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曾国藩学黄信札风格

2020-03-31周威王希俊朱思蓉

艺海 2020年1期
关键词:三点水主笔信札

周威 王希俊 朱思蓉

〔摘 要〕曾国藩书法风格一生多变,中年在京时期信札风格学习黄庭坚,形成纵横开阖、雄伟奇崛且不乏清秀之气的书风。曾国藩这一时期的书风鲜为人知,以其致胡焯一通信札为例进行挖掘,对曾国藩信札书风有更加全面的了解。

〔关键词〕曾国藩;信札书风;黄庭坚

发表于《收藏界》2008年第10期的《曾国藩及〈清代名臣书信册〉》一文中收录了文钟然收藏的7通曾国藩致胡焯信札,均被收录在岳麓书社2012年出版的《曾国藩全集·书信》第22册中。信札内容都是曾国藩交代胡焯工作方面的安排。写信时间大致为道光三十年和咸丰元年,彼时曾国藩39、40岁,岁在中年。

凤凰出版社出版的影印版《曾文正公手书日记》中缺失了道光二十五年至咸丰八年之间的日记,书中道光十九年到道光二十五年以及咸丰八年到同治十一年都没有与致胡焯信札风格一致的日记,这批致胡焯信札的发现正好填补了这一时间段曾国藩小字行书风格的空白。

台湾学生书局出版社出版的《湘乡曾氏文献》,其中第六册是影印版的《绵绵穆穆之室日记》,记录了曾国藩咸丰元年七月至二年六月的日记,其书法风格与致胡焯信札风格一致,都有明显学习黄庭坚书法的风格特征。

曾国藩好友欧阳兆熊在《水窗春呓》中评价曾国藩中年学黄庭坚。“文正一生凡三变:……中年学黄山谷。”①马宗霍著《书林藻鉴》中收录符铸评价曾国藩书法风格欧、黄居多。“曾文正公平生用力至深,唐宋各家皆有尝习,其书瘦劲挺拔,欧、黄为多,而风格端整。”②欧阳兆熊和符铸都提到曾国藩有学习黄庭坚,且曾国藩咸丰十一年二月二十八日日记中也提到“余往岁好黄鲁直书。”③曾国藩致胡焯的7通信札风格学黄庭坚:纵横开阖,雄直奇崛且不乏清秀之气。现取其中一通信札具体分析。信札内容主要是:“告湖南公项及各函当代转致。”④

(一)用笔

此札用笔以方为主,加上内擫的频繁使用使得线条内含骨力,呈方整俊伟、斩钉截铁之态,刚健雄直。

1,藏锋起笔,中段发力,涩势慢行,造成长线条S型摆动,如:“一”“告”字长横,“ 还”字的走之底等,颇具黄庭坚用笔特征。

2,写三点水时,三点厚重,如高空坠石,末笔不做起挑。如“湖”字的三点水,凌空入笔,笔锋下压翻折后出峰下引,紧接连续两点,重压顿笔回锋收笔。与黄庭坚处理三点水的方法一致,宋袁文《瓮牖闲评》评价:“本朝独黄太史三点多不作挑起,其体更遒丽,信一代奇书也。”⑤

3,短线厚重,常将一些笔画故意缩短,与奇崛的长线形成对比。常用的方法或变竖为点,或将连续的短横变为点画。如: “得”字偏旁“彳”变竖为点,形似三点水,“渠”字的“巨”中的三横缩短为连续的点画,与字中的长横形成鲜明的收放对比。颇具黄庭坚用笔特点。

(二)结字

结字学黄庭坚,整体字形平扁,主笔突出,中宫收紧,大开大合。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说到主笔的重要性:“画山者必有主峰,为诸峰所拱向,作字者必有主笔,为余笔所拱向。主笔有差,则余笔皆败,故善书者,必争此一笔。”⑥在突出主笔这点上,曾国藩此通信札比之黄庭坚有过之而无不及,如 “书”“意”字的长横,“屋”的长撇, “它”字的宝盖头,“敬”字的捺画,所谓“长横长竖,大撇大捺”。同时中宫紧收,“中宮部分的空间”与“主笔突出部分的开放空间”形成极强烈的收放对比和疏密对比。下部平齐,上部重于下部,显得憨态可掬,妙趣横生。如:“雲”字,下面的“云”变横为点,愈加短小,与上部宽博的“雨”形成强烈对比,“它”字亦是将上部“宀”舒展,下部“匕”化为短小的点画,形成鲜明对比。出乎意料,却又生动有趣。加上常常是左放而右收的侧面造字形象,故字形显得雄伟峻拔。曾国藩道光二十三年正月十七日家书:“论古文,总须有倔强不驯之气,愈拗愈深之意。……论诗亦取傲兀不群者,论字亦然。”⑦曾国藩“倔强”“傲兀”的审美追求,可能正是此通信札主笔极其突出的原因。

(三)章法

此札章法灵活生动,字的大小、行轮廓线的收放、行间距的疏密、块面的虚实等对比关系强烈。结字大开大合,每个字所占面积大小更为悬殊,字大小对比关系更强烈;呈现在每列字的行轮廓线上,便是突出的位置比之前更突出,收拢的位置比之前更收拢,故此每列字的行轮廓线收放对比关系更强烈。如此每列之间的间距就会有疏有密,疏密的对比关系更强烈。对比关系愈强烈章法自然愈生动。此外,章法行气贯通,字与字间的间距极小,有时上下字互相插入对方内部空间。如“人左右”、“取房钱”等字组。这是黄庭坚章法处理的一贯方法,结字时常常出现的长笔画打破了上下字之间的连续性,故而将字间距缩短,使行气保持贯通。

结合笔法、结字及章法的特点,可见此信札书法风格纵横开阖,雄伟奇崛且不乏清秀之气,与黄庭坚的书风颇为相近。

(责任编辑:杨建)

注 释:

①欧阳兆熊,金安清著.水窗春呓. [M].谢兴尧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4: 17.

②马宗霍辑.书林藻鉴[M]. 北京:文物出版社,2015:240.

③曾国藩.曾国藩全集:第十七册. [M].长沙:岳麓书社,2012:140.

④曾国藩.曾国藩全集:第二十二册. [M].长沙:岳麓书社,2012:87.

⑤袁文著,叶大庆著.瓮牖闲评.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40.

⑥潘运告主编.晚清书论.[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2004:88-89.

⑦曾国藩.曾国藩全集:第二十册. [M].长沙:岳麓书社,2012:47.

猜你喜欢

三点水主笔信札
多余的三点水
不可缺少的三点水
黄宾虹《致昂青信札》
本期主笔
本期主笔
本期主笔
怎样写《乙瑛碑》(十五)
致卫东先生(信札)
近现代名人信札
水蒸气的“气”为何不带“三点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