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绘画观察方式的特点及其在艺术创作中的运用
2020-03-31姜松平滕晓红
姜松平 滕晓红
〔摘 要〕儿童绘画中的观察方式受生理和心理的影响呈现出多元化、开放性和情感化的特点。儿童的观察方式对艺术家的创作产生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观察方式;情感;创造性
儿童美术的核心是童真,这与人的生命状态是相吻合的。艺术家最终的探索是回归艺术本质的理性思考,儿童艺术中的天真和自由正是浮躁和焦虑的现代艺术中所缺少的部分,也是应该被关注的部分,这才是艺术家真正需要追求的艺术本源和内在精神。
艺术家的独特性以及创作风格的表现,不仅需要长期用严谨的态度去对待,还需要像儿童一样对世界充满好奇,始终以“新”的眼光来观察万物。柯罗说过,“我祈祷上帝赐予我儿童一样的心灵,像孩子一样描绘世界。” 在儿童的世界中,他们始终以一种单纯的角度去呈现事物的本质,其观察方式受其自身发展与心境的影响,呈现出多元的、开放的和情感化的特点。
一、儿童画观察方式的特点
1.多元化的视角
随着大脑不断被刺激和开发,孩子世界的认知与环境的敏感使其视觉、触觉和空间元素之间关系的认识在绘画中表现得更加协调。儿童在绘画中表现的世界不仅仅是所见的世界,往往是将他们喜欢的或认为有意义的对象表现出一种“整体”的感知体验。这样的体验可能是闻的、吃到的或触摸到,即儿童通过所有的感官对周围世界体验后得到的具象体验。当儿童面对一个半侧面的模特时,在绘画的整个过程中,儿童的精神非常地集中,只观察了几次模特却能完全地表现出模特的基本特征;作品中融合了多个视角:正面的头部、侧面的上半身,两条腿依然是正面的,但是整幅作品让我们看起来却是非常和谐的。此时,儿童对事物的感觉慢慢地概念化,逐渐体现为一种符号化的观念。绘画对于他们来说,更像是图像的创造,画出其所认为的可以代表他们想法的形象,具有象征性,但是依然可以辨识。作为成人艺术家,要用毕生的精力,不断地尝试并且发掘缺失的儿童方式,重新找到那个稚拙的时刻。
2.开放的思维方式
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孩子提出很多有趣的问题,像大象的鼻子为什么这么长,花儿开花了,它是不是在对我们笑,这些有趣又好玩的问题是孩子好奇心的体现,也表现了他们的探索精神。孩子通过这些有趣的问题来观察世界。一方面,儿童在画中表现的对象不同于其现实所见。幼小的孩子对“人”的概念不仅仅停留在知道人有头和四肢,还知道有脸和指甲。所以儿童在创造过程中会才用独特的方式表现他认为重要的东西或者对孩子有特殊意义的事物。他会指着画中的人物说“这是我妈妈”,指着房子说“我家的房子,这一间是我的卧室”,这是儿童在绘画中呈现出的“主动知识”。在这里我们可以把罗恩菲德提出的“主动知识”理解为在画面中主动呈现出与事物有关的内容,其表达的方式符合孩子对事物本质的认识;“被动知识”则是儿童具有的但没有使用的知识。在成长过程中,儿童的个人经验促进其被动知识,不断地创造有意义的形体,充实表现形体的符号。另一方面,盖伊·克拉克斯顿提出“乌龟精神”,我们将它理解为人的右半脑,源于与无意识思维模式相关联的直觉,它可以让我们做出创造性的选择。儿童的作品是其心像和感知的共同产物,依靠自己的直觉来观察认识事物的基本特征,对事物进行选择性地强调,将视觉心像赋予创造性的表现,最终表现出对象的“存在”。正是这种没有理性的分析,忠实于自己直觉,由感性支配着画笔,才能表现出虽稚嫩但真实,变形却神似,更具有生命力的作品。
3.情感化的个性思想
苏珊·朗格认为,艺术是一种情感符号。儿童在美术创作中所采用的是以感性方式认识世界。在图《愤怒的爸爸》,一个五岁的孩子,用橄榄绿来描绘爸爸很生气的脸,头上的头发都一根根的立了起来,撕裂的红嘴巴像是会吐火。这幅作品,儿童通过画面色彩来表现爸爸生气时的感受,这样的绘画是用情感去思考、去回忆,用心、用思想去感受当时的氛围。成人艺术的研究可能更多是考虑自然物象和色彩观念,运用绘画技巧结合个人表达方式,去完成一幅作品。而儿童在“看”对象时,对物象的情感已留在其心象中,画面中的内容、造型和色彩都是表现他们情感的方式。当然,每个孩子因各自独特的气质,在表现“爸爸生气时”的样子也不尽相同,具有个性化的特点。因此,我们将这样的观察方式所具有的特点称为是情感化的个性思想。
儿童作品中呈现出的天性和表现出的自由,受教育发展与孩子年龄和知识增长的影响,这样可贵的东西不断地被抹掉,并没有成为儿童美术的终点。作为艺术家,要有能力从理论上把儿童艺术的自由性固定化,始终从知性的角度去把握,将儿童艺术中的本真表现出来。儿童在观察事物时体现出的多元化、开放性和情感化特点,对艺术的创作保持审视的态度和情感化的思考有重要的作用。
二、儿童观察方式的特点对当下艺术创作的運用价值
1.审视的态度
对成人艺术家而言,虽经历过儿童期,但儿童时期所具有的观察方式在成长过程中并没有得到延续,因此很多艺术家都学习像孩子一样画画。因此,对于那些从经验获得的习惯和用知识来观察的思想,我们需要将其抛弃、转变观念,调整与之相关的思考和观察方式;在创作过程中,艺术家用特定的方式赋予对象意义,具有“特定意义”的形象,一旦形成标签就可以替代对象,但是限制了重新发现未知事物的可能性,因为他们允许自己在没有对事物观察过的情况下就开始进行创作,会导致出现形体被简陋概括的后果。为了实现绘画的目标,我们在观察事物时,应像孩子一样用开放性的思维自由地接收和转化自然给予我们的信息,用儿童观察世界的方式对物象进行观察。拥有这样的视觉能力,对艺术家来说就意味着拥有对一切事物描绘的独创性与自由性,具有表达的个性。当然,艺术家的创造力不仅需要经过视觉提炼后对事物的直觉,还需要将这整个过程结合人的内心深处感受。绘画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既不会像直线一样持续上升,也不会循序渐进。因此,艺术家需借助创造的方式和自由的心态对外界进行理解,当达到一定程度时,即被描绘的对象已成为自身的一部分,心中有它,才能将它表现在画面中。对客观世界保持审视的态度,才不会出现标签化的形体。绘画作品是对自己真实一面的呈现,每一幅作品都是艺术家观察方式和内心情感相统一以及个性体现和绘画技巧相结合的最终成果。
2.用情感去思考
莫里斯·德·索马里曾说过:“我们必须谨记的是:对于艺术家来说,其所产生的情感性是至关重要的。”绘画作品是由个人所完成的,绘画呈现的风格就是作品自己的面貌。艺术品是情感的物化,它是最初画家情感的表现,也是艺术家最终的成果体现。绘画是由艺术家的“能见的眼,能听从的手,能感觉的灵魂”以及通过媒介的方式合作完成的。毕加索的创作就如同是对他生活的写实,对生活的态度完全在他作品中呈现出来。蓝色时期,穷苦和寂寞的生活,让他的作品表现出一种忧郁的情感;粉色时期,恋爱带来的快乐让他的笔下出现欢乐的马戏团谐角。所以情感需要艺术家对现实物象认真体验,才可以表现出生动的形象。艺术通过情感表现内在力量,用儿童的观察方式在理性的世界中追求情感表达,回归艺术的真谛。
通过对儿童绘画中的观察方式及其特点进行分析,肯定了儿童多元化、开放性和情感化的视角是形成儿童绘画特点的基本内容;同时,艺术家要做到像孩子一样看世界,既要站在儿童的“天真之眼”去发现世界,也要用审视的态度和情感化的思考进行创造性的表现,关注生活中的真实,回归人性的本质。
(责任编辑:牧鑫)
参考文献:
[1]今东.《柯罗米勒库尔贝》[M].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 .
[2][美]罗恩菲德 著,王德育 译.《创造与心智的成长》[M].湖南美术 出版社.2002.
[3][英]米克·迈斯伦, 杰克·萨瑟恩 著, 刘宁 译.《英国创意素描工作坊——拓展创意思维造型训练》[M].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06.
[4]孔起英 著《学前儿童美术教育》[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2.
[5]赫伯·里德 著,吕廷和 译《通过艺术的教育》[M].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