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析纪录片创作中编导意图的实现途径

2020-03-31吴泽

科技创新导报 2020年34期
关键词:实现途径

吴泽

摘  要:纪录片作为影视节目的一种形式,在纪录片创作中,应重视编导意图的实现,从而彰显纪录片艺术价值。由此也可以看出,纪录片要想在创作上取得成功,就一定要重视编导意图,为观众呈现制作精良的纪录片成品。本文将基于纪录片概念和特点,谈论编导意图在纪录片中创作的作用、表达要求以及实现途径,希望可以在帮助更多人了解纪录片的同时,理解纪录片的表达内涵。

关键词:纪录片概念  纪录片创作  编导意图  实现途径

Abstract: As a form of film and television programs, documentary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realization of the director's intention in the creation of documentary film, so as to highlight the artistic value of documentary. It can also be seen that if a documentary wants to be successful in its cre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director's intention and present the audience with a well-made finished documentary. Based on the concep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documentary, this paper will talk about the role of the director's intention in the creation of documentary, the expression requirements and the realization way, hoping to help more people understand the documentary and understand the expression connotation of the documentary.

Key Words: Documentary concept; Documentary creation; Director's intention; Realization way

1  纪录片概念及特点简述

1.1 纪录片概念

在各种形式的影视作品中,纪录片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不言而喻,除了可以通过艺术加工的方式记录生活,还能令人们产生沉浸式观看体验,引发人们的思考和关注,制作精良的纪录片,往往会成为大型史诗,成为影视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纪录片与宣传片在某种程度上,具备较多特性。在真实性方面,纪录片编导应当和时代背景、情节发展相结合,无论各个形式的纪录片,都不能脱离真实性[1]。

1.2 纪录片特点

纪录片主要有以下特点:首先应当对所拍对象,具备较强观察力,同时在纪录片的拍摄中,应当融入相对透彻的生活感悟,剖析社会问题时具备独到眼光,从而引发受众理性思考,揭示生活中的问题。若想更加明确彰显纪录片主题,则需要纪录片编导在明确拍摄思路与拍摄重点的基础上,重视拍摄手法的选择。在纪录片拍摄过程中,对发生的事情的捕捉,不能和全程跟拍或者频发特写等量齐观,否则容易产生过犹不及的效果。

2  编导意图在纪录片创作中的作用

2.1 编导意图可以体现编导素质

编导意图可以成为体现纪录片编导专业素质,无论是在纪录片前期准备工作阶段,还是实际拍摄阶段,亦或是画面后期制作,编导意图在其中的表达影响力都是不容忽视的。编导在纪录片制作阶段,会基于自身专业知识,对纪录片表达方式进行仔细研究,在吸引受众观看的同时,也会让纪录片最终成为自身情感表达的一件艺术品。凡此种种,都会成为编导专业素质的良好体现[2]。

2.2 编导意图可以体现编导情感

编导在纪录片创作时,在镜头语言或者整体选题上,不可避免会倾注自身情感,使纪录片感情色彩相对丰富。若纪录片在创作时编导意图不足,则纪录片难免会流于形式、枯燥无味,不具备回看回味的價值。此类纪录片自然也不会受到观众的青睐,难以维系受众情感,成为纪录片中的上乘之作[3]。

3  编导意图在纪录片创作中的体现

3.1 纪录片主题决定内在表现

在纪录片创作时,不同类型纪录片编导,在纪录片选题上也会彰显出巨大不同,而纪录片主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对纪录片内在表现产生了巨大影响。纪录片主题的选定,则主要是围绕编导平时生活经验,结合纪录片表达方向,最后确定的。基于此,如果想要综合表达纪录片内在表现,则需要纪录片主题的选择,方能彰显出最终内涵。

3.2 编导意图和纪录片真实性息息相关

纪录片的场景力求真实,在生活的揭示和展现上视角较为独特,因此应当重视编导意图在纪录片创作中的引导作用,以提升纪录片真实性。很多环节在拍摄上,都需要严格进行前期准备,以求得最好的纪录片拍摄效果。所以,应当重视编导意图作用的发挥,使纪录片可以充分反映真实程度。

3.3 剪辑风格彰显纪录片社会价值

在画面拍摄阶段完毕之后,纪录片编导应当重视对画面的制作和重组,从而筛选精品画面。在此过程中,编导意图会对剪辑风格产生较大影响,风格的展现,也会进一步彰显纪录片社会价值。

4  纪录片创作中编导意图表达的要求

4.1 纪录片需要具备较强真实性

编导意图的重要性,可以在引导编导制作与拍摄上有所体现。纪录片和其他形式的影视作品不同的是,纪录片需要重视片子的真实性,倾向于生活中真实现象的揭示,让观众看到生活的另一面,真正喜爱纪录片形式。若电视编导无法真正保证电视节目真实性,或者其中充斥摆拍、虚假镜头,则在纪录片创作根本上,就无法保证编导意图的正确性,导致颠覆纪录片根本拍摄意义。如果纪录片侧重需要真实场景,则不应当在拍摄内容上准备过多,从而耽误情感的表达,造成买椟还珠的现象。在情感上,也不能融入编导太多私人情感,通常在正常纪录片创作中,加入客观讲解或描述即可,从而提升各个环节真实可靠性。

4.2 纪录片应当主客观相结合

无论是纪录片的何种形式,其最终目的都是最大程度还原真实。一历史纪录片为例,在纪录片创作的过程中,编导意图表达较好的纪录片,会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对历史进行还原,客观讲述历史。后期制作在剧情编排过程中,会基于主观角度进行编导,增加纪录片的说服力,从而真正引导观众的思想,保证纪录片主题的思想正确性,用纪录片彰显正确社会价值观。

4.3 纪录片需要具备较强逻辑艺术性

纪录片的拍摄应保证较强的故事逻辑性,不能使纪录片失去层次感,保证观众可以对纪录片故事结构产生较为清晰的理解。鉴于逻辑性可能在表达上相对死板,因此在保证逻辑性的同时,应注重纪录片艺术性的提升,从而达到提升纪录片趣味性,进一步吸引观众目光的作用,使纪录片画面美感更强,在深入人心的同时,为观众带来更强的震撼[4]。

5  纪录片创作中编导意图的实现途径

5.1 前期明确纪录片主题

通过艺术加工体现真实性,是纪录片的表达核心,如果想在纪录片中贯穿编导意图,应当对纪录片拍摄前期准备工作的重要性,引起足够重视,综合统筹纪录片创作全过程。在前期准备工作阶段,应当重视主题的明确,合理预设主题。纪录片编导应当重视选择题材,想受众所想,确定拍摄主题、角度和材料内容,在纪录片的拍摄艺术手法和表现方式上深入思考,确定怎样精准传达纪录片深刻内涵,利用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使观众正确理解含义。换句话说,每一个成功的纪录片,都具有一定灵魂,而且往往会在整个纪录片中,贯穿编导意图,使纪录片在明确拍摄意义、主要人物故事、主题思想的前提下,更具深度和情感表达力量。

由此也可以看出纪录片拍摄中,前期工作的重要价值,如果前期工作质量堪忧,统筹工作出现问题,将对后续纪录片的拍摄质量产生巨大负面影响。举例来说,《舌尖上的中国》作为国内首屈一指的美食纪录片,编导需要在前期准备工作中,深入调查全国各地人民的饮食喜好,针对具体的美食品类,找到特定的街边小店,或者围绕该项美食发生的动人故事,并基于受众需求,进行镜头语言和场景的设计,确认拍摄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就能使拍摄出的纪录片内涵更为深刻,更好实现编导意图。

5.2 在创作中充分体现编导意图

纪录片拍摄是纪录片创作中的重要工作任务之一,相较于配音与后期剪辑等加工环节,拍摄应当重视纪录片编导的核心地位,也是控制纪录片质量的重要任务,在这一工作环节中,更重视编导意图的体现。基于此,纪录片编导应当重视编导意图的控制作用,在拍摄角度选定之后,有效为纪录片创作质量把关,在创作中有效融入自身经验,通过对拍摄的反复尝试,达到拍摄叙事的最佳状态。文无第一,由于每个人自身生活经验和喜好都各不相同,因此即使同个纪录片,在不同人群中也会产生不同反应,这也就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真正原因。在纪录片的创作中,受众的意见和喜好是极为重要的,但是纪录片的真实和厚重,并不能和娱乐性电视一样,纯粹迎合受众的喜好,因此编导需要树立自身导向性作用,重视主体受众人群的主观感受,传递最核心、真实、客观的内容,展现编导意图。

具体来说,纪录片创作中,编导意图展现主要可通过两种方式进行:首先是编导围绕拍摄对象本身、拍摄环境的情况,使拍摄对象和拍摄环境充分融合,为摄影师拍摄提供较大便利,该拍摄方式在业内被称为参与式记录;其次,编导不再拍摄主体生活、拍摄环境、拍摄过程方面干预过多,通过对一个事件的持续跟踪拍摄,增强记录片故事性和过程性,该拍摄手法也有观察室记录的称谓。以纪录片《最后的极圈人》为例,居住在北美阿拉斯加北极圈附近的家庭,最初面对镜头时,是十分不自然的,随着纪录片拍摄进程的推进,极圈家庭在搭建小木屋,举行家庭聚会,以及外出捕麋鹿时,会和摄影师进行近距离交流,对着镜头向镜头前的观众解释每一个活动的意义,传达当下感受等,在纪录片呈现宁静画面的同时,使观众感受到片中生活的宁静。随着制作团队和极圈家庭不断熟悉,感情不断加深的同时,纪录片的内容表达也趋向丰满。该纪录片在后期解说上,并没有较大比重,而是以同期声和各种切换的镜头语言为主,令观看纪录片的观众,产生沉浸式体验,犹如身临其境,对整个极圈附近环境、晚霞、野鸭等产生共鸣,加深对真实生活的感同身受[5]。

5.3 依照编导意图剪辑片子

每一帧纪录片的成品,都是制作团队呕心沥血精心打磨的,在各个工作环节中,纪录片的后期制作更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环,相当于餐点盛菜装盘的最后最后点缀环节。后期剪辑除了可以锦上添花,带给人多样化的视觉享受,还可以弥补一些拍摄中的问题,这也是纪录片创作体现剪辑艺术重要性的价值体现。

在剪辑纪录片方面,主要可以大体分成两个方面。首先应重视镜头的租借,通过剪辑有效调整镜头关系,开展创作,这也是避免纪录片出现过于冗长问题的关键控制要点。后期剪辑应当基于原片,重视纪录片内容的剪辑,重视镜头的布局和组接,使故事更加连贯。另外,应重视纪录片的整体谋划,在这一过程中,对纪录片编导的大局意识要求较高,编导应重视全局观的树立,系统调整整个纪录片,在纪录片播放中融入真情实感,使编导的艺术加工痕迹消于无形,不露斧凿痕迹,彰显纪录片艺术魅力[6]。

6  结语

綜上所述,编导意图在纪录片创作中,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纪录片的各个工作阶段,前期准备、实际拍摄和后期剪辑等工作环节上,都应当重视镜头语言的运用,使受众可以加强对编导意图的理解,全面提升纪录片的质量,成为真正的纪录片上乘之作。

参考文献

[1] 董宝堂.纪录未必真实——编导意识对纪录片创作的影响浅谈[J].西部广播电视,2016(15):107.

[2] 苏宏元,贾瑞欣.影像中的新中国:电视纪录片与国家形象建构(1958-2018)[J].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18(2):75-84.

[3] 赵鑫,陈旗.“互联网+”语境下纪录片创新发展的再思考[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7(4):110-113.

[4] 许丽珊.浅谈纪录片的包装与特效制作——以《新视觉》栏目为例[J].西部广播电视,2019(1):96-96.

[5] 许斌.浅谈媒介融合背景下微纪录片的生存与发展[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29(2):33-34.

[6] 徐同磊.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纪录片的叙事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8(2):78-79.

[7] 张译文.纪录片创作中编导意图的实现途径分析[J].传媒论坛,2019,2(13):74.

[8] 李春霞.纪录片创作中长镜头的多义性构成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9.

[9] 陈丹玮.我国医疗题材纪录片的叙事伦理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19.

[10] 晁晓峰.新时期以来文献纪录片的政治修辞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8.

[11]赵凤群.纪录片创作中的悬念设置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7.

猜你喜欢

实现途径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途径
商事审判思维独立化
如何将创新阅读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