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贡唐卡的发展与传承
2020-03-31姚亚琪
姚亚琪
〔摘 要〕唐卡,是一种悬挂供奉的宗教绘画艺术形式,一般用彩缎装裱。唐卡多以藏族重要的历史事件为主要内容,涉及政治、文化诸多领域。其绘画风格富丽饱满,浓墨重彩。西藏人在苍茫的高原上逐水而居,裹成一卷的唐卡更是虔诚的游牧中随身携带的信仰。唐卡是藏传佛教中最璀璨的宝石,画卷中主尊端坐中央,以仁爱的面孔看尽世间轮回。这个面孔是属于中国的、民族的、众生的。热贡唐卡于2006年入选了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经历着从佛教用品到藏文化艺术精品的嬗变。如今热贡唐卡不仅仅肩负着传承藏文化的使命,更成长为热贡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机遇。
〔关键词〕热贡唐卡;娘本;发展
一、热贡唐卡的历史钩沉
唐卡融合了西藏宗教、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的方方面面,记载着西藏的文明,历史和发展,蕴藏着藏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唐卡在五世达赖罗桑加措以前都是由民间画师自发供奉给寺庙的作品,到了七世达赖格桑嘉措时期,才成立了官方性质的画院——拉日白吉社。
唐卡的绘制要求十分严格,每一个程序都必须遵循宗教仪轨,对内容、着色、尺寸都做了明确规定的《造像度量经》,画师们不敢有一丝一毫的僭越。从前的老艺人在画唐卡时,在心中和头脑中观想神佛世界,付出心血一笔一笔地绘制,好比念经一样。唐卡在画的过程中,艺人虔诚的心,已经是一道加持。
热贡,意为“金色的谷地”。这是一个祖祖辈辈靠唐卡为生的地方,走在村子里,经常会看到老艺人背着画唐卡的家伙事儿奔走在前往寺庙的路上。自14世纪起,热贡地区不断吸收各地不同画派之长,邀请各地著名画师为隆务寺和吾屯寺作画,促进了“热贡画派”的形成。其用色大胆并不失端庄,线条遒劲有力,佛像写实,以金色勾边技术著称,具有较强装饰性。
与勉唐画派和噶玛嘎孜画派比起来,热贡唐卡一度被贴上“装饰性”的标签。更有人误解热贡唐卡都是一样的、重复的。但真正意义上的唐卡,是佛经、《佛造像度量经》和艺人自身的艺术造诣三者的合成物,每个唐卡艺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永远无法被复制。
600年来,热贡艺人们坚持师承的方式,以口耳相传的形式传承唐卡艺术,正是师父的倾力相授才使热贡唐卡在规矩中不失精髓地流传至今。如今热贡已是举世闻名的唐卡之乡,更出现了许多大师级画师,他们的绘画造诣蜚声海内外。据统计,青海全省90%的唐卡都出自热贡的吾屯村。热贡唐卡已成为了当地乃至青海省最重要的文化艺术资源。
二、娘本唐卡与热贡画院
(一)娘本的艺术成就与绘画风格
娘本,1971年出生于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隆务镇吾屯上村,12岁随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夏吾才让学艺, 2007年创办青海省黄南州热贡画院并担任院长。2013年获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芸芸众生中,有一些被选中的人接受了描绘某种永恒的任务,西藏人把唐卡画师统称为“拉日巴”,意即画佛或神的人。娘本便是一位“拉日巴”,他称自己为唐卡艺人。
12岁时,藏族工艺美术大师夏吾才让是他的启蒙老师。24岁时,娘本来到四川成都拜师学艺。通过系统学习传统工笔画,娘本的眼界更加开阔,表现手法也更加地多元。3年后,娘本来到了藏传佛教的圣地——拉萨,在这里,唐卡的色彩凝重浓郁,而热贡唐卡则色调相对明快。娘本很快在风格迥异两者中找到了一个平衡点,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
娘本始终没有忘记夏吾才让启蒙师傅教导他的那句话:“让更多的人了解唐卡,热爱唐卡。”
娘本的创作不是没有根据的,他请来一百多张有年头的珍贵老唐卡,那些便都是他的教科书和老师。娘本画佛像时,不惧用高纯度夸张的色彩,浓重饱和的用金技术与淡雅柔和面部设色在同一幅画中张弛有度。运用精美的造型和线条,在虚幻般的佛国世界中,展现出佛的庄严、威仪和慈悲。
立体金唐的手法,也是娘本的独创——从侧面仔细看,描金部分都是鼓起来的,很有立体感,当然,原材料非常“贵”。为了使上了金粉的部分足够闪闪发光,要用打磨的极细的玛瑙或九眼石制成的笔反复摩擦很多层,再重复用金粉上色。多年以后,即使画面模糊,描金的部分仍然会熠熠生辉。
(二)热贡画院的传承现状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热贡艺术,娘本自筹资金建立了占地2000平方米的热贡画院,画院汇集了许多热贡优秀画师和全国各地莫名而来的学生。2009年,热贡画院先后被评为青海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以前的唐卡约定俗成的,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而这在热贡画院,完全被打破了,“谁想学,谁有缘,有这个心愿,我的大门都是敞开的。”不过更多时候,娘本是观察性地收徒弟,他会留一个礼拜或者十天 ,观察他是不是真的有这种天赋,有学习的心。学校里面很多都是当地最穷的穷人,而画院对他们是吃住全免的。“学成这门手艺的话,他们一辈子就能自力更生了。这样,社会也会慢慢地好起来,富起来。”
娘本老师目前跟学生一起合作的一幅千米长的唐卡,已经完成了四百多米,共计有480个人参与,大约要花十年时间才能完成。长长的画卷铺陈在地板上,看着它,也仿佛看到了娘本的青春年华——天光下,搭起画架子,一画便是一天的时光,这么一直画,也画了一辈子。
三、热贡唐卡的绘制技艺
(一)材料
唐卡的珍贵之处,藏在颜料之中。唐卡的颜料,大多是可以合宝石媲美的矿物,就除了常见的金、银、珍珠、玛瑙、珊瑚、松石、云母等很“贵”的原材料,珍稀的植物如藏红花、蓝靛、胭脂也都能入画。这些颜料使得唐卡能历经沧桑,保持几百甚至上千年不变色不褪色。唐卡颜料的原色只有几种,在研磨的过程当中,经过调配,变成后来的几百种。有一些调配比例,被视为珍贵“秘方”,通过唐卡画师之间神秘的语言,口口相传。
(二)制作工序
唐卡的工艺流程包括:绘前仪式、绷画幔、浆制、构图起稿、着色、勾线、开眉眼、缝裱、开光。
绷画幔:将白棉布用没有弹性的绳子绷于木框上。首先将画布四边紧缝上四支竹竿,再用绳子将其绷在更大的木框内,可使画布匀称紧凑,天衣无缝。
浆制:牛皮胶和石膏粉稀释后在画幔上均匀涂抹。等到浆干后再洒上水,用光滑的石头反复打磨,使布面细腻光滑。
构图起稿:根据《佛造像度量经》量尺寸,画出线稿,这一工序要求唐卡艺人熟知历史背景,严格遵循人物与背景图案的布局比列。光是起稿就得花上起码一个月的时间。
着色:着色的顺序依次为:天空、大地、服饰、肌肤、云烟、花木、亭榭、长廊、供品等。颜料中胶的含量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增减,含胶过多或过少都很难达到理想的着色效果。
勾线:勾金线是热贡唐卡艺术中独特的绘画技法。将金箔和水调匀,用极细的笔尖勾勒出顿挫有力,变化流畅的线条,进一步修饰画像。前文提到的立体金唐的手法,集中体现勾线的工序中 。
开眉眼:眉眼是“神”的所在,这一步直接决定了一幅唐卡的成败,只有功夫深厚的老艺人或部分老艺人才能承担这项工作,开眉眼也成为每位老师傅的独门绝技,不轻易示人。是唐卡绘制中最为重要也是最后的一道工序。
缝裱:选用与画面颜色协调的绸缎,四边镶的绸缎以花样各异,上下两端装点木轴。其优点在于可以随意展卷,便于藏族人装饰挂放和收藏保存。
四、热贡唐卡的多元化嬗变
(一)宗教职能向审美职能的转变
“膜拜艺术具有两种职能:一是使宗教信仰得到巩固和增强的专门的宗教职能,再是使感受这一艺术的人们产生审美感觉和审美判断的审美职能。”①几百年来热贡唐卡在材质、形式、工艺上都有了全面的改进。越来越震撼的视觉效果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观者,热贡唐卡在强化审美的过程中,艺术性及其商品化价值也相应递增,實现了从观修到观赏,再从观赏到交易的过程。近年来,唐卡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在拍卖市场中获得了青睐,成为稳健增长的小众收藏门类。在这个过程当中,热贡唐卡的宗教职能逐渐向审美职能和艺术品价值转变。
(二)唐卡画师向艺术家的社会角色转换
热贡画师是信众与神明沟通的媒介,这种身份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细化产生了质变:画师们参与到社会生产当中,他们的社会角色也发生了变化,有了艺术家的头衔。由于精神生产的特殊性,热贡画师虔诚的“匠人精神”在当代社会中更被赋予了深刻的意义。
对热贡画师而言,在创作唐卡的过程中,彰显自我意识,利用自己的独特理解进行艺术探索与思想博弈,都是对自我的探寻。前文提到,热贡唐卡创作不是简单的重复。《佛造像度量经》是唐卡的“骨架”,决不能轻易更改。而填充热贡唐卡的“血肉”,便是艺人从小浸染的佛经故事、佛教文化和内涵。每一位热贡画师正是因为坚守了这一传统,再加上想象和创造,将自己多年来的阅历和功力注入其中,点“活”它,而成为宗教记忆的传承者,这是自我寻找的过程,同时也是社会角色转换的象征。
结 语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为热门话题,处在当今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保护”本身已远不足以留住这些珍贵的历史记忆。笔者认为,热贡唐卡的未来不在于“保护”而在于“传承”。热贡唐卡以生产为保护方式,将文化遗产融入市场,形成了文化产业,突破了传统的博物馆保护形式,探索出更多的发展契机与文化产业前景。
热贡画师作为传播的载体,以“游艺”的身份走出热贡,前往各大小寺庙考察,参加各地举办唐卡展览以及商业宣传,为热贡唐卡提供了更多发展的可能。本文的研究对象娘本老师,就是市场经济推动下的 “游艺僧”,身体力行地在全世界推广着热贡唐卡艺术。
(责任编辑:牧鑫)
注 释:
①(美国)克利福德·格尔兹著.纳日碧力戈等译.文化的解释[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第 103页。
参考文献:
[1]凡建秋著. 唐卡艺术解读[M]. 北京:文物出版社, 2015
[2]马成俊著. 热贡艺术[M].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2
[3]满却顿智著. 热贡唐卡及艺人口述考察[M]. 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6
[4]王文章著.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 [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5]左惠著. 文化产业发展的经济学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