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阈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价值探析
2020-03-31张甜甜常诚
张甜甜 常诚
〔摘 要〕高校对大学生广泛开展的公共艺术教育不仅仅是提高综合素质的需要,更是提升文化自信的需要。公共艺术教育通过知识性、情感性、创造性三方面维度培育大学生文化主体意识、强化文化认同、增强文化创新能力。从文化自信的视阈探索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价值及问题,有利于破解当代高校公共艺术教育面临的改革瓶颈,而公共艺术教育的不断普及与深化更坚定了大学生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认同与自信。
〔关键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文化自信;课程设计;本土文化
一、公共艺术教育对文化自信提升的价值分析
公共艺术教育是指以艺术课程为核心,面向非艺术专业学生进行艺术知识、艺术技能、艺术情感与创造力的普及性素质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与情感感知力,健全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对公共艺术教育的价值分析主要立足于知识性、情感性、创造性三个维度。
大学生文化自信,是指大学生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认同与积极践行,并对文化的蓬勃发展及创新持有无比坚定的信心。文化自信包括基本认知、情感态度及行为倾向三个方面。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对文化自信提升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知识性维度是构建文化主体意识的前提;情感性维度是塑造文化认同的核心,创造性维度是唤醒文化创新意识的关键。
1.知识性维度——构建文化主体意识的前提
文化自信离不开文化主体意识,而文化主体意识立足于充分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基础之上。懂艺术”是公共艺术教育最直接目的,是综合性大学人才培养目标之一,也是培养文化主体意识的前提与基础。公共艺术教育囊括的各种题材,以中国经典音乐、中国书画、古典诗词、中化传统优秀文学作品、民族戏曲为代表的艺术门类是我们民族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瑰宝。通过这些艺术课程的学习、艺术活动的参与及艺术实践的锻炼,可以帮助大学生理解民族文化精髓,增强在现实中成长成才的信心。
以文学作品为例,大学生能在中国古典名著、历史书籍的阅读过程中追寻礼、忠、义、仁、孝、爱等价值观念;能了解56个民族不同服饰、不同音律、不同生活蕴含的文化瑰宝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交流交融的过程①,能感受到深深熔铸在各民族生命力、创造力与凝聚力中的中华文化之力量,能体会当今时代提出的“命运共同体”概念的历史基础与情感基础。以音乐作品为例,将二胡、琵琶、古筝、古琴等为代表的民族乐器引入非专业学生的学习课堂,更能激发大学生对民族音乐艺术的极大兴趣与好感。
中华民族拥有数千年的传统文化,从远古图腾的龙飞凤舞,到唐宋时期多彩文学艺术之光,再到明清文艺的伤感文学等都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传统文化传递的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的思想精髓,影响并塑造着每个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也是每个大学生树立文化主体意识的思想资源和文化资源②。公共艺术教育普及的过程正是传统文化在高校不断扎根的过程,课堂上各类艺术史的学习,第二课堂艺术实践的锻炼,让广大学生学习了解传统文化知识,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与美学价值,在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认知的基础上建立文化主体意识,增强文化自信与民族自信。
2.情感性维度——塑造文化认同的关键
真正的文化自信并不来自灌输,而来自探索比较后的内心认同,而文化认同的实质是一种情感认同。公共艺术教育着重于通过艺术陶冶大学生的性情,作用于心灵,用优秀的艺术作品引领大学生“向真、向善、向美”,这种美好的情感能力与共情能力正是文化认同中彰显的价值取向与审美取向,也是与当代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起情感纽带与文化纽带的关键。
文学艺术类作品中推崇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大同思想能激起青少年重和谐世界观的认同;“贫贱不移、富贵不淫、威武不屈”体现的自信傲骨无形地塑造着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的中庸精神蕴含为人处世哲学;“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时代创新精神引导青少年与时俱进、开放包容;“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舍我奉献境界强调个人将自我才能与抱负致力于整个民族的复兴、社会的幸福中去,对于青少年担当天下的文化精神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
音乐舞蹈类作品是广大学生最感兴趣的艺术门类,在学习过程中青少年能被中国乐器、中国音乐艺术优美的韵律、深厚的文化底蕴所感染,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音乐文化多了一份敬畏与认同,也为自己民族拥有独立灿烂的音乐文化而自豪。
艺术作品具有强烈的心理效应,能够建立情感联结、使人快乐,已成为人们心中的情感寄托。公共艺术教育可以建立作品与青少年心理之间的情感联结、情感寄托,陶冶性情,提高审美能力与品位,增强文化作品评判能力。
3.创造性维度——唤醒文化创新意识的关键
如何开发青年学子的创新潜力?如何训练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这是现代教育的一大难题。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形成与文化践行能力的提升是多方面培养的结果,公共艺术教育贵在创新,通过对大学生感觉、知觉、触觉、理解能力等心理能力的提升与协调培养学生想象力、观察力和判断力等思维能力,进而唤醒文化创新意识。
中国传统文化为莘莘学子打开了精神家园的大门,能否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推进社会主义新时代文化建设,推陈出新,能否通过与实践结合对传统文化做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适应的新的诠释很大程度上也掌握在这些大学生手中。如果不具备从自身文化中汲取力量并创新的能力,在实践中就难免失去方向;如果仅停留在恢复高校大学生对自身古典文化元素的喜好上,并不能真正抵达文化自信目标③。因此,如果我们要携带自己的文化瑰宝与全球多元文化协同生长,就不能只满足于固守传统文化本身,而是要让其中富有朝气或者价值的元素在当今社会的多元文化背景下实现创造性的转换。去年5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的通知》,支持高校围绕民族民间音乐、民族民间舞蹈等传统文化项目建设传承基地。其中55所高校结合时代特点,发挥地域文化优势,成功建设第一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传承基地。以南开大学为例,它拥有戏剧教育的悠久历史,但它不滿足于传统京剧赏析、京剧名段传唱等,融入新时代文化元素,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与青年学子相知相遇,创作一部表现南开师生开展抗日救亡运动的新编京剧《巍巍南开》,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以此延续南开百年戏剧传统。④
二、提升文化自信的几点思考
1.回归公共艺术教育文化本源,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无论是专业教育,还是通识教育,无论是科学教育,还是艺术教育,其出发点与落脚点归根到底在于人的发展,公共艺术教育应当回归并立足于挖掘学生潜在的艺术修养与能力,而对学生艺术素养的挖掘离不开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滋养,离开文化素养与人文精神的育人是空谈,也必定培养出人格不健全的个体。公共艺术教育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去引导大学生,给青年学子以示范、启发,帮助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逐渐认同、热爱,这才是我们应该树立的传承目标。⑤同时,要充分挖掘本区域内的艺术资源,增强公共艺术教育的针对性与吸引力。以我所在的高校为例,广东本地学生较多,因此,我们的大学文化应该拥有岭南文化的传统,传承了广府文化的基因。公共艺术教育过程充分结合岭南文化有助于提高区域文化生命力,也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情感共鸣。⑥
2.课程设计是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的关键
课堂是公共艺术教发挥文化价值的主渠道,课程系统化建设是公共艺术教育目前面临的最大任务。首先要完成艺术课程目标建设,设计选修课与必修课、艺术理论课与艺术实践课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同时将学分纳入教学目标。以国外为例,艺术发展史是欧美国家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核心课程。哈佛大学开设的艺术史课程多达60多门,涉及面非常广,包括各类通史和专史,普林斯顿大学为大学生提供的20多门艺术类选修课,绝大多数属于艺术史类课程。历史见证着文化的厚重,在课程内容上,我们应当借鉴国外的优秀经验,将艺术与审美通识类课程如“艺术理论”、“ 艺术发展史”作为必修课课程开设,同时设立如“美术鉴赏”“钢琴鉴赏”等艺术欣赏类选修课课程。在此基础上评选优质核心通识类课程,重点培育,努力创出品牌。其次,充分利用新媒体,创新课程形式。如利用慕课传播面广、时间灵活的特点,将优质教育资源的影响力最大化,建设有吸引力的系列慕课课程,如“中国古典小说巅峰—四大名著鉴赏”“美学原理”“世界建筑史”“唐宋八大词人”“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导读”“人人爱设计”“山水地质学与中国绘画”等,这些通识类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形成体系性的补充,让学生懂艺术、爱艺术,进而增强文化自信;第三,在课程建设方面,要结合区域特点,创新教学方式,探索富有特色、符合实际的艺术教育方法,鼓励高校教师开设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地方艺术课程。如广东地区高校发挥本土文化优势,可以设立古琴、粤剧等内容课程,一方面有利于传承岭南文化独特的历史价值,同时培养了学生对于地方文化的认同感。
3.教师人文素养与审美能力的培育是大学生文化自信提升的核心
教师通过课堂等形式进行艺术教育的过程,呈现、传承、挖掘、梳理着传统文化。传道者只有对民族文化保持着一颗谦卑及自信的心,才能够在授业过程中由衷地向学生传递出对自身文化的价值认同、审美认同、实践认同。不同于普通的艺术专业教育,公共艺术教育教师面临的是没有艺术基础的学生,而且教学过程与文学、美学、教育学、心理学等文化知识联系非常紧密,这就要求教师用通俗的语言灵活运用古籍典章中的名言佳句谈立德、讲艺术,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而且赋予其鲜活的当代价值与内涵。⑦教师只有本身经常性阅读书籍、利用文化实践等方式不断提升审美能力与人文素养,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刻将艺术教育与中华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结合,才能为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对学生评价标准上,不能唯分数论,要结合其文化素养、道德水平、文化实践等综合评判。
4.丰富课外艺术活动,提高校园文化氛围
作为公共艺术教育的有益补充,高校可以依托各艺术社团踊跃开展活动,包括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和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鼓励学生开展小型分散、灵活多样的学生艺术活动,因地制宜建立学生艺术社团和兴趣小组。高校引导与帮助合唱团、舞蹈队、戏曲社、美术协会等校级学生艺术社团举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参与性强的艺术活动,注重公共艺术教育的课外普及与推广,同时注意结合本土文化。本人所在广东地区高校注重发展校园艺术社团对于岭南本土传统艺术文化在当下传承与认同的作用,如依托古琴、粤剧等体现岭南文化的社团应面向全校学生招生并且鼓励非专业学生舞台表演实践,保证艺术活动的高参与度、高覆盖面。如果说艺术类公选课侧重于文化理论教学,那么第二课堂更侧重于学生的综合表演能力与舞台能力,在亲身实践的基础上更利于培养学生对本土艺术文化的认同感。
除了社团外,参照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等公共艺术教育发展较成熟的做法,高校可以依托公共艺术中心或者团委等部门开展“春、夏、秋、冬”不同主题的艺术季,艺术节也可以考虑交叉学科合作举办,例如以“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心”为主题,以诵读、奏唱的形式和诗以歌、精神和鸣,这种形式能激发大学生参与及学习的兴趣,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全民经典阅读。
结语:如何立足传统文化土壤从中汲取养分,让传统艺术在大学校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是公共艺术教育面临的时代命题。高校应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沃土,结合民族与本土特点,同时顺应全球化时代潮流,兼容并包,让文化自信时代命题贯穿于公共艺术教育全过程,让当代大学生在接受公共艺术教育的过程中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之美,进而坚定文化自信。
(责任编辑:刘小红)
注 释:
①参见:宋洁.公共艺术教育对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的影响研究[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6(04):7-10
②参见:华锦木.论国人应有的文化自觉、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J]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03-20
③参见:李莹.加强新时代高校文化自信教育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8, No.470(05):111-113
④参见:传统艺术让大学充满文化自信 - 查字典国学网(https://guoxue.chazidian.com/langsong/73384/,2019)
⑤参见:传统艺术让大学充满文化自信 - 查字典国学网(https://guoxue.chazidian.com/langsong/73384/,2019)
⑥参见:刘晖.大学文化宣言[J].學园(学者的精神家园),2012(4):13-16
⑦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19/0615,2019年6月15日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