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兆佛档案分类法评述
2020-03-31何晓倩
何晓倩
【摘要】《档案管理法》是龙兆佛在从事档案工作中对所遇问题的深入探讨和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当时“行政效率运动”的重要成果,全书论述了档案及档案前身文书的管理问题,书中的档案分类方法,如:以“职掌”为首要分类标准,提倡以数字作为分类符号,编制的分类表应符合实际应用的需要,档案分类表各类项目下应留有伸缩的余地以适应变化的需要等,对我们今天的档案分类工作和方法研究均有重要启迪。
【关键词】龙兆佛;档案分类法;档案管理法
我国档案工作由来已久,发展历史源远流长,但是在漫长的古代社会中由于思想禁锢、管理方法落后、人员素质低下等原因一度受到发展限制,直到进入20世纪30年代后,档案工作才遇到了迅速发展的契机。由于民国时期社会大环境和档案工作实践要求进步的影响,学界和行政界掀起了研究档案管理问题的高潮,成就了一批档案管理问题研究的学者和论著。而档案分类问题作为档案整理工作的重要一环自然也顺随着历史车辙的推进,在民国时期进入研究发展的第一个高峰。
一、历史中的龙兆佛
与民国一些著名档案学人相比,我们对龙兆佛的生平知之甚少,据吕广生先生的《龙兆佛档案分类法简述》记载,龙兆佛是湖南人,历任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图书馆馆长、广西壮族自治区立桂林图书馆馆长、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二图书馆馆长等职。民国二十三年春,龙兆佛在从事整理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档案时发觉档案管理问题严重影响行政效率,所存问题亟待解决,其《档案管理法》《文书档案连锁办法之商榷》等著作便是他在档案工作实际中完成的。他在档案管理问题方面的研究成果不仅为当时的政府机关工作作出貢献,而且还对此后的档案研究与实践产生了一定影响。
二、龙氏档案分类法的产生背景
(一)宏观——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历史唯物主义启示我们,任何事物的发生发展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受到其所处历史条件的限制和制约。档案分类是档案整理的关键一环,作为档案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其产生和发展必然受到档案事业整体发展的影响,就像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整体的发展制约着部分的发展,部分的质量也会反过来影响整体的发展速度和质量。因此,研究档案分类问题产生发展的宏观背景就等同于研究整个档案事业产生发展的宏观背景。1.提高行政效率的需要。民国时期档案事业得以蓬勃发展的重要原因是民国政府
“行政效率运动”的广泛开展,其“统一分类、统一登记、统一编号”的要求促进了机关档案工作者对档案整理问题的研究。但是,当时的档案学、档案事业都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在管理方面尚无成规,更别说统一科学的分类方法,因此档案理论建设与档案工作实际出现了不平衡的状态,这就吸引了众多领域的学术大家或政府要员在档案分类问题的研究方面各抒己见,活跃了档案分类问题的研讨氛围。2.活跃学术氛围的促进。民国时期是档案事业的起步阶段,在管理方面尚无成规,因此没有科学统一的管理方法和规则应用于档案管理的各个方面,档案分类研究也就不存在权威性的理论和方法一统大局,因此任何一种对档案分类问题的研究都会获得一定的发展空间,各位学术大家和政府要员各抒己见,纷纷阐述心得、经验和见解,也就形成了活跃的学术氛围,为档案事业的发展孕育了优良的条件。3.国外档案学发展经验的催化。西方档案事业成型较早,在19世纪,不论是档案学还是档案法规、档案教育的发展都比国内较为成熟,因此,一些先进的档案学理论自然也就流入了中国。
(二)微观——档案工作实践的需要。龙兆佛在《档案分类法》自述中写道:他在民国二十三年从事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档案整理工作时,发觉档案管理问题大大影响行政效率的提升,因此行政机关内部的档案管理问题亟待解决,但又由于组织机构现存的种种积弊,使这一问题的解决极具困难性,所以要投入更多的精力,给予更多的重视,因此龙兆佛决心加以研究,以期对行政界作出贡献。
三、龙兆佛档案分类法简述
龙兆佛的《档案管理法》成书于1939年,是“行政效率运动”的产物,“既是当时文书改革成果的见证,也是研究我国文书发展史的重要历史依据”。通观龙兆佛的档案分类方法和原则,可以了解他将实用性作为档案分类的第一要则,同时又注重档案分类的科学性、系统性和概括性。
(一)档案分类的意义。他认为档案分类就是将所有档案依据分类二字的意义区分为若干类别,同属一类者再区分为若干项,同属一项者再区分为若干目,以此类推,直至不能再分。与图书依据学术类别系统分类的方法相比,因为档案和图书的性质不同,分类目的不同,所以不可等同而语。可见,龙兆佛对档案分类的理论已经不再停留在“分门别类”的层次上,而是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二)档案分类的标准。龙兆佛提出以“职掌”为首要分类标准,同时以地域、机关名、人名或年代为补充分类标准。首创“九小类补充分类标准”。此方法是借用了图书的九小类补充标准。书中叙述道,行政机关的活动有两种不同的性质,有一种活动本身即是行政目的,另一种活动,其本身不是行政目的,只是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
(三)档案分类的符号。龙兆佛提倡用数字作分类符号,通过对比民国当时现有的十进分类法、展开分类法和检字法三种以数字作为分类符号的分类法的优劣,提出档案的分类应将十进分类法和展开分类法相结合,即档案类项目的符号采用十进位号码,目以下各级子目宜采用展开分类法。
(四)编制档案分类表。书中详细论述了如何编制档案分类表,并提出了编制档案分类表的五项原则。这些原则均来源于龙兆佛的档案工作经验所得,符合当时行政机关档案工作实际,大部分原则在如今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在阐述档案分类诸因素之后,龙兆佛又详细拟定了省政府档案分类简表和详表以供各机关参考。
四、龙式档案分类法的特点
(一)来源于却不受限于图书分类法。我国三、四十年代的档案分类研究深受图书馆学分类方法的影响。龙兆佛从1937年3月至1944年8月曾先后担任三所图书馆的馆长职务,后来在从事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档案工作的实践中,虽借用了图书馆学的原理和方法,形成了一系列文书和档案管理的方法,但是“绝非生吞活剥之抄袭”,而是将图书馆学的原理与方法融汇贯通加以变化,应用于档案整理工作中。事实上,在一门科学拓荒的初期借鉴一些其他学科的方法是无可厚非的,龙兆佛正是认识到了图书与档案在本质上不同,所以从这种不同点入手来研究档案分类方法,虽然这种认识还不够全面,但可以看出当时研究的着眼点是档案的本质属性和形成规律。例如,书中在阐述档案分类的意义时从图书分类的意义出发,表明图书是知识的记载,是依据学术类别系统进行的分类,分类的目的应便于学者的研究学习。而档案产生于政府的各项公务活动中,则档案的分类目的则是为了行政参考的便利性,因此两者的分类意义截然不同。
(二)理论源于实践并服务于实践。任何一项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绝非偶然,而是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或从事的事业紧密关联。就像龙兆佛对档案分类问题的认识,也是与他所处的社会地位和所从事的社会工作息息相关。例如,龙兆佛以自己的工作经验为基础提出的五项原则为提升《省政府档案分类表》的科学性,也为实际应用带来方便。该表分为《省政府档案分类详表》和《省政府档案分类简表》,内容丰富翔实,表中类名既详细而又全面,充分反映龙兆佛既不是一味地谈论理论,也不是事无巨细地罗列实际工作方法,可见龙兆佛在档案实体分类研究方面的过人之处。
(三)部分方法在现代仍具有参考价值。《档案管理法》成书于民国,其内容系统自然会体现出当时的档案工作现状,所提出的方法自然是为了解决当时档案工作的积弊之处。如今经历过世事变迁再来纵观全书,其中一些内容因各种原因早已不再适用,但是一些真知灼见在现代仍具有一定的参考借鉴价值,尤其是分类方法中具有远见卓识的部分内容仍未过时。例如,注重以“职掌”为主要分类标准,“省政府的职掌是民政、财政、教育、建设等项,显然,他所谓的职掌实际上是指职能活动”。因为“执掌的类别系统与机关的组织系统是不同的,他认识到国家的各级职能活动与具体承担这些职能活动的组织机构之间,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因此,职掌更适合作为档案分类的类别系统,具有稳定性和概括性。另外龙兆佛还主张档案依据职掌分类后再以地域、机关名、人名、年代等细分,这与我们现在的复式分类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具有一定的現实意义。
(四)对行政档案分类整理的认识更为深入。相比而已,龙兆佛对于行政工作所产生档案的特性较为了解,因而在行政档案分类方面的研究就更为深入。例如在编制档案分类表的原则中提到:档案是供行政参考的,不是作理论研讨的,所以编制档案分类表应注重实际的应用方面,不要着重在理论体系方面;档案是行政活动的记录,行政活动是随时代变动的,所以分类表各类项目的设置要留有伸缩余地等,均是以对行政档案整理特性的充分认识为基础。
五、结语
总之,龙兆佛的档案分类法在今天看来确有或多或少的问题,但瑕不掩瑜,其具有先进性和远见卓识的原则和方法仍值得在几十年后的今天为人称道。
【参考文献】
[1]胡鸿杰.复兴之路[J].档案学通讯,2014(06):1.
[2]吕广生.龙兆佛档案分类法简述[J].兰台世界,2014(20):47-48.
[3]张晓.龙兆佛《档案管理学评述》[J].档案管理,2006(05):8.
[4]杨妍.试析民国时期的"档案分类"[J].湖北档案,1997(04):8-11.
[5]龙兆佛.档案管理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历史档案系翻印,1958.
[6]邓绍兴.中国档案分类的演变与发展[M].北京:档案出版社,1992.
[7]李财富.中国档案学史论[M].安徽: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