散文百家(理论),2020(06):39.

〔10〕李秀萍.《呼兰河传》寻萧红[J].博览群书,2020(06):

102-109.

猜你喜欢

呼兰河传特征语言
抓特征解方程组
译者主体性之动态研究
浅析葛浩文《呼兰河传》的英译
从《呼兰河传》看萧红笔下旧中国人民的生存图景
我有我语言
语言的将来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你对肢体语言了解多少
春天来啦(2则)
有趣的语言
抓特征 猜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